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大景区纷纷推出精彩各异的文旅融合民俗项目来吸引游客,特别是文化体验性项目,但也随之出现一些包装手段低俗化、泛娱乐化旅游乱象。如有媒体报道泼水节活动中游客被恶意泼水等。甚至有自媒体臆造“颜值越高被泼越凶”,撕扯衣服、忽略他人意愿的狂欢,既不符合传统,也谈不上创新,实际上是打着过节的幌子追求猎奇的低级趣味。
同样如“摔碗酒”,是旅游设计者将抖音“网红”引入旅游,并迅速泛滥。参与者只图喝酒、摔碗、宣泄感官之快,甚至被所谓“甩去烦恼”之类说辞误导而信以为真,却浑然不知喝酒摔碗这种行为真实的文化蕴含。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碗是重要的生活器皿,一日三餐不可离。吃饭端好碗、手扶碗、不用筷子敲碗,是中国人从小就懂得的规矩。
各地积极传承和挖掘传统文化,并推广节日民俗是好事,但切不可在片面追求利益的魔咒中发生异化、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生造出“违背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切断文化根脉,割裂文化传统,伤害文化风教,玷辱文化乡愁,亵渎游客虔诚体验,扰乱人们文化认知”泛娱乐化的伪民俗。民俗娱乐化,须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不可违背公序良俗。
为让游客真正体验出行目的地的风土民俗、人文风情,遏制泛娱乐化乱象、避免虚假文化体验已迫在眉睫。为此,建议:
第一,严肃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文化旅游需要创意智慧,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结合当地风情,融入现代元素,丰富传统文化。但必须克制虚假性、低俗化和泛娱乐化倾向,不应虚假化、低俗化、泛娱乐化。
第三,文化旅游的设计者和审核者,要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精神,才能在文化旅游中诚实并生动地讲好乡土故事、民族故事、中国故事。
第四,地方要确立民俗文化体验标准,严格执法,确保节日民俗运行在合理轨道上。
(2023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