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电光石火之间,他爱上了文学

  内容简介
  全书以作者为朝天人独特的视角,从“风光无限”“以电为媒”“扶贫往事”“心路历程”“乡土味道”五个篇章为读者展现了该区别样的美景和魅力,让人真切感受到当地群众丰富的日常生活场景、独特的民情风物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
  2020年6月12日,我去四川广元市朝天区采访。
  在朝闻社区书屋,几位驻村第一书记,匆匆从脱贫攻坚的现场赶来。
  他们的手上还带着草木的芬芳,脚上还沾着泥土的气息。
  这群人中,就有羊木镇某村第一书记杨奇国。
  与其他几位年轻的第一书记相比,杨奇国显得朴直而内向。一问才知他已近50岁,论年龄,是在座最长的。他静静地坐在角落里,认真地听其他人讲述。
  轮到自己发言时,他像一位劳作多年的农民,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说的都是修桥补路、种菇植树、养鸡卖蛋的家长里短。脱贫攻坚的宏大叙事,在他“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话语中渐渐清晰起来、生动起来、鲜活起来。
  就这样,我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相逢。我以为,这是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遇见。
  也是在那次座谈会上,我得知杨奇国也喜欢文学。
  杨奇国读书时就在心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高中时开始担任校园黑板报编辑,后来在《语文报》发表第一件文学作品《我的父亲》,并在中子职业中学校园与《春蕾》文学社一起绽放,他始终怀揣文学一路前行,逐梦半生。
  我一直以为,作为一名电工,和杨奇国最早来电的就算不是青葱美好的爱情,也一定是能量爆棚的“电”。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电光石火之间,他最早爱上的却是文学。
  为什么一个电工爱上了文学?或许有一百个理由。
  但于杨奇国而言,却只有一个理由,他想做这样一个人:
  用电照亮物质生活,用文字照亮精神家园。
  我喜欢杨奇国的文字,除了它们的清新质朴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电工,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小时候,用惯了煤油灯的我们,对电格外向往和期盼。当时,父亲是一名人人羡慕的电工,也是村子里最早与电打交道的人。
  1982年左右,电线终于架到了我们村,村里的大人小孩欢喜惨了。全村大人出动,帮忙挖深坑、抬电杆、拉电线,而孩子们则像电工的尾巴一样,走到哪跟到哪。从那时起,我们知道了钳子、改刀、电笔……其实,我们最想知道的是,水泥电杆如此溜圆光滑,电工怎么爬得上去……
  后来,我考上了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的机电维修专业,虽然毕业后仅有短暂的电工生涯,但是对每一位电工葆有足够的敬意。因为我深知,电工不是高薪岗位,却是高危岗位,随时都有可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说,每一缕光的照耀,每一份热的传递,都离不开电工的保驾护航。
  尤其是对杨奇国这样的农村电工来说,更是很累的岗位。他们背着简单的电工行囊,翻山越岭、过桥蹚河,足迹遍及各个村组,家家户户。他们的形象是“黑头土脸”,他们的路上是“黑灯瞎火”,他们的工作是“黑加白日”。
  20多年,无论多苦多累,杨奇国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需回报,也不要感恩。乡亲们递到手中的一杯水,留守老人的一声“亲儿子”就足以消解他所有的委屈和疲惫。
  这就是电工人如电花般璀璨夺目的品质。
  这样的火花一直照亮着他的文字,温暖着他的人生。
  因此有了《那年,1988》《用文字染红乡村的碧空》《冬至,穿过山水间》《光明村的喜鹊》《如安合家》《辛夷花开》,有了与电有关的点点滴滴……
  44岁时,他怀揣着爱,按照上级组织的安排,从镇供电所副所长的办公室,走向了脱贫攻坚的战场,担任某村扶贫第一书记。
  驻村5年,是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5年。
  他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建阵地、改村貌、引项目、搞产业,共同打开了某村脱贫致富的幸福之门。
  5年后,当我们走进曾经贫穷落后的羊木镇某村时,眼前焕然一新:一条宽敞的水泥路通向村委门口,道路两侧整洁干净,成片相连的四季水果产业园里鸡舍星罗棋布,跑山鸡在果园里相互追逐,十里桃花婚纱摄影基地、“帅扎营”三国文化……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扶贫产业,托起了村民致富的希望,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驻村5年,也是他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5年。
  数十年来,杨奇国不仅收获了中国民生发展论坛“2017年精准扶贫带头人”、“脱贫攻坚·能源扶贫‘最美先锋战士’”、连续三年朝天区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建党95周年朝天区“优秀第一书记”等荣誉,在《中国扶贫》和《民生周刊》杂志联合征文“我的驻村故事”中获二等奖,散文《通了路,就通了希望》在《人民日报》发表,也收获了羊木镇村民们的思念与牵挂,更收获了村庄在新时代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他收获的还有这卷《电花绚烂》。愿这些文字像电花一样璀璨,闪亮你的双眼。愿这些文字像电流一样奔涌,直击你的心房。

  (2023年10期) 


      作者:□王国平

Copyright © 2025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