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人】潘荣庆,民进山东省委会副主委、济南市委会主委
【共 读】民进济南市委会
主委致辞
民进济南市委会主委 潘荣庆
济南这座拥有4600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与书为伴的城市。在这片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名篇佳作的沃土上,孕育了“爱阅之都”。
济南民进有着热爱读书的优良传统和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2023年,市委会开启“开明·读书会”这一思想政治建设新阵地,引导会员在阅读中汲取知识、拓宽思维、增长才干。市委会精选推荐书目,丰富活动载体,创新“读书+”模式,通过音乐演奏、配乐朗诵、情景演绎等形式,沉浸式感受阅读之美;邀请会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分享交流,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在市委会机关设立开明书架,通过读民进会员的书,了解民进会员的故事,感悟民进先贤的优良传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新征程上,济南民进将以建设高素质的学习型参政党为目标,继续发扬民进人的开明精神和好学传统,通过加强读书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把读书所得转化为工作本领,为更好履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共 读
民进济南市委会成立于1962年10月,现有会员1371人,设有7个区级总支,下辖29个支部;3个区级支部,30个市直支部。会内共设有教育委员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出版和传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科技医卫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妇女儿童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老龄工作委员会9个专门委员会,并设有民进济南开明画院。市委会先后被评为民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社会服务工作”、“参政议政工作”、“会史工作”和“组织建设”、“机关建设”、“履职能力建设”先进集体,获评“民进全国先进地方组织”,实现参政党地方组织各项工作“大满贯”。
一直以来,市委会牢记马叙伦先生“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的政治嘱托,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继承弘扬民进优良传统,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履职第一要务,对标“四新”、“三好”总要求,扎实推进自身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展现担当作为。
读书感悟
启迪智慧,照亮心灵之旅
潘荣庆
《阅读之美》通过大量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和故事,用优美隽永充满哲理的文字阐释了阅读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之美》不仅是一部关于阅读的颂歌,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揭示了阅读之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时代的不可或缺性。
阅读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朱永新先生在书中强调,阅读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它如同阶梯,帮助我们攀登知识的高峰,拓宽视野,丰富内心世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阅读似乎成了主流,但《阅读之美》却提醒我们,真正的阅读应当是一种深度沉浸,是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思想,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性的光辉与复杂,从历史典籍中汲取智慧与教训,从科学著作中领略宇宙的奥秘与规律。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认知边界,更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阅读带来心灵的滋养与升华。《阅读之美》不仅在于其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与描述,更在于其对内在心灵的滋养与升华。阅读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感悟、学会了自我反省与提升。朱永新先生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阅读如何改变一个个平凡人的命运,让他们的人生因阅读而精彩。
阅读是社会进步的推手。《阅读之美》深刻剖析了阅读在促进社会文明、提升国民素质方面的巨大作用。一个热爱阅读的社会,必然是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社会。阅读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促进科技与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阅读也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找到共鸣,增进理解,减少偏见与隔阂。朱永新先生倡导的全民阅读理念,正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一桥梁,连接每一个个体的心灵,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阅读是文化传承的纽带。《阅读之美》以历史的长河为背景,展现了阅读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从古至今,无数经典著作通过阅读得以流传,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更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为后人提供了精神滋养和道德指引。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阅读成为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的重要途径。济南民进要“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任,必须通过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更加深入了解文化传统,开放心态,接纳和欣赏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
