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宣讲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解读嘉宾。
【共 读】民进镇江市委会
经典论述
爱子,教之以义方。
—— 《左传》
主委致辞
民进镇江市委会主委 陈 红
镇江古称“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是全国闻名的江南渔米之乡和商埠重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型城市、山水花园城市和旅游观光目的地。作为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使镇江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镇江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全国抗战的滚滚洪流中,新四军以茅山为中心建立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是重要阵地,被毛泽东同志列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新四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铁军精神”代代相传,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民进镇江市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通过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力求学深悟透,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市委会通过充分挖掘会员的优势和资源,开拓读书学习交流新形式,聚焦提高会员履职成效,注重“读书+履职”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推动“镇江民进悦读会”活动向纵深发展。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传承文明,利在千秋。市委会把引导会员多读书、读好书,为建设书香社会贡献镇江民进力量,作为落实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深化全民阅读活动重要部署的有效举措,作为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古代家庭教育中,历来重“义”讲“道”,注重德行教化。市委会通过此次共读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坚定把家风建设抓紧抓实抓好的信心;体悟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重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将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理念有机结合、守正出新,不断凝聚政治共识,强化理想信念,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力量。
共 读
民进镇江市委会成立于1988年10月。现有会员501人,分属2个基层委员会、21个支部,中高级职称会员占82%。市委会设监督委员会和学习宣传、参政议政、老龄工作、妇女工作、社会服务工作5个专委会,下辖镇江民进经济界会员联谊会、镇江市民进书画研究会、镇江叶圣陶研究会和镇江民进“悦读会”四大平台。
在民进江苏省委会和中共镇江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会积极带领会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市中心大局,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夯实组织基础,引导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加强自身建设以及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市委会被民进中央表彰为“民进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民进全国履职能力建设先进集体”“民进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
新时代赋予参政党新的使命,新征程为参政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市委会将继续扎实开展好主题教育,自觉践行“四新”“三好”要求,切实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在镇江建设“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谱写“强富美高”新镇江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激发奋进力量。
爱子,教之以义方
王 杰
“爱子,教之以义方”,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这里记述的是卫国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爱子应该“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故事。卫庄公是卫国第十二任国君,迎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遗憾的是,卫庄公和庄姜没有子嗣。后来,卫庄公又迎娶了陈国的女子厉妫,育有一子,名曰孝伯。但孝伯很早就夭折了。此时,跟随厉妫陪嫁过来的妹妹戴妫,也受到了卫庄公的宠幸,并生下一子,取名为完。这就是后来的卫桓公。
公子州吁则是卫庄公的一个爱妾所生,卫庄公对公子州吁十分宠爱。州吁年长后,喜好军事,常在宫中舞刀弄剑。卫庄公对此不但不加以禁止,反而让公子州吁带兵。庄姜对此心生厌恶。卫国大夫石碏就规劝卫庄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用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淫荡、逸乐,是一个人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种恶习都是因为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您准备立州吁做太子的话,那就应该早早定下来;如果一直定不下来,日子久了会酿成祸乱。对受到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接受压制,接受了压制而不生怨恨,心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这样的人是很少有的!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地位低的欺压着地位高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逆理之事。作为君主行事要公正适宜,臣子要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顺礼之事。不做顺应礼义之事而去做违背礼义的事,这样很快就会招致祸害。作为君主,应该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然而,卫庄公听后,却不以为然。
鲁惠公三十四年,卫庄公去世,卫桓公继位。此时,州吁愈发骄横奢侈。于是,卫桓公罢免了他的职务,州吁不得不逃亡至其他诸侯国。鲁隐公四年春,州吁纠集了一批从卫国逃走的流民,偷偷潜回卫国。在一次宴会上,州吁袭击并杀害了卫桓公,自立为卫国国君。州吁虽然得到了卫国的王位,但他知自己王位的获得名不正言不顺。为了转移卫国人的视线,州吁开始对其他诸侯国用兵。他先后纠集了宋、陈、蔡等国,以“郑伯不孝”之罪名讨伐郑国。虽然打了胜仗,但卫国的百姓生活难以安定,州吁并没有受到卫国上下的拥护。这年九月,卫国大臣石碏等人联合陈国国君陈桓公杀了州吁,拥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继位,是为卫宣公。“爱子”与“教子”本为一体,只有倾之以爱、教之以方,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正是由于卫庄公对州吁的过度溺爱,使州吁恃宠而骄、不学无术、恣意妄为,最终也没得到好下场。
一方面,“爱子,教之以义方”强调父母对待子女要“爱而有教”。《三字经》讲,“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责任人,孩子成长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实际上折射的是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失误或失职。“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父母对教育子女应该要足够重视并寻找正确方法。父母只有通过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体现对孩子的真爱,才能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爱子,教之以义方”强调父母教育子女关键要教而有方、教而有法。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自然亲情的流露,但要讲原则、讲底线。《颜氏家训》中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出现娇惯溺爱子女的问题,“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意思是说,我看到社会上有些人,对孩子不进行教育,只知道一味溺爱;饮食及所作所为,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本来应该告诫的,反而进行表扬,本来应发怒训斥的反而笑脸相对,等到其长大,还以为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等到骄傲怠慢已经成为习惯,才开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纵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树立不起威严,愤怒得再厉害,也只会增加怨恨,直到孩子长大成为品德败坏的人。
