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人】钱振明,民进苏州市委会主委
【共 读】民进苏州市委会
经典论述
“保全吴文化,其绩应著录”,这是我们的城市对它的保护者的嘉奖,也是一个文化保护者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本书通过与谢孝思相知相熟的在场者们的叙述,分别从谢孝思与苏州园林、文物保护、吴门书画以及苏州工艺美术等四个方面,回顾和总结这位世纪老人的生平业绩,展示他高尚的人品与不倦的敬业精神,他富有远见的对苏州文化的担当与坚守。
我们的城市需要这样一本书:这本书将著录的这个人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细细地走过他漫长而多彩的百岁人生。在历史长河中,有时,我们往往被告知百年亦如一瞬,但是这个人的肩担道义,充满信念与追求,积极谋事,不断有所作为的百年人生,必将因这本书的出版而常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成为我们追忆与感恩的光辉典范。
——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
主委致辞
民进苏州市委会主委 钱振明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近年来,民进苏州市委会积极响应中共苏州市委统战部“同心悦读·书香统战”活动号召,创新打造“同心·共进”活动品牌,制定相关方案,发动全市各级组织和会员围绕“江南文化”等主题开展“书香民进”阅读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为奋进新征程注入更多文化力量。
一、原文原著“固思想,强根基”
市委会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市委会领导带头读会史、示范学会章,带动会员认认真真、扎扎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书香民进”系列读书活动,抓住纪念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75周年、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等时间节点,每年举办读书会、宣讲会、主题征文等活动20余场次,形成了层层推动、广泛参与的浓厚读书氛围,不断凝聚会员团结奋进的思想共识。
二、江南书香“厚底蕴,润心灵”
市委会发挥教育、文化界别优势,启动“江南文化行”活动,以品牌思维助推阅读活动。深入挖掘苏州这座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开启 “江南文化体验路线”,全面梳理苏州民进“会史基地”,书画名家、工艺大师、曲艺大师、非遗传承人在苏工作室,民进名人故居等会内外资源,分批推出特色线路,让会员在行走中阅读。积极组织特色分享会,邀请以范小青、叶弥为代表的苏州作家分享细腻的江南笔触,描绘一餐一饭、一街一巷的江南情缘,并与来自教育文化出版传媒等主界别的会员对话,在思想碰撞中迸发灵感火花。从将谢孝思保护苏州文化的故事编辑成书,到借助民进网、苏州统一战线、苏州民进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等宣传平台,广泛讲述苏州民进和古城保护的故事,书香氤氲间,是抹不去的“江南”印记,刻在会员心底的,是最深厚的文化自信。
三、经典引领“促履职,建新功”
市委会将阅读活动和自身建设紧密结合,以读书学习提升履职水平,举办“同心·共进”议政论坛,邀请专家作社情民意专题讲座,会员制作荐书视频和美文,分享双岗建功经验与心得,与相城区政协联合举办“书香政协满庭芳 区政协委员悦享会”直播间活动,促进政协委员、民进会员在建设“书香政协”“书香民进”活动中同频共振……阅读活动主题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中共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热点,在学以致用上发力,在解决问题上见效。号召会员围绕主题往深里钻、往实里学,既有理论的探讨,又有结合本职工作、专业知识的体会和建议,引导会员结合所学所思积极资政建言,不断提升履职效能,助力苏州高质量发展。
共 读
民进苏州市委会成立于1956年,10月21日成立以柴德赓、谢孝思、范烟桥为正副主委的筹备委员会,标志着民进苏州市地方组织的诞生。经过67年的发展,组织建设不断发展完善。现有县级市(区)地方组织两个:民进常熟市委会、民进吴中区委会;基层组织114个(不含常熟市委会、吴中区委会),会员两千余人。
历年来,市委会在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屡获民进中央、民进江苏省委会综合荣誉和各类表彰。2022年,市委会获民进中央“民进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获民进江苏省年度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和奖励。市委会主创视频《古城情怀——苏州民进的多党合作故事》在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讲多党合作故事 献礼中共二十大”短视频大赛中获一等奖。
市委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民进十三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重要论述,创新打造苏州民进“同心·共进”品牌,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履行参政党职能,主动担当社会服务责任,激励全市会员奋发向上、开拓创新,推动各项工作项目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最好的时光献给千年古城
