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落实落细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在我国,一线教师不仅要负责教书育人,还要应对各种行政工作,常要承担巨大工作压力。为此,对广大教师工作压力问题应引起关注:
  第一,随着基础社会治理活动泛化,各类专项工作“进校园”较为随意。笔者调研发现,部分地方倾向将基层治理工作转嫁给中小学校,导致一些中小学教师承担大量非教学任务。不仅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检查、评比,还包括消防安全、防溺水、反诈、普法、动员学生家长打疫苗等看似与学生有关联的任务,甚至属其他政府部门职责范围的碘盐食用率、清点牲畜、催缴医保费等也借助学校来完成。部分专项工作从求“实”变成求“靓”,导致教师苦于“做计划、拍照片、记录活动过程、写活动总结、汇报活动结果”等“留痕”要求。过分滥用“小手拉大手”,让很多校外专项工作都被安排到教师、家长身上,容易造成家校矛盾。
  第二,受“双减”与非教学工作叠加影响,中小学校承接任务较为繁杂。学校应对“双减”各级检查与督导越来越多,作业试做、标明难度系数、全批全改等,类似内容要求严格、增加了组织消耗,难以实现“提质减负”目标。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编制不足、执法力量有限,各地都存在抽调教师完成各类督导检查事项的现象。部分学校被各种临时性非教学事务捆住手脚,教师不能专注于教研教育教学。一些不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以及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仍在牵扯精力、消耗时间。
  第三,在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过程中,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问题凸显。一方面,各地中小学教师总体上看数量充足,但城市地区班额数过大问题普遍存在。我国中小学生师比例城乡班额仍呈现巨大反差,且教师编制“城市紧张、农村富余”、师资配备“城市挤”“农村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音体美劳等科目教师数量不足、女教师产假后临时性缺编等结构性失衡问题也不断凸显。另一方面,“双减”政策对作业量的设计、作业的分层设计、作业的评价等提出更高要求,但“一专多能”复合型专业要求和现有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存在矛盾。在乡村小学,许多新任教师往往成为“包班教师”,需要负责一个班级所有科目,不仅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科,还包括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等副科,日常教学任务明显高于城区单学科教师。尽管不少定向培养师范生在校是按照全科教师标准来培养,但是“都能教”不意味着“教得好”。由于业余时间负担较重,导致不少地区教师担任班主任意愿不强。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类“减负清单”出台了不少,但中小学教师减负“不到位、不彻底”问题仍比较普遍,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现象依然存在。尤其“双减”政策落地、课后服务全面覆盖,以及教育部针对家访制工作提出“每学年全员覆盖”等目标以后,中小学教师负担有上升趋势,不仅给教师心理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而且影响教学工作稳定。只有进一步落实落细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才能有效稳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
  第一,改善学校教学生态。一是全面清理和规范涉及中小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征订商品服务活动。各级中共党委、政府统一部署相关重要专项工作,应会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严格依程序办理和统筹安排。二是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松绑”非教学任务的“痕迹化”要求,对未列入或未批准的一律不准“进校园”。三是在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日常监测部门,定期对中小学校教师工作负担进行监测,并适时向各级中共党委、政府部门反馈。
  第二,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一是推进学校“管、办、评”分离,强化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二是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按教育教学能力与贡献,对教师进行专业评价和同行评价。三是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作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破解职务与职称“两张皮”现象,避免借职称评审给教师布置非教学任务。
  第三,促进编制集约使用。一是在省级层面建设“事业编制银行”,对教职工编制进行统筹配置和跨市县(区)、跨城乡调整。二是根据各地财政保障能力和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教职工编制,普及小班额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把学校的安全、卫生、基建、维修、食堂、住宿等非学校教学事务剥离给第三方承担。四是合理设置高级教师评聘比例,适当提升中、高级职数比例,把职称评聘向一线专任教师倾斜。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在职教师“1+1”复合型岗位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培训,针对作业设计、评价等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和指导。二是在高校师范专业开设专门的班主任课程,提高后备师资的综合管理能力和“育人”能力。三是提高班主任津贴力度,加大班主任工作年限和工作量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比例,鼓励青年教师兼任班主任。四是有条件的学校可探索推行教管分离,将班主任从学科教学中分离出来,进行独立的考核和评价。
  第五,强化课后服务统筹。一是统筹课务安排,利用错峰编排,提高课程质量。二是统筹工作安排,下发工作调休单,“灵活调休”实现弹性上下班。三是统筹师资安排,扩充课后服务师资力量,聘请校外教师,减轻教师轮课次数。四是统筹经费安排,明确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小时劳务费标准按当地小时工资薪酬2~3倍标准落实,费用从财政专项补贴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或代收费中列支。
  第六,避免形式主义家访。把家访主动权交由教师自行决定,避免“走形式、走过场”。一方面,明确家访属于个别家庭教育指导措施,且主要针对“离异单亲学生家庭、生活困难学生家庭、病残学生家庭、行为偏差学生家庭、思想或学业有重大变化学生家庭、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等特殊家庭学生。对上述学生,在保障家长与学生隐私前提下,建立家访登记制度,并做到一学年内100%入户家访。其他家庭学生,由教师自主决定是否进行家访。另一方面,对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家访应当视为加班,并记入日常工作量,统一补贴标准,给予适当劳动报酬。对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发生意外,应计入工伤认定范畴。

  (2024年1期) 


      作者:□卓道仁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