《阅读之美》不仅是一部关于阅读的书籍,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期许与呼唤。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言:“阅读之美,美在启迪智慧,美在照亮心灵,美在引领未来。”愿我们都能成为阅读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受益者,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无关时光 有关悲悯
刘笑天
有人觉得,契诃夫缺少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只有短篇小说和剧本,不足以置身其中。如果只用篇幅来衡量作品的价值和分量,那是一种极端皮相的荒谬逻辑。托尔斯泰曾说,契诃夫将文字随便丢来丢去就写成了一篇小说。鸿篇巨制舍弃的看似无足轻重的事物成了短篇小说用之不竭的资源,且文无定质,随地赋型,就此成为高境界的构思之道。曹文轩曾描述契诃夫作品特质:洗濯与雕刻。前者使小说清净,后者剔除冗余,使之成为匠心独运的妙品,辐射出无限艺术张力,这一简约而极富意蕴的美学原则甚至体现在与友人的通信里,无处不在、真实发生。
然而契诃夫之伟大岂止于此。契诃夫和鲁迅都是学医出身,医学是契诃夫毕生从事的职业,医学好比他的原配,文学则像他的情人。纳博科夫记述,契诃夫医术高超、医德崇高,每当瘟疫发生,他会独自照顾几十个村落的病人。他与鲁迅一样,对糟粕、愚昧和邪恶不遗余力地批判,骨子里却透支自己的大爱与悲悯作为一剂药方。
契诃夫的小说甚至戏剧皆不动声色,从来杜绝道德式说教。在《万卡》中,9岁的孤儿万卡,遭受老板虐待,圣诞节前夜,孤零零跪在长椅上,用生锈的钢笔向他乡下唯一的亲人爷爷求救。《变色龙》与《套中人》中奥楚蔑洛夫和别里科夫固然是反面教材,但你是否读出其中作者对人性扭曲与异化的痛楚甚至同情。《苦恼》中姚纳向别人陈述丧子之痛,非但无人怜悯,甚至遭人暴打。大雪纷飞之夜,姚纳只能向小马倾诉,“小母马嚼着草,倾听着,朝自己主人的手上喷着热气……”让人联想起祝福之夜毙命鲁镇的祥林嫂,鲁迅刻录了“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两位大师所深藏于揭出病苦之外的悲悯之心弥足珍贵。
创作《第六病室》之前,契诃夫远赴库页岛实地调查苦役犯生活,以此为原型,蕴藉着对荒谬世界人类困境的深挚思考,智者风范中饱含作家的善良、博爱与怜悯。
所有文学大师都会表达对人性的深切理解,契诃夫作品所蕴含的深厚悲悯之情冠绝一代,即使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的光耀,即使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岸,也难以掩住他温润的力道,而这一切,无关岁月,无关篇幅。
对话的力量
盛建东
朱永新先生的《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以“生命化的教育”为核心,以“从看见孩子开始”这一形象化的表达立足,跨越时空,沉潜经典,选择与陶行知、叶圣陶、蒙台梭利、杜威和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思想大家对话,平等、亲切,而又充满温度,散发出智性之光。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无疑,这是一个巨大的提醒,或者说是真切的呐喊。在以人的全面、健康成长为根本的生命塑造中,教育就应以生命为原点,重归生命的本体,展示一个完整的精神家园。
这是先贤们从未更改的信念。陶行知说:“晓庄不是别的,只是一个‘人园’,和花园有相类的意义,我们愿意在这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晓庄之美。”叶圣陶也有这样的表达:“一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如今,且把植物比作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要珍惜孩子的可能性。
似乎我们也早已习惯了工业化、信息化的力量,尊崇效率为王的目光,可是,落地到每一个个体,是不是少了点什么,就像朱永新在对话中所言:“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这是新教育人对于教育的基本信念……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他自己。”
再如,当今天我们的学校全力开展全环境立德树人,制度推动“教联体”迈进时,再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语,“没有家校的合作就没有社会进步……没有父母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它怎会过时呢?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发明的起点是问题”、“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必须自己塑造自己”……上百则源于经典的简言,被作者用心地摘选、加工,展开一个“圆桌会议”,教育的理念溯源畅流、生命的链条锻造衔接,而且阅读自由、形式轻松,于是,一个更为开阔而深远的图景打开了。
是的,因为一本好书,有对话的力量,生出思想的自由。
生命的哲思与灵魂的独舞
马业赞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部深邃而动人的心灵史诗,在文字的交织中,我仿佛踏入了那座荒芜却又充满生机的地坛,见证了作者与命运顽强抗争、与灵魂深度对话的旅程。这一场灵魂的洗礼,让我对生命有了更为澄澈且深刻的认知。
地坛,这座古老而沉寂的园子,在史铁生最彷徨落魄的时刻成为了他的精神栖息地。它宛如一位沉默而宽厚的智者,静静聆听着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哀怨与迷茫。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密码。史铁生在这片荒芜中徘徊、思索,从最初对命运不公的愤懑,到逐渐在自然的律动与宁静中寻得内心的安宁,地坛见证了他心灵蜕变的每一步。
文中对母亲的刻画细腻而深沉,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在字里行间,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母亲在儿子遭受重创后,默默承受着双倍的痛苦,她的爱是隐忍而伟大的,藏在那些欲言又止的话语里,躲在她小心翼翼的守护中。作者在地坛中肆意宣泄着自己的苦难时,母亲却在园外以满心的牵挂和无尽的担忧为他筑起一道温暖的屏障。直至母亲离去,作者才惊觉这份深沉爱意的厚重,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悔恨与思念,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亲情的珍贵与无价。
史铁生透过地坛的四季更迭、朝晖夕阴,洞察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息。他意识到,每个人都如这地坛中的生灵一般,即便身处困境,也拥有着绽放光芒、实现价值的可能。他超越了身体的局限,以笔为剑,在文学的天地里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疆土。
《我与地坛》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困惑与期许;又似一盏明灯,在人生的迷雾中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让我们带着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在生活的舞台上翩翩起舞,无论风雨如何,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演绎出独一无二的生命华章。
(202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