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与子同袍话运河

  【领读人】李萍,民进淮安市委会主委、淮安市民政局局长
  【共 读】民进淮安市委会
  经典论述
  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对我来说,运河之所以这么重要,不是因为它是一个大题材,而是因为我从小对这条河很熟悉,很多年来我一直是靠着这条河想象世界。这条河流得越远,它带着我的想象力,带着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越走越远。这条河开拓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想象,认识了对它的虚构,所以,运河就是我文学意义上的原乡。
  只有我们这样每天睁开眼就看见河流的人,才会心心念念地要找它的源头和终点。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
  —— 《北上》
  主委致辞
  民进淮安市委会主委 李 萍
  202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淮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打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书香淮安”建设品牌,形成各项工作加速推进、重点工作突破成势的良好格局。民进淮安市委会积极响应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活动号召,创新开展系列读书学习活动,带领会员以书聚力、以文会友,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推动读书活动成果转化,助推“书香淮安”建设走深走实,取得更大成效。

 

  一、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以学铸魂

 

  2023年以来,市委会深入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坚持主线引领,推动重点工作与主线紧密结合;丰富活动内涵,使主题教育常做常新。市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每两月举行一次专题学习会,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二十大及历届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和中共省委、市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等。领导班子及时领学,各级基层组织及时跟学,全会形成浓厚学习氛围,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行动自觉。同时,市委会通过实境课堂教育实时赋能,举办第六届民进公益林捐植活动。各基层组织分别赴周恩来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参观学习,不断凝聚会员政治共识,提升文化自信。

 

  二、以提升能力为目标,以学增智

 

  市委会将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读书交流活动作为提升会员履职能力,尤其是参政议政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市委会陆续举办二十多场读书及时政热点交流活动,邀请骨干会员畅所欲言,分享读书心得,探讨心得感悟。2023年4月,市委会联合市民政局邀请国研智库首席专家沈和作《新时代调查研究与报告撰写》辅导讲座,并陆续举办参政议政培训班、积极分子信息座谈会等,让会员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协商议政能力。

 

  三、以推动发展为己任,以学促干

 

  市委会持续助力“书香淮安”建设,撰写的《关于开展“阅读之星”评选深化书香淮安建设的建议》《以阅读“GDP”打造书香淮安品牌》两篇社情民意信息获中共淮安市委主要领导批示,提交的《关于建设阅读大学的建议》等信息被民进江苏省委会采用。基层组织同向发力,民进淮阴师范学院总支进社区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民进淮阴工学院支部赴淮安市翔宇北路实验小学开展“爱科学 创未来”系列活动,民进洪泽区支部开展六一捐赠绘本活动,各支部都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持续助力书香淮安建设。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坚持阅读,是一种让人受益终生的习惯。它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情感素养、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我们应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率先垂范、引领推动下,推动全民阅读蔚然成风,真正做到好学乐学,学以修身、学以致用。
  共 读
  民进淮安市委会成立于1985年1月4日。经过39年的发展,会员队伍不断充实壮大,组织建设不断发展完善。截至目前,市委会共有总支6个,支部36个,会员763人。
  市委会先后被民进中央、民进江苏省委会授予“民进全国社会服务暨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民进全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集体”“民进全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等称号。
  多年来,在民进江苏省委会和中共淮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四新”“三好”要求,紧紧围绕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各级组织和会员,戮力同心,创新实干,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为推动淮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民进智慧和力量。

 

  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

 

