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05年提出申请,2006年加入民进组织。至2025年已近20年。
我是安徽桐城人,第一份工作是在老家农村中学当老师,当时乡镇还没有民主党派。2000年,我考入桐城市政府办公室当秘书。幸运的是,2003年,我参加江苏常州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顺利通过,于是到苏南工作。
人是要有组织的。在桐城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次赴合肥参加某个单位的招聘活动,我住在一位亲戚家里,闲聊中他说自己是民进会员。那个时候我对民进了解甚少,他见我有些茫然,说赵初朴先生是民进创始人之一。我如梦方醒。又想到这位亲戚以前被分配到一个山旮旯里任教,也是一步步考到合肥工作的。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个励志哥,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辉,民进组织里原来都是像他这样积极上进的人啊。于是,在我的心里,就将赵朴初、民进和他联系在了一起。
来到常州,天高地阔。工作安定后,我一个电话打到民进常州市委会办公室,被组织约谈见面,了解情况,诸事都水到渠成。
在组织中,就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发挥作用,而不能碌碌无为默默无闻。我入会的第二年,市委会有个调研课题让我执笔。我参加调研,在起草调研报告时不断查阅资料,初稿完成后又请教专家,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我真正融入民进是在2019年。到常州后,我先后在常州市体改办、发改委、党史工委(地方志办公室)工作16年。2019年,市委会机关因有干部转岗,组宣处工作出现断档,市委会向我发出召唤,我隐隐有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于当年6月来到本岗位工作至今。
刚来时,组宣处只有我一个人,既要发展会员、培训会员,做好组织工作,又要从事宣传报道工作,面对方方面面的考核,确实感到有些左支右绌、摩顶放踵。
我乐于从事宣传工作,在老家时,我业余时间就写过大量宣传稿件,年年被桐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所以做宣传是与我的爱好相吻合的。几年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常州民进的宣传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2023年10月,民进中央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民进江苏省委会宣传处处长许昆峰力荐我上台交流,这让我终生难忘。同时,省委会举办的宣传骨干培训,许昆峰处长每次都让我作经验介绍。上级给予的肯定,让我时时不敢懈怠。
除了宣传工作,参政议政工作我也不甘人后。院士蔡旭是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常州人,常州城内有他的故居,但了解的人并不多。科学家的影响要广而告之,为此我写了一条信息向市领导反映。2024年12月, 我执笔的《关于将公交“健身路西横街站”更名为“健身路西横街站(蔡旭故居站)”的人民建议》,经市信访局征集办编发成《简报》呈阅给市领导批办后,市交通运输局迅速落实,建议已转化为现实成果。
处处留心皆学问,参政议政也是如此,我的参政议政线索均来源于生活。比如,众所周知,外卖小哥送东西是有时限的。他们往往来去匆匆。我在小区里经常遇到外卖小哥询问楼号,因找不到确切楼号,为他们送货上门带来很大不便。据我观察发现,现在小区里楼号设置存在较大问题。于是,我撰写了《将楼号标识设置得更醒目》的建议,常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以人民建议简报2025年第一期形式刊发,相信此事会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行文至此,读到陆游《湖上遇道翁乃峡中旧所识也》一诗中,“细思合辱先生友,二十年来不负天”。 “二十年来不负天”,说得太好了。就政治生涯而言,民进就是我的“天”,我加入民进近20年,我不负这片“天”,今后我依然会在这片晴朗天空下精耕细作,夕惕若厉!
(202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