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先生”、“女史”及“女士”

  2024年9月30日,《语言文字周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楠丁格尔先生〉引争议,“先生”能否用来称呼女性?》,再次探讨“先生”的使用对象问题。我认为,从“先生”的本意而言,当然可以用来称呼女性,但是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对女性表示尊重,不一定要用“先生”称呼,可以用“女史”或“女士”。
  其实,从“先生”构词法和本义而言,就是指“先出生的人”,并无男女之分。
  在古代,由于交通极为不便,信息交流不畅,且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知识的保存与传承非常困难,见识、学识、经验等等,主要和年龄相关,一个人年龄越大,一般而言知识就越丰富,“智慧”的形象主要是皓首白须的老人,例如姜太公、黄石公、商山四皓等等都是老人。“先出生的人”慢慢具有了知识丰富、能力出众等褒义,是有知识、经验可以传授的人,“先生”具有了隐含效应,于是进而有了“老师”的义项,再后来就演化为对有学问、有才能、有品德或有地位的人的尊称。“先生”本来无关性别,不分男女,只是在我国古代,可以说父系氏族社会以来,女性的地位都不高,有机会通过阅读、上学、游历、参加工作等方式学习从而掌握知识的基本都是男性,所以“先生”这一词汇基本上被男性垄断,渐渐地,“先生”给人的印象固化为男性。
  《辞源》也是赞同和支持上述解释的。《辞源》中“先生”的第一个义项就是“始生”,也就是“头生”。后面的义项才有“年长有学问的人”“老师”等等。
  所以,从本义而言,尊称女性为“先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尊称在使用时确实会引起误解。
  这种误解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女性误会为男性,这种不在少数,也是不少读者反对用“先生”称呼女性的主要原因;第二,这样称呼会将本来的职业称呼泛化为一种尊称,造成对职业身份与尊称的混淆。
  例如,1939年,萧红公开发表《回忆鲁迅先生》,文中就一直称呼许广平为“许先生”。《钱钟书杨绛亲友书札》中收录了日本学者樱庭弓子给杨绛的信,她一直称呼杨绛为“杨绛先生”。许广平、杨绛都有在学校工作的经历,称呼她们为“先生”,也可以视为称呼“老师”,这是一种方便的、自然的对其职业身份的一种称呼。叶嘉莹更是多所大学的教师,称呼她为“先生”也可以视为是用更有古意的词语表示对其教师身份的一种认可。与此不同的是,宋庆龄常常被尊称为“先生”,这真正是对其地位、品行的高度认可,没有任何歧义和误解,因为她没有过学校工作经历,从没当过老师。
  如果对女性表示尊重就用“先生”称呼,将无法区分被称呼者主要是因为正在担任或者曾经担任教师而被称为“先生”,还是因为其地位、品行而获得这种尊称,抑或是两者兼有才获得这种尊称。这就造成了语义不明,这在语言表达和交流中是应该避免的。
  那么,对女性如果想要表示尊重,用什么词语较好呢?
  书面化一点的,可以用“女史”。在古代汉语中,有“女史”一词,是对有才能、有学识女子的美称,这个词语目前在书面用语中还十分常见(例如不少中文系教授著作的前言和后记中),因此,如果怕引起误解或歧义,可以在书面用语中,对女性尊称为“女史”。
  通俗化、口语化一点的,直接用“女士”。“女士”的本义是淑女,古称有士人般操守的女性。《诗经》中有:“其仆维何?釐尔女士。釐尔女士,从以孙子。”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对“女士”的解释是“谓女而有士行者”。可见“女士”在《诗经》中就是褒义词,用“女士”尊称女性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现在用以尊称女性很是古雅和得体。
  为了信息交流的准确和高效,建议对女性多使用“女士”这一尊称,这一尊称既古且雅,既有《诗经》这样阳春白雪的出处,又已被普罗大众普遍接受而流行,何必有什么顾虑?
  (2024年10期)

      作者:甘正气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