  大水汤汤,溯流北上,大运河是中国地理南北贯通的大动脉,也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北上》是作家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整篇故事阔大开展,气韵沉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故事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
  故事从1901年开始,这一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辈马可·波罗,并对中国及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罗”。
  本书的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等中国社会的各种底层人士一路相随。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他们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因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
  一百年后的2014年左右,中国各界重新展开了对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当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与当年先辈们的后代阴差阳错重新相聚时,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这一年,大运河申遗成功。
  作者徐则臣出生于江苏东海,自小在河边长大,喜欢有水和河流的地方,27年前在淮阴师范学院求学时又日日经过淮安的里运河,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与河流上下的捕鱼人家和跑船师傅们拉家常的过程中,徐则臣不断“探求运河的前世今生”,一点点砌垒起运河在历史时空中的具体模样,让我们感受到兵荒马乱的时代里,运河上下流淌着的人间温情。
  里运河北起淮安清口枢纽,南至扬州入长江,其前身是公元前5世纪开凿的邗沟,是大运河全线最早开凿的一段。所以里运河是淮安一直引以为傲的漕运史的见证。身为淮安人,对大运河有着最为深厚的感情,希望大家通过共读《北上》这本书,了解运河近百年来的发展变迁,倾听运河声音,传承运河文化。
  读书感悟
  民进淮安市清江浦区六支部主委 沙立卫:
  这篇小说是作家徐则臣的高光之作,曾获茅盾文学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以运河为背景的大气磅礴、浑厚沉雄的文学作品。作品一经出版就获得了读者广泛的关注,引发了更多人对运河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小说以三千里运河为经,以沿岸经过的城市市井、人物命运、文化遗存为纬,为我们构建了运河的时空架构,运河连接命运、苦难、坚韧、不舍和生生不息的情感倾诉。整部作品完成下来,可以想象出作家在描写中所付出的艰辛,所经历的心灵上的熬煎,运河承载的是更多的历史文化,是更多的运河人的梦想、希冀。在跌宕起伏中,完成人物的对话、行走、纠结;在身体、灵魂与运河平行中,赋予生命的多彩,时代的风云。
  徐则臣很喜欢淮安,他一直认为淮安是他的第二故乡,运河水是他的生命血液,运河上的船、纤夫、船民、岸边的建筑、水文、剖开的历史内存,是他骨骼里的塔和光。作品里带出的具有淮安、清江浦的符号很多,河下古镇、淮安茶馓、慈云寺、大王庙、仁义礼智信五闸、非虚构的谢望和一大家,船民邵秉义、邵星驰,还有传家之宝罗盘,孙过程以及孙宴临等等,一个个不惊不扰的出场,真实又复杂的情感交织,人人皆现场,现场皆人人,船民有平凡的心里需求,有内心思绪的纠缠激荡,他们在运河上风雨穿行,已经成为运河不可割裂的一个部分,就像罗盘,无论境遇如何,也要让它回归到本来的状态。
  有人说,徐则臣这部小说是唤醒运河的号角,是复兴运河的战鼓。正如他所说,运河运河有“运”才叫河,无“运”那就是一条死水。既描摹了当下运河的现状,又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命题,如何复兴运河,如何使这条千年的运河赋予更多文化意义,使它重新变眸变色,焕发勃勃生机。我们读这部小说也是为了更加亲近运河、参透运河,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践行把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讲好运河故事。
  作家徐则臣以他敏锐的触角,捕捉到运河之水深处的流动,水的声音、人的声音、时代的声音,一部运河史,数代追梦人,对运河的来去,运河的走向,借用作家的话来收尾:
  对眼前这条大河,也是攸关生死的契机,一个必须更加切实有效地去审视、反思和真正地唤醒它的契机。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
  民进淮安市经济开发区机关支部副主委 袁 米:
  “水和时间自能开辟新的河流”,《北上》开篇短短十二字,却道出了整本书,或是整条京杭大运河的精神内涵。水和时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皆以一种势不可挡又饱含柔情的姿态向前流淌,京杭大运河亦是如此,平静的河水在三千多里的河道里悠悠地走着,这一走就是上千年;运河两岸的时间也是如此,上千年的时光在运河两岸的土地上悠悠地走着,这一走就是祖祖辈辈的传承和点点滴滴的故事。
