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的研究,不能永远停留在解经训诂、版本比较上。这样说,并不否定先贤和后进者在这些方面学术研究的功绩,而是根据认识的深化原理和人们的精神不断开扩的要求,必然要使这一专项研究步入新阶段,尽力消除认识上的新旧迭加的迷雾,以便为探赜老子哲思的幽微内涵辟出新途。
事实上,在我们的思想界,特别是在网络上交流的关于《老子》的解读中,人们对老子思想的认识极其混乱,很少有人从他独特的哲学高度,真切理解这部典籍的社会作用和本来意义。
有鉴于此,这本《老子》的新诠释,或在每章的“提示”中,或在“注译”中,特别在附录的《重新认识老子》的长篇论文中,着重贯彻了我长期研读《老子》得出的一些学术新判断。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
其一,道学和儒学在意识形态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作为道学代表作的《老子》是纯哲学,而作为儒学代表作的《论语》其本质是政治学、伦理学(不赞同属于哲学)。哲学和宗教、艺术(包括文学)三者,属于悟性精神形式,在意识形态结构中居于上层。政治、道德与其他法律、科学等属于认识型精神形式,居于意识形式结构中的下层。因此,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产生,虽然根基都是物质基础,但生成的过程及其具体情形是不同的,其对社会的作用也不相同。正是两者有根本性的区别,我们在解读老子时,就要泾渭分明,不能把儒、道混为一谈。
其二,认为老子哲学属于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是未解老子思想与社会现实复杂联系的误判。对老子的宇宙观(自然观),一般没有人说他唯心主义。老子明确指出,宇宙的本原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从而演化为万物与人。这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最先理性认识宇宙的十分可贵的自然而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人们误判老子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主要是依据他主张的“无为而治”的历史观。其实,老子哲学思想包括理想主义的产生,绝非主观想象,而是针对现实社会的负面反思的结果。《老子》的不少章节中,都有对西周晚期到东周初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客观揭示,说社会上层贵族宰制横行,生活则荒淫无耻,而广大庶民不堪其苦,反抗的意志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地步。虽然对现实的揭示不是哲学的主体(哲学不是为直接反映现实的),但对现实的感受经曲折的过程,形成一种悟性的反应,于是,老子提出了诸多揭示人类社会问题的根本性哲理,最著名的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远在2500年前就能有如此重大而深刻的哲理判断,不能不令人惊叹。同时,在他的哲思中也相应预示出一幅革除积弊、理想先行的社会蓝图。这些先进哲思的内涵,又会由感悟的精神力量启迪现实中的人,并最终反馈于社会。显然,这是一个物质精神互变的特殊过程,怎么能与唯心主义相提并论?
其三,明确道体与道用二者的辩证统一才能深解《老子》。“道”是道学的根本理念,作为《老子》一书的核心思想,它是在论述宇宙本原时形象地提出的。它与别的学派以及后来通常所说的道不同,它不是道德性概念,也不是专用于说明规律,而是不可感知的物质性概念。由此而演化出万物,由此而引伸出“德”。所谓“道生之,德畜之”,就是道学研究者所讲的道体和道用。道体指道本身,道用是道演化万物时具化的可感知的过程和作用,并把它抽象为“德”。尤为要注意的是,在老子的哲学中,道与道用(德)不仅适用于自然界,同样也适用于社会。这种无限统一性,体现了道学理论具有宏观视角和巨大概括的超然特点。它对人类社会来说,着重强调社会运行的真理性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人的行为决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
明确道学的道体和道用即道与德的统一性,对正确解读《老子》非常重要。明确此点,才能正确领会老子所讲的道是什么,所说的德是什么,为什么道与德两者是“无”“有”的统一,“虚”“实”的统一。明确此点,才能领会道是宇宙观,但它不仅仅是宇宙观,然而无论用于说明自然,还是说明社会,其本质都归结为“自然”二字。明确此点,才能排斥“把道用用于社会是老子哲学的机械主义”的偏见。《老子》作为哲学,不是直接解决现实问题,而是解决解决现实问题的问题,因而通过感悟和启明的方式,以客观规律纠正人行的失误,以自然的纯粹恢复人性的本真。可见,道用贯穿于自然和社会,才构成了老子哲学体系的有机统一,哪里有什么机械的弊端?
