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让书香成为最动人的风景线

  【领读人】段东斌,民进武昌区工委主委
  【共 读】民进武昌区工委
  民进武昌区工委主委 段东斌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民进是读书人的组织,民进武汉市武昌区工委历来重视弘扬读书的优良传统,通过情景剧表演、沉浸式领读、读书分享会、自选阅读等多种形式,致力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引领会员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培养出了一批批热爱读书、勤于创业、认真履职的优秀会员。
  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被海量的数据、新闻和碎片化信息包围。在这样的背景下,读书更显其独特价值。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不应忽视深度阅读和系统学习的力量。书籍,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能够引人思考,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力。
  在读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享受阅读的乐趣,更要学会有效地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将其转化为推动工作、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转化为践行统一思想认识、增进会内团结、提高履职水平、传播先进文化等使命任务的不竭源泉。让我们共同努力,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书香成为民进最动人的风景线,也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素质提升作出民进应有的贡献。
  民进武汉市委会武昌区工委成立于1984年,现有会员357人,支部12个,其中民进武汉市委会常委1人、委员5人,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人、代表3人,区政协常委4人、委员16人。
  区工委先后被评为民进全国先进基层组织以及省、市基层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得区政协先进集体、优秀界别、优秀大会发言、优秀提案等荣誉;多次获得民进武汉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
  区工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秉持“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责、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深入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全面推进自身建设,完善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机制,充分履行参政党职能,全力高效服务大局,聚焦武昌社会经济发展关键问题和重要任务建言献策,创新性开展“我为会员办实事”活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贡献民进智慧和力量。
  读书感悟
  每一个时代都有燎原之火
  王默然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每一个时代都有亲历者、记录者、奋斗者,都有凡人榜样。《山河辽阔》中的爷爷是孤儿,奶奶是童养媳,父亲是一名中医学徒工,母亲是一名乡村医生,这是在中国辽阔大地上的一个极为平凡的家庭,是中国千万个普通家庭的一个缩影。历经50多年时代大潮的风云变幻,这个普通的家庭像一叶扁舟,在大海风浪中随波起伏前行。很多年后,这家人的大儿子陈出新从湖北省人民医院“下海”创业,成了国内知名企业家,并成为湖北省政协委员;二儿子陈攻成了外交官;小女儿殷燕子成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后,棠棣之华,皓如日月,灿若星河。
  本书主人公殷良秀,是中国早期的一名基层的乡镇医生,她一生精研医术,治病救人,是一名“林巧稚式”妇产科医生。她52年的行医生涯,一生接生过上万个孩子,无一例医疗事故,有“万婴之母”和“送子观音”之称。促使殷良秀走上妇产科医生之路,却是她亲眼见证了当时中国农村因医疗条件落后,无数孕产妇因难产而丧命,成片的“月母子坟”光秃秃寸草不生,在那一刻,她就坚定了专业思想,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妇产科大夫,当孕产妇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殷良秀和丈夫陈中轩当了4年“赤脚医生”,殷良秀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乡亲们治病疗伤,守护健康,她背着药箱,风里来雨里去,不计寒暑,送医到田埂、到河滩、到山坡、到工地……
  关于家庭,书中浓墨重彩,笔尖流香,让人对一个中国传统家庭温润绵长的良好家风肃然起敬。母亲殷良秀敬业精进,对病患充满悲悯,一生坚持用“小处方”治大病,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干到省会城市三甲大医院的主治医生,也从不改初衷。退休后,她又坚持多年当“候鸟医生”,奔波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回乡为村民义诊。父亲陈中轩,从一个朴实厚道的中医小学徒,成长为一代中医大家,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不改初心,对落难的名医师傅肝胆以待,送医送粮,养老送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每一个时代都有燎原之火。书中爷爷陈守慧、奶奶胡金枝的青春是这样,父亲陈中轩、母亲殷良秀的青春也是这样,陈出新三兄妹的青春更是这样。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不止,为国家和人民而付出,由此成就了一个平凡而辉煌的“中国式家庭”的教育读本。
