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感人肺腑《手足琴》

  内容简介
  一次偶然,弄堂隐秘之处传出的美妙小提琴声,让热爱音乐的荞麦着了迷。在拮据的生活面前,荞麦的小提琴梦想显得遥不可及,哥哥大麦却有一个大胆而神秘的计划。时光流转,当那把用旧木做成的鹰头琴再次拉响深情的音符时,往事如歌的行板,缓缓而来……这是一部关于亲情和音乐的长篇儿童小说。作家赵丽宏用诗人的浪漫和乐者的深情,谱写了一首兄弟共同成长的生命协奏曲。
  2023 年第 6 期《人民文学》刊发作家赵丽宏的中篇小说《手足琴》,读来感人至深。
  小说写的是一个很平凡的故事,大麦和荞麦是俩兄弟,父亲去世得早,家里很穷。弟弟荞麦从小对音乐就有天赋,但买不起一件乐器,一个口琴还是上一代人用过的。大麦是个聪明的兄长,他不仅为荞麦修好了音质不好的口琴,为了帮弟弟实现拥有一件更高级乐器的梦想,他决定手工制作一把小提琴。制作小提琴是技术要求极高的活儿,但大麦不惧困难,请教乐器厂的老师傅,硬是较出色地制出了小提琴。在这当中,兄弟怡怡的情景跃然纸上。我认为小说《手足琴》是围绕两个字而展开全文的,一是文中不断出现的“琴”,二是涌流在字里行间的“情”。
  先说琴。大麦荞麦兄弟俩,爱好各异,大麦好制作航模,长大了想考飞行学校,实现自己翱翔蓝天的梦想。小说中对大麦个人的事写得并不多,作家将主要笔墨用在了大麦帮荞麦实现拥抱音乐人生这方面。为了自制小提琴,大麦想尽了办法,他到乐器厂请教老师傅,终于在老师傅的帮助下完成了全部工序。后经林教授检验,证明这是一把制作成功的小提琴。后来荞麦在自己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上,道出了对哥哥的感激之情:“我的第一把小提琴,就是我十五岁的哥哥为我制作的。这是一个奇迹,也是我们手足之情的珍贵纪念。”《手足琴》就是手足情啊。伯歌季舞、兄友弟恭,这些都是万分美好的人间真情,值得人们拥有与珍视,大麦荞麦做到了。
  再说情。前面说过,《手足琴》是中篇小说,中篇小说是要有一定体量的,这个体量不单单指的是文字量,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与意蕴。如果说短篇小说是一排树、长篇小说是一片森林的话,那么中篇小说就应该是一片不大但内藏丰裕的私家园林,有山有水有林木,丰富多彩曲径婉转,这样才会引人入胜。《手足琴》以大麦荞麦兄弟为主线,将福庆里弄堂中的人和事都串联起来了。年糕铺子一家人生活困难,家里的小女儿七妹掉进窨井里,是因为大麦始终不放弃,最后在窨井盖下听到了七妹的声音。另一次是年糕铺子失火,大麦在火场中救出了七妹。穷人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另外,大麦在制琴过程中得到过钟师傅的大力支持,荞麦在学琴时受到林教授的帮助,这些人间真爱都非常感人。当然,大麦荞麦兄弟对妈妈的爱也在小说中流露无遗。这些美好的东西是构成《手足琴》丰腴饱满的经脉与血肉。
  有人说,小说情节需要反转,这样才吸引人。这话是不错的,尤其是对于小小说或短篇小说,比如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比如汪曾祺的名篇《陈小手》等等都是这样。但《手足琴》的情节却没有多少反转的成分,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读者的阅读情绪虽然没有大起大落,但收获是巨大的。这就如同乘船顺流而下,虽无险滩,但就在这纡徐的行进中,饱览了沿途风景,《手足琴》就给人这样的阅读享受。
