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良好家风点亮孩子未来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是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有的家风归纳总结为家训,比如朱子家训、曾氏家训。晚清重臣、湘人曾国藩为后人留下十六字家风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旧时普通人读书不多,可能写不出《治家格言》之类的家训,也不能像曾国藩一样留下家风箴言。普通人家的家风融汇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早上起来把院子扫干净,吃饭时,长辈不上桌不要动筷子,用筷子夹菜时筷子不要越过碗的中线,伸到对面。来了客要请坐泡茶,客人走了起身送到门口。在路上看到长辈要打招呼,要侧身让路。或者只是一句谚语,比如“人勤春早”。或者是一块匾额,比如“耕读传家”。也可能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真正的好家风,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常听人说“富不过三代”,这似乎是一句魔咒。然而,为何曾国藩家族两百年间出了两百多位英才?答案藏在那句“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治家箴言里。江南钱氏家族为何能走出“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翻开《钱氏家训》,对子孙后代在个人、家庭、婚姻、社会责任方面都有要求,“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些家训告诉我们: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就是培养孩子的终身操守,放大孩子的格局,拓展孩子的眼界,让孩子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古圣先贤之所以成为古圣先贤,他们都能“克己”、“慎独”,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最好的教育不在名师教案里,而在日常生活中。
  我是在偏僻的山村里长大的。小时候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基本上没有课外书。但是,我爷爷有一个习惯,看到有字的纸一定会捡起来,看看上面的字。写了字的纸不能丢在地上,更不能用脚去踩它,而要放在火里烧掉。爷爷说,这是“敬惜字纸”。
  我曾经写过一个故事《小狐狸的百宝箱》,写的是森林里的小狐狸每天捡东西,它把捡回来的东西放在窗台上的箱子里,森林里其他小动物丢了东西不用着急,来这里找就好了。这其实来自我小时候的生活经验。我小时候跟爷爷奶奶生活。那时候物质贫乏,爷爷奶奶非常节俭,舍不得丢弃任何东西。奶奶是“捡宝”高手,奶奶每次出门,都不会空手回来,扯一把猪草,捡几根柴火,都是收获。奶奶说,出门要带着眼睛,要勤弯腰,若想捡到东西,要不怕费脚力,走到更远的一些地方去捡。他们这些朴素的价值观,影响了我一辈子。爷爷“敬惜字纸”,其实是对文化的崇拜和对读书人的尊重,让我从小喜欢上了读书,让我长大成为作家后,认真对待自己写的每一个字。奶奶的“捡宝”秘诀让我明白,出门要带着眼睛,才能有所发现,要走更远的路,并且不辞辛劳,才有真正的收获。
  良好的家风是无声的课堂,父母是行走的教材。长沙有一位环卫女工, 每天凌晨4点起来扫马路,但她却热爱读书和写作,50岁参加成人高考。她为什么能这样?她说,她虽然没有读大学,但是,童年时父亲总是读书、讲书给她听,父亲常常在劳作之后讲故事,这种对文学的热爱在他们兄弟姐妹的心中埋下了种子,让她能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手拿扫帚扫地,一手拿笔写诗。这种日常生活,既丰富了她的心灵,也给她自己的两个孩子做出了榜样。她会在休息时间带孩子到图书馆去读书,她说,“我在50岁时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为文凭,只为给自己多增长些文学知识,只为给儿子们立个榜样。我深深地明白,一个平凡得没多少能耐的女人再怎么勤快,也只能保证衣食无忧,不可能有多少家资给儿子们立业成家。但我可以做一个终生追逐幸福快乐的妈妈,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妈妈!”
  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要想让孩子成人成才,父母首先要作出表率。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如何当个好父母、如何树立良好家风,也是可以学习的。不只有孩子需要学习和成长,大人也需要学习和成长,作为父母,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
  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家庭的风气,对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人的价值观、性格、行为习惯,最终影响人的终身。作为父母,留给孩子最好的财产,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不是大楼物业,不是公司股票,而是流淌在他们血脉里的家风DNA。
  (2025年5期)

  


      作者:□汤素兰

Copyright © 2025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