  书中主人公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温暖互助的亲情底色,饱含着对底层人民的悲悯之心,在独特的视角、平实的情感中,带着一些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作者在写殷良秀时,并没有把她当成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还原为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在平凡工作和生活中成长的琐碎心路历程,默默耕耘的工作细节,是中国成千上万医务工作者的缩影。
  书中平凡温馨的家庭故事,烟火十足的生活细节,相信每一个同时代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共鸣出星空之下,大地之上,一种家国情怀的宏大和声。
  读《生命 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有感
  邓 俊
  《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迈克斯·泰格马克所著,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的科普读物,更是对未来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广阔视野和深邃思考所震撼。
  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将生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生命1.0(生物阶段);生命2.0(文化阶段);生命3.0(技术阶段)。我们目前正处于生命2.0阶段,即人类通过文化和知识积累来进化,而非基因。而生命3.0则是人工智能的时代,这个阶段的生命将能够通过技术和智能设计来进化,不再受限于生物进化的缓慢步伐。
  作者提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极大地影响人类的未来,包括工作、战争、法律、伦理等各个方面。他强调了人工智能的“控制问题”,即如何确保超级智能的发展对人类是有益的。这一点让我深刻意识到,随着技术的进步,必须更加谨慎地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以确保它能够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
  书中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和哲学问题,比如智能机器是否能够拥有意识,以及它们是否应该拥有权利。这些问题的探讨让我开始思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生命”和“智能”的概念。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重大议题。有必需要从现在开始,就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规划,以确保能够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该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框架,也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类未来命运的窗口。我认为,这本书是每一个对未来充满好奇和责任感的人的必读之作。
  读《我与地坛》有感
  邓媛鄢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用心灵和文字交织而成的一篇散文,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命运和母爱深沉的思考。在地坛这个特定的场景里,史铁生以残疾之躯,靠着一辆轮椅,观察着、思索着,从而引发了关于人性、生命意义以及自我救赎的深层次探讨。
  手捧《我与地坛》,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我也与作者一同坐在那宁静的地坛上,感受着世间的沧桑和生命的厚重。
  《我与地坛》是一封儿子对母亲深情的告白信。作者在双腿残疾走投无路时,找到地坛作为自己心灵的避风港,而母亲则成了他生命中的支柱。文字中,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让我深受感动,作者对母亲的描绘细腻而深情,尤其是当读到作者摇着轮椅进入地坛,感受到母亲的目光始终陪伴在侧时,我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温情和感恩,深刻体会到了作为孩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恩。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放慢脚步,去聆听父母的期望和心声,去体会那份最朴素也最深沉的爱。
  对史铁生来说,写作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探索。《我与地坛》中的每一句话都透露出他对生活不屈不挠的态度和对自我价值的坚持。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命运面前的坚强和乐观,也更加理解了他面对苦难时那份不易察觉的内心平静。史铁生在地坛中的沉思,也是我对生活的一种反思。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顺,我们是否也曾怨天尤人,是否也曾感到迷茫和无助?但正如作者所言,“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我们如何赋予它深度和广度。作者虽身有残疾,但他的心灵却高远而纯净,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即使命运多舛,仍可以拥抱世界,活出自己的精彩。
  读完《我与地坛》,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继续前行,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挑战,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去承受,去飞向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再读《我与地坛》
  何丽娜
  初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还年轻,只觉书中人极苦,我尚不能读出书中的其他滋味。再读地坛,是许多年后的今天,步入不惑之年的我,突然觉察出作者的天真与乐观——那是一种看清生活本质后的天真和看透死亡真相后的乐观。
