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钟响起,睁开眼睛,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后,我还是按照计划起床、洗漱、穿衣,接着出门跑步。每个周末或是节假日,我都会早早起床,去河边跑一个长距离,对我来说,这是训练,是放松,是习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0—10公里:在奔跑中发掘“信息点”
出门前看了一下时间:5点35分。
天几乎还是黑的,从家到河边的一小段路上,只有已经开始工作的环卫工作者和商贩。路灯疲惫地亮着,仿佛是在等待晨光的到来,奋力托举起夜色中为数不多的人气。这一小段路大概1公里,我跑得很慢,害怕自己像石子划过水面激起波纹,打扰到这座城市在夜晚最后的静谧。那就当作是热身了吧。来到河边,我便开始执行今天正式的跑步计划:30公里。先沿着河边一路向东,再折返回来,路线很简单,甚至会有些单调。河边路灯稀疏,最后一点夜色在这里的浓度明显要高于其他地方。我环顾四周,一头扎进了这片夜色中。
我喜欢在跑步的时候思考问题,有时候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奇思妙想,有时候会构思一些自认为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但更多的时候会思考一些社情民意信息点。之所以会在跑步的时候思考社情民意信息,是因为在这个时候,我可以放下手头其他的事情,把身体和大脑都空出来,前者专心跑步,后者专心思考。当然,偶尔也会欣赏一下河边的景色。比如,在大约6公里的地方,有两株非常大的合欢树,我每次跑到那里都会稍稍放慢脚步,多看它们几眼。那两株合欢树有多大?从远处看,仿佛河边搭起了两座蒙古包。它们枝叶压得很低,个头稍高一些的人可能需要稍微低头才能走进树荫。我曾想过,有机会一定要带家人来两株合欢树下露营,可惜直到现在,这个想法依旧没有实现。
大到像屋子一样的树确实少见,但生活中的古树名木倒也不少,我回忆起前几年在南京见到的一株巨大而又好看的枫树。我不禁想起了本职工作。既然房屋可以办理不动产权证书,那这些像屋子一样的大树能否参照房屋办理不动产权证书呢?显然是不可以的。但是也并非所有树木都不存在办理产权登记的可能性。我国对古树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登记管理体系,那能否在现有登记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古树的不动产权登记呢?
古树其实和房屋这类不动产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古树是“不可移动的”,古树本身和所生长的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其次,古树具有“范围属性”,不论是地下的根系还是地上的枝叶,生长保护范围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再者,古树具有明确的“产权属性”,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树木本身,更多体现在其他的经济价值上。想到上面这三点,我的脑海中快速浮现出了一个可以尝试深入的社情民意信息点——古树的不动产权登记。
11—20公里:在奔跑中坚定“我要写”
和很多事情一样,跑步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刚开始的几公里,甚至是十公里,身体或许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随着呼吸变得急促,心跳加速,体温上升,挺过“极点”,思维才开始和身体在“跑步”这件事上达成共识。其实社情民意信息写作和跑步在某种程度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当你刚刚发现一个潜在的信息点时,你的思维和身体往往还未完全同步起来,处于一种“我要写”和“我不想写”并存的状态,而只有当“我要写”盖过“我不想写”的时候,整个人才真正进入写作的状态。就像刚刚发现“古树的不动产权登记”这个信息点,我可以选择跑完步立马投入写作,也可以选择将这个信息点抛之脑后,回家好好享受周末时光。在这种状态下,我估摸着跑了两三公里。我觉得我需要一个过程,让我对这个信息点的想法由“我要写”占主导。
我为什么要写这个信息点?理由包括之前想过的三点,除此以外,最主要的是古树的价值需要固定、保护和利用。古树虽然是植物,但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树木”的范畴,和古建筑一样,成为了一种文化价值的符号。那么对这个信息点,古树的不动产登记存在哪些理论上的难点?一是缺乏政策支撑,古树本身和法律规范中的“不动产”存在差别;二是操作具有难度,例如权籍测绘、三维化登记这些业务,和土地房屋相比都存在明显的难度;三是价值评估存在挑战,产权登记的目的之一是保护产权的价值,而古树作为不动产的价值难以评估,给后续的产权登记带来不便。有了上面这些初步的想法,整片信息的框架也逐步清晰起来。
21—30公里:在奔跑中成为“信息员”
很多人说,跑步的后半程是痛苦的,我觉得并不准确。对我而言,每一次跑步,后半程的感觉都要比前半程轻松。当然,这更多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因为我喜欢在后半程提速。这种前慢后快的“负分割”跑法,一方面能够很好地锻炼我的心肺能力,为今后的马拉松比赛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我对终点的强烈渴望。
终点是哪里?终点是家。那里有我的爱人和将要出生的孩子,那里有我小小的书桌和排列摆放的书籍,那里还有我长久以来精心养护的盆栽。简而言之,那里有我对生活的全部寄托和期盼。跑完这趟,我就要从今天一个人的赛道中回归家庭,我将不再是“跑者”或者“运动员”,我会重新成为一名丈夫和准爸爸,再一次走进我那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的生活。
当然,跑完这一趟,我还要回归“信息员”的身份。一篇信息,想得再多,终究是要下笔。既然整篇信息的框架已经有了想法,那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动笔写起来了。第一步,我需要为这篇信息“立项”,这是我个人“项目化写作”路径中的第一环。在这个环节,我要明确“古树不动产登记”这个信息点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的结构展开,需要收集的素材包括背景资料、政策规范、数据案例等。第二步,我开始初步实施“项目”——构思摘要。摘要是展示一篇信息核心内容的“窗口”,摘要的质量对信息有着重要的影响。我要根据现有的素材,分析出古树不动产登记面临的困难有哪些,然后对照困难提出对策建议。第三步,我将要进入“项目全面实施”阶段,围绕摘要对全文进行展开,尽量丰富观点的依据,并对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充实。最后第四步,项目“收尾”阶段,我会一如既往地调整好全文的格式字体,并拟一个有吸引力的标题。最后这一步看似多余,但我认为很重要,就像每一次跑步,我都会在最后的几百米加速冲刺一样,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和锻炼。
返程的路上,我再一次路过那两株巨大的合欢树。我想起来史铁生的《合欢树》,想起了小时候上学的小路两旁种着许多合欢树。清晨的阳光洒在大运河上,像金色的轻纱盖着合欢树,悄悄地装点这两座运河边的“屋子”,格外温馨。
这一趟两个半小时的跑步又在这样的思考中度过了。对跑步而言,我到了终点;对信息而言,我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回想起来,有时仿佛是在这种脚步与思维的“长跑”循环中不断前进。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哪有什么终点,我们走过的,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
(2025年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