2014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编号为204836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谢孝思星”。同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授予谢孝思先生“文化遗产守护名人”。这是对谢孝思这位世纪老人的生平业绩、高尚人格的肯定。
谢孝思,字仲谋,1905年生于贵州贵阳市,2008年10月22日在苏州逝世,享年104岁。1946年夏天,谢孝思随校迁居苏州,执教于苏州大学前身之一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院址就在拙政园。“我记得当年我在园中山坡的草地上备国文课,在远香堂上美术课,环境十分清静优雅。”谢孝思曾这样说。超过半世纪的苏州缘分就此缔结。
在江苏省政协五届二次全会上,谢孝思提出《紧急制止抵御苏州文物古迹、园林名胜破坏》的提案,通过民进中央将该提案转交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由于他的坚持不懈,反复呼吁,党和国家领导人得知情况后高度重视,先后作了保护古城的重要批示。1983年,邓小平同志到苏州视察,游览虎丘时,他一再叮嘱“要保护好这座古城,不要破坏古城风貌,否则,它的优势也就消失了”。1986年,国务院批示,规定苏州的城市性质为“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城市规划执行“全面保护古城,积极开发新区”的方针,“古韵今风,跨越时空”苏州式的发展逐步形成。
解放初,谢孝思在提交政府的报告中提出“苏州丰富的文化遗产——园林名胜古迹和地上地下文物,它们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苏州的瑰宝,是祖国的瑰宝,也是人类的瑰宝,应当受到高度重视”的见解。当时的市领导希望把苏州园林恢复起来,在保存文物的同时发展园林旅游。这个重任交到了谢孝思手里。
说干就干,一定干好!谢孝思与园林专家陈从周、刘敦桢,苏州文人周瘦鹃、范烟桥、陈涓隐、蒋吟秋、汪星伯(皆为民进会员)等一起组成了苏州市园林修整委员会,共同负责整修。
首先修的是留园。当时的留园,断墙残壁,荒芜不堪,全园甚至没有一座完整的建筑,五峰仙馆做过日本人的马厩,石林小院成为居民的养猪场。1953年5月,谢孝思带领园林修整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动迁棚户人家,同时摸清全园景点,访求能工巧匠,组织工种队伍,采集建筑材料,做好施工准备。他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他在自传中写道:“我记得每天中午我和老工人们就在园门口的小店里,我掏腰包,大家一碗面条,吃得又香又热闹,一吃好,我们又接着一起干起来。”仅用了半年时间、花费5.3万元,就将留园修复一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第一批开放的园林、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其他园林的修复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拙政园到狮子林,从虎丘到寒山寺,留下谢孝思“痕迹”的古园古寺还有很多。将当时已经荒废的社教学院操场改建成现在的拙政园东部花园;从夹墙中发现的狮子林家具摆设;从土里发现的寒山寺门口照墙“寒山寺”三字石碑等等。
苏州不是谢孝思的故乡,却是他钟爱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在他饱含深情的笔下,“苏州园林内涵丰富,景外有景,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件瑰宝”。对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来说,一个人的一生也许只是其中的短暂一瞬,谢孝思把一生中最好的日子给予了苏州,为苏州文化添薪续火。市委会在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编写了《一个人与一座城市》,两百多页、十余万字,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细细讲述谢孝思漫长而多彩的百岁人生,希望我们的城市铭记他的贡献。
一直以来,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城保护工作,新时期的民进人继承先辈之志,前赴后继地投身于苏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会员企业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数字化治理让古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市委会带领会员积极参政履职,提交相关集体提案与社情民意信息,为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提供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苏州样本贡献民进智慧和力量,并创新启动“江南文化行”活动,传承发扬江南文化、深入挖掘江南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苏州故事”,一起守城守成、传承创新,让生活在苏州的人们更有福气!