  赵丽宏是诗人,《手足琴》的语言处处都带有诗的痕迹,有的语言让人放飞无尽的遐想,有的却又无比厚重,让人感觉悲怆凄凉。比如年糕铺子着火后,作家写道:“原来住在小木屋里的一家人,默默地待在被大火烧毁的屋子边上,就像是一组悲伤的雕塑。”这话非常传神,年糕铺子一家人本来就生活在困顿之中,现在虱子单咬病牛,又遇大火,一切都化为灰烬,全家人都木然了,成了“一组悲伤的雕塑”。读至此,那种悲凉让人感同身受。
  感人肺腑《手足琴》,伯埙仲篪,大爱无边,但更有绵绵情意蕴在文中,需要慢品细嚼,用心体会。
  精彩书摘
  最早的记忆
  朱荞麦的心里,最早的记忆,都和哥哥朱大麦有关。
  大麦两只又大又亮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在很近的地方盯着他看。
  那时,荞麦才三岁,刚刚开始记事,每天早上醒来,看见的就是哥哥的眼睛。大麦伸出手来,摸摸荞麦的脸,笑了,两只眼睛眯成了两条缝。早晨的阳光,从爬满青藤的老虎窗里射进来,把小小的阁楼照得一片通亮。
  “荞麦,你醒啦!”大麦用手在他肩膀上拍两下,大声喊道:“起来了,起来了,太阳晒屁股啦!”
  大麦自己三下两下快速穿好衣服和裤子,就站在床边看着荞麦,催他:“快,自己穿衣服!自己穿!”
  荞麦还小,笨手笨脚,怎么也无法把衣服套到身上。大麦开始帮荞麦,一边帮他穿,一边说:“爸爸说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别人帮忙。以后你要自己穿!”
  荞麦第一次自己穿上衣服,尽管穿得七歪八扭,大麦还是在一边拍手称赞:“荞麦,你真能干,你真了不起啊!”哥哥这么称赞,荞麦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此,每天早晨,荞麦都是自己穿衣服。如果爸爸能看见,他一定也会称赞的。爸爸是中学的体育老师,长得人高马大,跑步飞快,力气也大。星期天,爸爸常常带着两个儿子出去散步,背上驮着大麦,手上抱着荞麦,一直走到外滩,听海关大楼的钟声,看黄浦江里的轮船。爸爸喜欢音乐,经常在收音机里听音乐节目。音乐一出现,荞麦就会发呆,有时还会随着音乐手舞足蹈。爸爸笑着对妈妈说:“荞麦好像对音乐特别有感觉呢。”
  有一次,爸爸得到两张音乐会的门票,是交响乐团演奏俄罗斯交响诗《天方夜谭》。带谁去呢?妈妈说,你带荞麦去吧,他和你一样,爱听音乐。爸爸带着刚满四岁的荞麦去听音乐会,在音乐厅门口被收票人拦住了。收票人说,这么小的孩子,不懂音乐,会吵闹,影响演出。爸爸说,你放心,我保证我的孩子不会发出一点声音。荞麦永远不会忘记他一生中听到的这第一场音乐会。台上那么多人,那么多乐器,竟然能一起合奏出那么好听的声音,太奇妙了。荞麦最感兴趣的,是坐在乐队前排的那些小提琴手,他们一起拉出的琴声,像神奇的烟雾,在灯光里飞旋飘舞。《天方夜谭》是根据阿拉伯神话故事创作的音乐,爸爸怕荞麦分神,在他耳畔轻轻地讲着音乐的意境:听,这是大海的涛声。这是月光照在海面上。这是帆船在海上航行。听,这是王子,王子来了……王子的声音,是一段小提琴独奏,琴声中,荞麦仿佛看到了勇敢的王子正驾着帆船乘风破浪……
  这是荞麦第一次听到小提琴的琴声。那次听完音乐会回家,荞麦对小提琴念念不忘。大麦听到荞麦老是念叨小提琴,就用铅笔在白纸上画了一把小提琴送给他。尽管画得歪歪斜斜,但荞麦很喜欢。妈妈笑着说,这是画饼充饥。荞麦把哥哥送的这块“饼”藏在枕头底下,每天晚上睡觉前拿出来看看,耳边就会响起神奇的琴声。荞麦听到爸爸对妈妈说,荞麦这孩子,真的喜欢音乐呢,以后有机会让他多听听音乐会。