  我是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的“老清江浦人”,《北上》给我的第一感受是“亲切”,是市井生活的亲切感,是充满回忆的亲切感,是“母亲河”在我们生命中每一个日日夜夜养育着、呵护着、陪伴着我们的亲切感,而书中提及的地名更是我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记忆,从年少到成年,生活轨迹从大闸口到都天庙、从清江拖拉机厂到丰济仓……读完《北上》,我不禁思考,不论经历多少时间和风雨,只要我们的记忆还在,这些地方就还在,就像我们的大运河,经历了千年的波折,只要一代代人的“运河情”还在,它就永远流淌在这片土地上。
  《北上》的故事横跨百余年,讲述了先辈与后辈们相遇、相识、相伴的种种巧合。世间的巧合无处不在,有时只是缺少一个契机,正如书中胡念之发现了祖辈的信,串联起了所有的巧合,几个家族百年之后又一次相遇在了一起。
  大运河为我和孙宴临这样土生土长的“运河儿女”创造了太多“巧合”,而正是这数不尽的“巧合”,联接成了我们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运河情”。
  “让一条河‘醒’,就是让这条河你来我往地动起来。”作者借孙宴临之口,道出了大运河生命意义之所在——运河的生命,在于“航运”。
  如今的淮安,正打造着属于自己的“运河文化”和“运河经济”。从里运河文化长廊到河下古镇,从日益繁忙的淮安港到叹为观止的“水上立交”,淮安的大运河承载着千年运河文化,向世人诉说淮安情怀,展示着淮安力量。
  大运河在淮安曾经“睡”了,如今正被这座城市的百万运河儿女“唤醒”,再一次用它含情脉脉的流水,滋养起这片美丽的土地。
  漫步在大运河边,看着波澜不惊的河水缓缓流淌和船只南来北往,感叹我和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因为这条“母亲河”而成为了生在一起、长在一起的“邻居”,感受着运河两岸日益美丽繁盛,我们又何尝不是《北上》中描述的“运河记忆”呢?而我们也定会将这份“运河情”代代流传下去。
  民进淮安市淮阴区一支部会员 严丽荣:
  徐则臣的《北上》不是寻常的以故事情节抓人眼球,也不是在目录中便可窥得先机的完整叙事。它像一颗运河里的明珠,璀璨却不夺目,要在字里行间慢慢摸索,静下心去品一品,哪怕单纯看故事,脉络也是在深挖下才能清晰明朗。大运河的水贯穿始终,而情感和生活,在百年运河水里流淌,川流不息,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江苏籍作家徐则臣和我一样,在运河边长大,邻家游泳的大哥是他,小船上吹口哨呐喊的是他,掬起运河水一饮而尽的也是他,而站立在运河边沉思思绪已飘过百年千年的依然是他,对运河的爱,对文化的寻根,对百年沧桑巨变的情感,我都感同身受。虽然无力,却不幻灭,也许这就是人生吧,在运河两侧波澜不惊却是最真实的人生。
  书中的这一群人一条船,像一棵树,紧紧环抱。百年后在只言片语中窥得彼此间的缘分。一条大河自钱塘开始汹涌,逆流而动,上行,下行,又上行,下行,如此反复,岁月浩荡,河水汤汤,终于贯穿了一个古老的帝国。运河是个媒介,漕运则是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智慧和故事,一种运输方式。从伍子胥坚毅于春秋争霸的目光,一直看到光绪忧郁神情,足足两千五百年。
  在书里看历史,厚重中闪着光;看文化,见识到南北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看众生,描摹出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和色彩斑斓的运河文化。活着的运河,醒着的文化,终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魂。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世事如何变幻,历尽千帆,中华儿女的根同在。北上是溯源之旅,是理想之路,更是与子同袍与子偕行的约定。
  民进淮安市委会机关干部 侯雅静:
  故事从意大利人费德尔·迪马克写于1900年的一封信开始,分时间线描写了保罗·迪马克的运河之旅,同时以运河为媒介,描写了北上之旅的团队成员及子孙与运河跨越百年的故事。
  本书的结构采用分块编排的方式,读者在阅读中,可以逐渐理清出场人物的代际关系,自行拼凑出一个跨越百年的运河传奇。故事中,小波罗乘船北上、马福德的爱情与一生、21世纪各自子孙的际遇,读者可以把这些各自独立的版块通过大运河串联到一起。人不会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河流也在日复一日向前流动,大运河作为承载历史的河流,有自己的节奏,居住在运河上船的人、岸边的人也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它勾勒出沿岸百姓的生活日常,流淌出生活的历史脉络。
  亲情是本书的主线,小波罗是跟随着弟弟的脚步来到中国,死去的孙家舅舅和父亲,临终遗言都是“回家”,出走的孙家兄弟,跟随着命运北上,也是为了能够回家。故事中的人物命运起伏和大运河的沧桑变迁紧密联系,每段故事的展开都紧紧围绕大运河,大运河成为几代人的“母亲河”。从清朝晚期到现代,意大利人保罗·迪马克所带来的物品,也成为大运河上承载历史细节的物品,在几个家族之间传承,这些家族子孙的命运和际遇受到祖辈的影响,也始终与大运河紧密相连。大运河镌刻了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血液跟河流一起流动,然后这条河流把他们的后代又重新聚到了一起。
  作为在运河边长大的我,似乎在生活中一直忽略了大运河的存在,对大运河并不了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每次在运河边上散步,我不由得遥想百年前这条河流是如何流淌的,运河上帆樯林立、舟楫相接、码头上的商铺云集,千百年来,有多少人的命运曾和大运河的流动息息相关,每想到这里,好像我也和大运河产生了些许联系。

  (2024年1期) 


      作者:□李 萍 沙立卫 袁 米等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