为深解《老子》,本注释者还尽力运用哲学理论,历史知识,文学修养,古汉语语法尤其是先秦古文语法等,对以往注释中长期存在的疑难,反复进行综合性探究,作出了新的诠释。如文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句,注释者往往把这个“不仁”,顺着字面解释为不仁义,这显然是讲不通的。殊不知道家反对的就是儒家的仁、义之类的说教,而主张“至仁”(庄子语),即不分亲疏,一视同仁。所以对“不仁”的理解和翻译应为“一视同仁”,下句的翻译则为,“无论是生长的万物,还是用草编成的祭祀用的刍狗,都同等看待”。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句,由于缺乏对隐晦章义的思辨,常把“恶”简单地翻译为丑,其实这里是“厌恶”义,转义为不觉得,不存在,意思是天下人都明白怎样是美时,美也就不存在了。老子先举“美”和“善”为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对立面,然后顺接引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大串对立面互相转化的事例。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句,其中的“载营魄抱一”,一般注释者,以现代思想解为精神和身体的合一,因而超脱了原义,有的还生硬地把“抱一”理解为“道”。若求甚解,营古义为四周垒土而居,引伸为围绕,而魄,古人认为与魂不同,魂可游离飘散,而魄则常围绕身旁。因而此句意应是,把原本围绕身体的魄,硬要人为地与身体结合一起,能不分离吗?全章讲的都是遵循自然之性的道家玄德,这样理解才与本章的中心意相合。如“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句,魏晋王弼注此句为:“虽有拱抱宝璧以先驷马而进之,不如坐而进此道。”王弼沿用的是更早的河上公本,语意完全相同。但不知近代最先是哪位注释者错解了王弼注语中的第一个“进”字,以为是进献义,所以后来许多注释者几乎把此句都译为“先拱璧后驷马的进献礼”。其实前后两个“进”义相同,本义为“前”,引伸为“入”,此句中前者对物,可理解为享有,后者对道可理解为进入、融入。前后的两个动宾结构“拱璧”和“先驷马”,是并列关系。解读的紧要处,在于“先”与“以”两字在此句中的正确诠释,“先”原为动词,其本义当前进讲,不是后来的引伸义先后之先(形容词),而“以”这个连词,在此表并列,所以两句的解读应是:虽然享有大璧珍宝和前行的驷马华乘,不如安下心来修习并融入道义。这里的“拱”与“先”两动词形化,以便让表达自然而妥贴。细读王弼原文,与此翻译的语意是相同的。
老子哲学可誉为千古思想之绝唱,不但古今受众广泛,就连西方自十六世纪以来,各界名人大家都对老子奉若神明般肃然敬仰,由衷地汲取他的智慧。不同风格的哲思表达形式并未让西人感到阅读的障碍,反而被精神的幽深玄妙深深吸引。由此可知,《老子》的哲学形式是一种独特而优秀的东方文体,哲理的阐述寓于形象的表达之中,而且又以诗的韵味,在彰显道学玄而又玄的风趣之外,还散发出暗香似的美。这种与高深智慧相匹配的特色,在这本译注中也注意到了,81篇译文尽可能以韵文形式对应,在不影响明朗释意的前提下,寻词觅句,反复推敲,极力再现原文的形式美。
既然主张《老子》的哲学内涵能被学术不断挖掘,以便求得深解,当然也知道更新更好的有关解续还在后头;而且真诚地讲,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错误和不足难免存在,希望读者针对问题提出宝贵意见。
(2024年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