  可是,荞麦再也没有机会跟爸爸去听音乐会了。
  就在听过那场音乐会后不久,爸爸生病去世了。那年,荞麦四岁,大麦九岁。
  爸爸是怎么走的,荞麦记不清了。那是一天深夜,爸爸突然发病,救护车开到了弄堂门口,爸爸被抬上救护车,妈妈也跟着一起去了。那时,大麦和荞麦都在睡梦中,什么也不知道。第二天早晨醒来,家里静悄悄的,爸爸妈妈都不见了。妈妈第一次没有给大麦和荞麦做早饭。快到中午时,妈妈才被爸爸学校里的同事送回家,她的眼睛又红又肿。一进屋,妈妈就抱着大麦和荞麦,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爸爸走了,他去另一个世界了。”
  那时,荞麦还不知道什么叫死,什么叫悲伤。家里没有了爸爸,还有妈妈,还有哥哥,他没有觉得孤单。荞麦相信,爸爸总有一天还会回家的。
  大麦每天晚上给荞麦讲故事,每天早晨催荞麦起床,还帮着荞麦学会了自己穿衣服。吃完早饭,大麦背着书包送荞麦去幼儿园,然后自己去上学。每天下午,荞麦从幼儿园出来,大麦总是已经等在门口。幼儿园里有一个蛮横的小胖子,老是欺负荞麦,大麦知道了,找到那个小胖子,只是跺了跺脚,说了一句话:“以后不许你欺负荞麦!”那小胖子吓得直点头,以后就再也不敢欺负荞麦了。
  荞麦拉着大麦的手,走在街道上,走在弄堂里,觉得自己很神气。有哥哥在,什么都不用怕。
  荞麦从来没有看到哥哥流过眼泪。大麦说,男子汉的眼泪,是金豆子,不能随便流。有一次,下了一天一夜大雨,城市里到处积水,很多地方变成了湖泊。大麦放学蹚水回家,脚背被躲在水里的碎玻璃划出一道很深的口子,看见了骨头,流了很多血,被人扛回家。旁人都不敢看大麦的伤口,妈妈也心疼得流泪,大麦却面不改色。在荞麦的心里,哥哥是钢铁男子汉,是英雄。
  大麦知道爸爸是体育老师,所以他也爱体育。他常常一个人跑到离家不远的精武体育会去,看大人练武术,自己也跟着偷偷地练。
  大麦爱看书,把古今中外的书,都找来看。每天晚上睡觉前,大麦要给荞麦读书。他给荞麦读过《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读过《吹牛大王历险记》《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还读过《大林和小林》。这些书,都是爸爸送给大麦的。从荞麦三岁开始,一直到他上小学,这些书中的故事,每天陪伴着他。大麦读书的声音结结巴巴,但这些结结巴巴的声音,都变成了让荞麦着迷的美妙回忆。
  妈妈看到大麦关心照顾荞麦,看到两个儿子亲热的样子,忧郁的眼神中会掠过几丝欣慰。爸爸去世后,所有的家务都落在妈妈身上。妈妈的职业是护士,医院里的工作很忙,她还要抚养照顾两个儿子。她生不出三头六臂,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人默默地承担着。每天,天还没亮,妈妈就起床了,她要去菜场买菜。 买菜回家时, 大麦和荞麦还在睡觉。她要准备好早餐,再去上班。一个小小的家,家里却有做不完的事,买菜,做饭,洗碗,打扫房间,洗衣服,洗被单。 春夏秋冬,会不断地生出不同的事情,换衣裳,换被褥。妈妈总是想着要给大麦和荞麦准备好吃的,她要为此花很多时间,却从来不怕麻烦。妈妈会做酒酿,做汤圆,做蛋糕,会包馄饨,包粽子,会腌咸鸭蛋,炒苔条花生,还会做芝麻花生糖。别家孩子能吃到的,妈妈会准备;别家孩子吃不到的,妈妈也总是想方设法找到。过端午,妈妈会包粽子,白米粽、小米粽、肉粽、赤豆粽、红枣粽,还有面粉花生粽。过六一儿童节,妈妈会给兄弟俩穿上新的白衬衫、蓝裤子,还有白球鞋。大麦和荞麦走在弄堂里,人们都会说,这两个小囡,没了爸爸,日子还过得那么好。过中秋,妈妈会自己做月饼,有肉馅,还有豆沙馅。妈妈说,自己做月饼,又好吃,又省钱。过除夕吃年夜饭时,妈妈做了一桌子菜,她在餐桌上多放一副碗筷,还放上一个小酒杯。这个小酒杯,以前是爸爸用来喝酒的。
