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人】完利梅,民进常州市委会主委
【共 读】民进常州市委会
主委致辞
民进常州市委会主委 完利梅
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文教昌明、人文荟萃,曾出过19名状元、2960名进士,近代也有赵翼、吕思勉、周有光等大学问家,素有“儒风蔚然为东南冠”的美誉。
民进常州市委会成立于1984年,历任领导班子都以学习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抓手,引导会员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为推动新时代学习型参政党建设,市委会成立了同心读书会,每季度举办一次活动,如名家读书讲座、会员好书推荐、主题赠书等。会员积极撰写读书体会,在《民主》杂志、《江苏民进》、《常州日报》等刊发,常州民进阅读氛围日益浓厚。
“浮生又一日,开卷就窗光。”常州民进会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经历,但阅读把会员们的思想链接在一起,让会员们共享同样的书香。在读书会上,会员通过阅读来拓宽视野、提升自我,通过交流来碰撞思想、凝聚共识。让我们都捧起书来,在阅读中锻造民进的智慧与力量。
共读
民进常州市委会成立于1984年,现有会员1065名,4个基层委员会,1个总支,53个支部。内设监督委员会、常州民进经济联谊会、开明书画院和叶圣陶研究会。
近年来,市委会被民进中央评为民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先进集体、民进全国组织建设先进地方组织和民进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同心·彩虹行动”先进集体,被民进江苏省委会评为机关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工作先进集体、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参政议政先进集体、社会服务先进集体和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等。
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市委会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坚定立场信念,牢记使命责任,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建设能力,扎实推进组织建设,努力践行优良作风,增强制度建设效能,在服务大局中建功立业,谱写民进发展新篇章,切实担负起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重大责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读书感悟
从另类角度看美国南北内战
顾征英
《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是一本关于美国内战中社会、家庭乃至国家苦难的书。在1861年至1865年期间以及战后几十年中,美国人是如何担负起这一历史尚未充分理解或认知的工作。全书以个人面对死亡和杀戮为开端,探索了在整个拥有着共同苦难的国度,那些战争经历是如何改变了社会、文化和政治。死亡所带来的变化,有些是社会层面的,如妻子变为了遗孀,孩子沦为孤儿;有些是政治层面的,如黑人希望通过奉献生命来为黑人在未来的国家生活中挣得一席之地;有些是哲学和宗教层面的,如战争中的大屠杀迫使美国人思考战争的意义,并试图作出诠释。
内战给南北双方民众带来了无比的痛苦。战争没有赢家,双方都经历了许多战争亲历者所谓的“死亡的丰收”,在战争中期的南部,“似乎家家户户都在为某位罹难亲人哀悼”,失去变得极其普通,死亡不再是个人遭遇,如一位南部邦联士兵所言,“死亡在方方面面都占有统治地位”——它主宰着一个个家庭和一条条生命,要求人们进行关注与回应。
内战也偶尔闪烁一丝人性的光辉。在奇克莫加战役中,南部邦联的一名战士戏剧性地展示出,他拒绝杀戮。本该对准敌人,他却对天空射击。一名战友报道说,当他的上尉威胁要杀了他时,他回答说:“杀不杀我悉听尊便,但我不会在见上帝时让自己的灵魂沾满同胞鲜血。”一些重伤的敌对士兵被抓获,濒临死亡时,南部邦联的士兵或医护人员会记录下他们的遗言并想办法寄送给这些士兵的家人。
五年的内战重塑了美国的国家和文化——保全并缔造了现代美国。战后对内战的南北双方感情创伤治愈花了政府和美国人数十年的时间,直到30年后的1898年,亚特兰大,威廉·麦金利总统在一场广受欢迎的演说中向南部宣告:“本着兄弟情谊,我们应当同你们一道照料南部邦联士兵的坟墓。在上帝旨意的指引下,事先与情感的变化使时机已经成熟。”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已经把内战的死亡和死难者都作为整个国家的一部分,在整个重新联合起来的合众国中,“死难者”成为了一个想象中的民族共同体之焦点,成为了一个所有人愿意为之服务的群体。
这便是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美国内战和内战后留给美国的财富。而如果对比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美国内战以来的历次世界各地的动荡,譬如最近的俄乌战争,好像人类又没有吸取一丁点的教训。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里感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精神的书香,永不能消失
戴晓娥
阅读与家庭是教育的两大基石。这是一个家长集体焦虑的时代,消除焦虑、避免内卷的最好方式,是让父母真正成为合格的家长,让父母成为孩子终身的老师。《朱永新谈读书》第一个主题就是“家庭教育与读书”。作者告诉我们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大人就要牵着儿童的手进入阅读的世界。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成长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事情,是父母和孩子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父母如何成长?从父母怎样与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爱上阅读的两个做法,到如何一起读图画书,故事书、人物传记和科普书如何选等,作者细致且生动地为家长们提供了操作方式。很多家长都把孩子的成长寄希望于学校和教师,热衷于择校择师的家长,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当孩子来到学校和教室的时候,已经是‘半成品’了,人格特征、认知风格、行为习惯等很多基础性东西已经形成。”如果父母能认识到阅读对孩子成长的价值,遵循作者建议,营造家庭读书的氛围,在孩子心里埋下阅读的种子,和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他们就不会陷入焦虑的泥潭不能自拔。