  某次出差去北京,我独自去了地坛。那是一个秋日的黄昏,如我这样的游客已经很少了,多数是在园子里散步的老年人。我坐在红墙根下的椅子上,透过苍黑的古柏等着太阳慢慢落下,余晖中仿佛看见了天空中的鸽子,看见了一个坐着轮椅的人。还闻见这园子独有的静谧气味,耳边听见风吹过屋檐的声音,还有一位母亲,在远处遥望儿子,脚踏在枯叶上的声音。再一晃神,所见所闻所听都已逝去。但心中升起一股感慨,想说点或写点什么,但发现都在《我与地坛》这本书里了。
  我并不知道史铁生写地坛时是否正值秋日,但也许我是秋天去的地坛,地坛在我心中,无疑和秋天最为适配。秋天是丰盛的,就像地坛曾经是如此恢宏又盛大的存在;秋天又是萧索的,如同作者笔下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的废弃园子;秋天还是包容的,地坛里不仅有爱散步的中年夫妇、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漂亮又不幸的小姑娘……也容得下角落里一个坐轮椅双腿残疾的青年小伙子和在周遭找寻他的母亲。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史铁生何其幸运,他遇见了地坛。反言之,地坛也何其欣慰,遇见了懂他的史铁生。“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希望在现实中匆匆忙忙的我们,都能找到如史铁生的地坛一般宁静的去处。
  读《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有感
  赵红梅
  [美]克劳迪娅·戈尔丁是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她的《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书中通过大量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揭示了女性在职业与家庭之间平衡的艰难历程。这本书不仅引发了我对女性职业选择的思考,也让我联想到当前中国女性结婚和生育意愿下降的趋势。近年来,中国女性的结婚和生育率持续走低,其中原因涉及经济压力、职业发展和性别观念等多方面问题。作者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不是单纯的个人选择,而是受到深层次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这对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也具有重要启示。
  在中国,女性的结婚和生育意愿下降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现代职场对女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许多女性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追求职业认同,而结婚和生育常常会带来经济负担和职业发展的中断。在作者的理论框架下,许多女性为了在职场中保持竞争力而选择推迟甚至放弃生育,以避免“母性惩罚”带来的职业停滞。
  中国的高生活成本,尤其是城市中的住房、育儿和教育支出,进一步加重了女性对结婚和生育的顾虑。许多女性担心,结婚和生育将使她们背负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同时影响她们的职业发展。这种经济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不婚或晚婚、不育或少育,甚至有些人会认为保持单身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
  在中国社会中,传统的性别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家庭责任往往被视为女性的首要义务。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即便女性在事业上有显著成就,结婚和生育后依然会被期望承担大部分家庭劳动。作者指出,家庭责任的不平等分担往往成为女性职场发展的巨大障碍,这一点在中国尤为显著。许多女性在职场上已经面临来自同事和上级的隐性偏见,而结婚和生育后的职场歧视更加显性,这让她们在职业和家庭之间更加难以平衡。
  这种观念上的性别偏见直接影响了女性对婚育的态度。中国的许多职场对女性育龄期和产后复出缺乏支持,诸如职场歧视、升迁难度加大、产假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都让女性对结婚和生育充满了担忧。因此,在现有文化观念和职场环境中,结婚和生育被许多女性视为一种负担,逐渐成为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阻力”。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柔性工作制、共担家庭责任等建议,这些对中国社会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中国,要提升女性的婚育意愿,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支持体系,为她们在婚育后继续职业发展提供保障。例如,企业应当推行更加灵活的工作制度,以允许女性在育儿阶段仍然能够保有职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完善的托幼服务、产后支持等公共服务也可以为女性减轻育儿负担,让她们在婚育过程中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通过推广性别平等的教育理念,尤其在职场和家庭生活中倡导男女平等的责任分担,可以让女性在追求事业时不必因为婚育而被迫放弃自身发展。同时,男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参与也应得到更多鼓励,让父母共担育儿成为社会共识。这种性别平等的观念转变将为女性提供更多选择自由,帮助她们更从容地在婚育和职业间找到平衡。
  女性的职业与家庭选择受制于复杂的社会因素,这些因素需要通过制度和观念的双重变革来逐步改善。对中国女性而言,结婚和生育意愿的下降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社会发展和性别观念演变的结果。通过完善公共政策、推广性别平等的观念,中国可以为女性创造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逐步改善她们在婚育和职场间的平衡问题。这不仅是对女性个体的支持,更是社会整体福祉的提升。
  (2024年12期) 

  


      作者:□段东斌 何丽娜 邓媛嫣等

Copyright © 2025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