  荞麦看到桌上多了碗筷和酒杯,以为爸爸会回来,开心地大叫:“噢噢,爸爸要
  回来啦!爸爸要回来啦!”
  妈妈想笑一笑,眼睛里却流出两行泪水。
  为了两个儿子,妈妈里里外外地忙着,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荞麦还小,不能帮忙。大麦那时十岁,已经懂事了。他总是想着帮妈妈分担家务,看到妈妈扫地,他会从妈妈手中抢扫帚,看到妈妈洗碗,他也会抢着去洗。大麦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以前爸爸做的事情,他可以帮妈妈来做了。妈妈出门买米,买煤球,大麦起先是跟着去,再后来,就一个人去了。二十斤米,
  二十斤煤球,大麦可以咬着牙扛回家。有一次,荞麦跟着哥哥一起去买米,哥哥背着一大袋米走进弄堂时,在弄堂口的排骨年糕铺里吃点心的顾客在背后说三道四:
  “ 这两个小囡作孽了,家里没大人啦。”
  “听说他们的父亲死了,年纪轻轻,真短命啊。”
  “老婆克夫,男人没有福气活。可怜小囡吃苦头。”
  大麦听不下去, 停脚步, 把肩上的米袋往地上一放,转身走到年糕铺门口,大声喊道:“不许你们说我爸爸妈妈坏话!”
  几个嚼舌头的顾客看着面孔涨得通红的大麦,愣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年糕铺老板娘排骨阿婶从里面走出来,安慰大麦说:“没有人说坏话,他们是夸奖你呢,小小年纪,就帮妈妈做事了。”
  名家荐语
  李敬泽:
  《手足琴》讲述的既是一个上海弄堂的故事,也是一个更广大意义上的中国故事,书写的是中国童年和中国情感。“手足琴”也是“手足情”,寄托着中国人悠久的深远的情感,在音乐的境界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作者将这样一个故事写得十分富有诗意,让孩子们领会那份爱、那份情、那份美,是一种爱与美的教育。
  高洪波:
  该书关键词为“音乐、岁月、小提琴,历史、人生、手足情”。在儿童文学领域,既描写音乐又表现成长主题的小说题材是罕见的、难得的。小说描写了不同阶层的童年生活,散发着浓郁的“沪味”,音乐描写独到,情节设置精巧,细节精致感人,是一部舒畅的有韵味的小说。
  郭义强
  《手足琴》描写了弄堂里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哥哥和弟弟成长之路洋溢着善良和温情,烟火气息浓厚,充满了童心、童趣。作品的主人公塑造得比较传神,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部能让孩子喜欢阅读、读得进去的小说,同时具有温润的艺术质地,是一部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

  (2023年8期) 


      作者:□本刊特约通讯员  周二中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