在学校享受完整的阅读生活。长期以来,人们重视教育的功能性,忽略教育的本体性,追求分数,忘记了育人初衷,让学校里本该最重要的自由而完整的阅读生活成为附属品甚至是奢侈品。《朱永新谈读书》第二个主题是“学校教育与读书”,作者告诉我们“相信书籍的力量,这是学校教育应该恪守的原则”,营造书香校园,让阅读成为学校最日常的行为,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学校才能“真正成为丰盈心灵、强健精神的育人之地”。中小学图书馆的育人功能、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书香班级的建设,作者用翔实的实践案例,为学校阅读场馆的建设提供了可以看得见的规划图,对校长和教师提出了专业阅读的要求。《新世纪教育文库》《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初中生阅读书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而系统的面向各个基础人群的书目,让我们看到了书香中国“芬芳道路”的理想模样。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作者从自己儿时的阅读记忆谈起,把自己成长节点读过的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书一一介绍,还要言不烦地告诉我们这些书在他成长中的价值。他打开他精神的宝藏,告诉我们阅读带给他信仰的力量。读书有没有窍门,在作者看来,方法源自多读、反复读、经常记、一直写,才能让读书产生智慧,那些方法才有可能真正产生价值。
脉脉情深
周二中
庄深的长篇小说《脉》与其2019年8月出版的《根》是姐妹篇,万流归宗,一脉相承。故事是上下紧密衔接的,前者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庄家发生的大事,庄深以其祖父庄坤林的抗日义举为中心,以文学的笔法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历史。《脉》则踵事增华,摊子铺得更大,当然后来又紧紧地收束住了。全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写起,以庄、刘几家为主线,书中诸多人物起起伏伏,沉浮不定。读者会随着庄深的描述,一步步走进那个时代,感受历史天空的风云变幻,体会不同人物命运的酸甜苦辣。文学是精神的故乡,庄深以文学的形式重塑了他的庄家村。所以,称《根》《脉》为史诗式的著作亦不为过。
与《根》一样,《脉》展开的也是宏大叙事,庄深是在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来写各种各样的人物。这是《脉》的一大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家、刘家这些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大家族在社会运动的浪潮中反复受到冲击,过去那些值得家族引以为荣的东西,转眼就成了包袱,其后人成了被改造的对象。这当中的是与非,不是谁能说得清的。小说不承担讨论是非的责任,小说是将是非成败完整地展示给读者看,让读者去辨明真相。作家所要做的,就是尽量写得真实些、具体些、细致些。老舍说,“写自己真知道的事,不写自己不十分知道的事”。《脉》中的故事,大多是庄深所知道的、耳闻的,或者是自己亲历的,有些人物就是他自己的影子,比如福生这个人物形象,其实就是庄深年轻时的经历,这一点读者会看得出。
《脉》中的人物众多,庄深对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极深的情感,所以才写得活,写得出彩。在不同的时间段,每个人物都在命运的海洋中漂浮,很多时候自己成不了自己的主人,但一个人内心最坚定的东西,必须坚持与信守。书中有不少这样的人,前半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做了不该做的事,但醒悟后,回归了人的本性。比如杨伢子,以前算是当地一霸,但时间流去,他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再比如小三子,虽然是个虚构的人物,但他发誓要为因杀日寇而死去的土匪兄弟收尸骨,要建个大墓,此志一直不改,最后在墓成之日,一头撞死在石碑上。这个情节骇人听闻,但又让读者觉得合情合理。
《脉》是部体量庞大的作品,庄深以这样的作品来实现自己人生与艺术的价值。他以自己的文字为历史留影,人们会从他的娓娓道来中穿越过去,去感受那个不曾走远的时代的巨大震动与久久回响。
追寻哲理思考的脉络和痕迹
杨琼
《遥远的救世主》蕴藏着许多哲学和佛理元素,展现出庞大的思想体系和典型的文化属性。我想,阅读体验中最美的感受莫过于被作品的某些细节触及灵魂深处的某根弦,从而找到人性本能的需求——灵魂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能让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打破迷局,走上一条清晰的人生之路,从向外的求索逐步转为至内的精神满足,最终达到个体与众生圆融相处的生命境界。阅读的作用和意义,莫过于此。
比如作品中出现的那首《天国的女儿》:“只一声,我骤然有一种灵魂之门被撞开的颤栗。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啊,太美了,太让人陶醉了……”安静的夜里,一种纯净到一尘不染的女声仿佛从天国里倾泻而下,周边的世界立刻安静下来,一尘不染,干净得像上善的流水,又若遥远的那颗最闪烁的星辰,似一双清澈的眼睛一样怜悯地注视着人类,让读者骤然有一种灵魂之门被撞开的震撼感。
再如作品中表达的:“这世上就没有救世主,你自己就是救世主。可是要救,你自己也得要有‘觉悟’才行。” 这里的“觉悟”包含着佛理境界的理解,也包含了对自我、生活和宇宙如何相处的深刻认知,生命的觉悟最终落地到“自净其意”的自我救赎上。
本书最重要的一个价值在于能够让普通人看到现实致命的真相和逻辑。比如对王庙村的贫困本源,救赎之道的理解。20世纪90年代,由于村民的认知局限,导致他们摆脱不了贫困的死局。在长期的缺乏营养、缺乏教育、缺乏视野与格局的背景下,他们脑袋空空、腹中空空。当被奉为“神”一样的小说主人公丁元英降临时,他们一开始便绝对地信奉和膜拜,但是正如鲁迅笔下揭示的人性劣根一样,当他们获得利益后,又暴露出贪婪自私的本性,最终依然走向悲剧的结局。
所以,小说借丁元英之口表达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弱势文化理论:“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另外,丁元英口中对封建时代“皇恩浩荡文化”的精辟论述,也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时代忧虑感:如果这种文化渗透到一个民族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内,那便是“穷”到根了。
(2024年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