“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理智、清醒地对待各种不良倾向的冲击,学习和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华;立足时代精神和现实要求,从中华传统优秀家庭文化中汲取有利于时代进步的文化基因和智慧营养,涵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读书感悟
民进镇江市委会委员 卢 菁:
前辈先贤,以其才华智慧著称于世,因此都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基。在此基础上,倡导诗书传家,礼仪兴家,敦亲睦邻,友爱他人,最后才能回报社会,有所建树。
对人们来说,家应该是港湾,是纽带,是精神的栖息地,家风决定着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精神面貌。父母最初给予孩子的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的性格养成和未来走向,汲汲营营,利益至上,带给孩子的往往是错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家长来说,必须认识到育人先育己,修心修身,自省自律,自身正才能教出行为端正的孩子,以自身的道德力量,潜移默化地传递、塑造,直至水到渠成,未来可期。而对孩子来说,学业并非走向康庄大道的唯一通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养成良好的品德,健康的身体,节俭的习惯,和困难对抗的勇气,不服输能担当的性格,不被挫折击倒的坚韧,顺应时势变化的灵活,以及顺利融入社会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比取得高分更重要。毕竟,获得优异成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为有利于社会的人。
民进镇江市句容支部主委 裔胜东:
《左传》中:“爱子,教之以义方。”“义方”解释为: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对孩子的教育实施“五育并举”也是家庭教育的“义方”。
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家风,三是要注重情感教育,四是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五是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六是要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
“智育”不等于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智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当孩子提问“为什么”时,家长不可敷衍或不耐烦,否则会影响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正确的做法是带着孩子寻求答案或鼓励孩子借助查阅书籍或网络寻找答案,再来分享,这样带给孩子的是成就感。所以,“智”重在启“慧”,方能破惑证真。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围绕家庭生活开展体育活动,针对孩子的短板和弱项,进行针对性练习,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可释放学习压力、缓解紧张关系、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社交能力、培养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等。
家庭是美育的摇篮。现代家庭多重视智力开发,却少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思维的建立对孩子一生有深远的影响。艺术思维对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尽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劳动习惯,同时提升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总之,“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家庭、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作为家长,应该重视“五育”之义方,寓“五育”于日常,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
民进镇江市中学教育支部副主委 罗 倩:
什么样的品德是当今家庭教育中应该传递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典籍可以提供丰富的给养。比如,在春秋诸子百家中,儒家倡导孝道、仁义;道家崇尚顺其自然;墨家推崇兼爱、和平。除此之外,流传甚广的诸多家书也是我们进行家庭品德教育的素材。比如,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提到自己教育子女围绕着勤、俭、谦三个核心;又如《了凡四训》中,袁了凡教育子女要心怀家国,报效国家,要每天进行自我反省,并立即改错;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醒后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家长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时,不能单纯说教,更不能简单罗列几条原则强制孩子服从。
家庭是爱的载体。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努力构建与子女的亲密关系。同时,家长自身应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学习、汲取营养,以自身修为引导孩子。明初方孝孺曾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他;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家长以言传身教将美德注入孩子的灵魂,才能算得上自然且有效的家庭品德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健康才能构筑健康的社会。“爱子,教之以义方”既是家庭安康的需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民进镇江市中学教育支部主委 王 军:
古往今来,优良的家庭教育范例很多。古有“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又比如民进有赵朴初家庭礼仪、诗书传家,终成状元世家。曾国藩曾说过: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刻苦和勤奋。再好的璞玉也需雕琢,再好的天赋也需打磨。
从教39年来,我发现家庭教育中形成溺爱、放纵,原因复杂多样。一般来讲,起因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犯了错、有了过,家长、老师不能一味以“孩子还小”为借口原谅、迁就。鼓励教育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时候该鼓励,什么时候该批评、指正,甚至惩罚”。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宠爱,直至家庭教育的无奈,实质上源于家长自身观念的问题。对这样的家长来说,想要改变孩子必须先改变自己,多读书多反思,有助于提升自我认知。
民进镇江市科教文卫支部支委 徐文娟:
进行家庭品德教育首先要积极发挥母亲的作用。孩子3岁~6岁时,最易受母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熏陶。母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对孩子的影响大且深远。
其次,父母要积极配合共同教育孩子,母亲是镜子,父亲立规矩。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要想孩子做到,作为家长必须先要做到。上行下效,正己化人。
第三,理解孩子,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面对孩子,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强化正确行为。
第四,家长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上。
另外,父母应坚持正面教育,并在生活细节中,将与某种生活内容或生活方式相应的品德教育融合进去,抓住生活进行教育,同时,必须坚持。
民进镇江市委会机关干部 郭新辰:
石碏谏宠州吁,源于庄公对孩子缺失亲密关系的教育,亲密关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具有一种归属感和去爱别人的需要,当这些需要被满足时,亲密关系就形成了。拥有好的亲密关系,有利于情绪稳定、自我价值的认可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在引导孩子处理亲密关系时,家长首先应当言传身教,如果自己都不能做到孝亲爱人,与人为善,拥有和谐稳定的亲密关系,那么也无法让孩子感知到经营好人际关系带来的满足与快乐。其次,重视孩子的需求,包容他们的情绪,通过大人的语言、动作、表情,孩子能感受到自己是否受欢迎、是否被接纳,从而影响他们对真实自我的展示程度和对自身需求能否被满足的预判。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3岁前对孩子的肯定和安全感的给予,会成为他天然习得的亲密关系经验,影响着他看待世界的态度。而3岁~6岁的孩子,则处在最具有探索欲的阶段,这个时期的父母要更有耐心,适时鼓励孩子,不吝啬赞许鼓励的话语,也不对孩子的探索失败进行打压,亲子关系的平等认可能让孩子更加自信客观。
(202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