读书感悟
民进苏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於亚萍:
建设、守护一座“福气之城”,关键靠人。有一个人,他不是苏州人,却将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苏州,在苏州文化、古城保护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便是曾任民进苏州市委会主委的谢孝思。
自加入民进,到如今有幸进入市委会机关担任专职副主委,谢老的故事已听了无数遍,谢老的松树梅花、工笔花鸟百看不厌,我的心中常怀崇敬与感动,同时更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延续了2500多年的苏州古城,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古迹名园”的古朴风貌,漫步古城之中,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游客流连忘返。这样独特的城市风貌能保留至今,得益于谢老以及一众有识之士的疾呼与奔走。
作为民进会员,总忍不住追随这位老主委的脚步,深入古城和园林,实地走一走,切身去感受谢老等民进先辈留下的印记。他们的心血融汇出如今的古城风貌,古城的未来需要苏州民进会员共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时期的民进人积极参与苏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积极为苏州的发展,特别是古城保护建言献策,许多建议得到了有效落实。喜迎中共二十大之际,市委会创作《古城情怀——苏州民进的多党合作故事》微视频,以谢老保护古城的事迹呼吁更多人继续为古城奉献智慧力量。2023年启动“江南文化行”活动,利用文化界别优势,开启古城文化体验路线,在行走中缅怀谢老,在传承中助力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近期市委会组织共读活动,通过阅读分享追忆谢老光辉,传承谢老精神,引领会员成长。
不忘历史、面向未来,守城守成、传承创新,将建设、守护这座“福气之城”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用民进的视角讲好“苏州故事”,以民进的智慧助力坚定文化自信,这便是对谢老最好的铭记方式。
民进苏州市委会虚拟研究室副主任 曹 敏: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是当代著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老先生的概括。移居苏州近二十年来,苏州四大名园每年必到。沧浪亭的复廊,狮子林的假山,拙政园的山水,这些亭台处处、水石溶溶的名园,争妍斗巧,装点着明媚秀丽的江南春光。元宋明清,我最爱的是久负盛名的留园。
癸卯夏天的周末,在留园,手捧机缘所得的《一个人与一座城市》,一气呵成地读完,被老主委百年壮阔的人生感动,更被其铁肩担道义,主动请缨,积极谋事,富有远见的对江南文化的担当与坚守折服。
谢孝思出生于贵阳,1946年随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到苏州,从此在第二故乡苏州生活了60余年,人与城结下了“金玉良缘”,对苏州园林和古城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保护苏州文物,他向市领导建议成立文管会;为保护苏州园林,他征求地方文化名流意见,成立园林修整委员会,修复留园、拙政园等名园;为保护苏绣艺术,他请来任慧娴、朱凤等刺绣名家,成立刺绣学校,为传承中华非遗作出贡献;为保护古城,提出提案,并撰写五条意见,为苏州城市的准确定位起了决定性作用。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今天我在园林被美景美物吸引,频频驻足,因为有了他和他的同伴的尽心尽力,才有了今天美轮美奂的苏州园林,才有了今天的古城苏州。正如序中所写:“在当代苏州,有两个人我们不能忘记:一个是李根源,另一个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谢孝思……两位大家,一代名士,都不是苏州人,却以苏州为家,为苏州殚精竭虑,为苏州添薪续火。这是苏州的骄傲,更是苏州的幸运与福分,也是苏州美丽延续之所在。”
民进苏州市委会组织处处长 许 红:
有幸见过谢老一面,是在2008年7月《一个人与一座城市》这本书的首发式。那时我刚来民进机关,在首发式会场见到了这位传奇的老人。他坐在轮椅里,由护士推着缓缓进门,大家围到轮椅边,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时任民进苏州市委会主委府采芹在他耳边轻声问好,仿佛是在对待一件珍贵的宝物,万分细心地呵护。
怀着对谢老的好奇与崇敬之心,我翻开了这本书,深刻了解到这位贵州老人为苏州文化倾注了毕生的热情与心血。为修复苏州园林,他四处奔走、殚精竭虑;为保护苏州文物、古城,他不顾个人利益、拍案而起;为发扬吴门书画、抢救苏州工艺美术,他孜孜不倦、大声疾呼。他清瘦的身影,曾徘徊在苏州古城的无数角落中,至今依然鲜活在苏州民进会员的心中。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座古城中,对谢老无限怀念。他的百年人生给予我们的启示,将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不断陪伴、提醒、鞭策我们,成为我们追忆与感恩的光辉典范和助力未来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民进苏州市委会机关干部 汪颖颖:
最初便是被苏州的古城、园林吸引,在老旧的物件、精巧的陈设、俊逸的书画间感受到一种心灵上的呼唤与契合,才选择在毕业后来到苏州,成为一名新苏州人。有幸进入民进机关工作,读到《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加之从领导、同事的口口相传中,慢慢深入了解谢老的事迹与为人,对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便更觉亲近了。
解放初期,苏州古迹破败、文物散落,谢老主动请缨,团结专业人士,将一腔热情化为切切实实的恢复苏城的行动。他不厌其烦,东奔西走,清理、搜集各类文物和修复园林的材料,广泛动员社会捐赠的同时,自己带头将收藏的书画捐献给国家。半个多世纪里,谢老几乎踏勘过苏州所有的文物遗存,关心过每一处文物修复。以他为代表的无数为这座城市倾情奉献过的人们,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因为融入了古城的历史而被人铭记。如今的我们,可以走进古旧街巷感受千年岁月流逝,可以走入园区一览古今辉映的独特“双面绣”,能生活在这座“福气之城”,无疑是一种幸运。
托起这份幸运的,是谢老和在他的影响下无数为古城保护尽心尽力之人。作为一名民进机关的宣传干部,与会员分享谢老的事迹,每每都能收获连连赞叹与无言的感动。讲好这些民进先贤故事,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使会员在其精神的引领下,为苏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也许我们无法成为谢老那样璀璨的星星,但也能发出自己的光亮,在历史长河中短暂地、热烈地闪耀。
(2023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