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家园共育促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对孩子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一些问题: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目标不一致,幼儿园侧重游戏化教学;小学强调系统知识传授,这让学生入学初期难以适应;学习方式转变困难,从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为主到小学的课堂教学为主,对孩子是巨大挑战。此外,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认识不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阻碍了孩子的顺利过渡。因此,探讨家园共育在幼小衔接中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搭建交流纽带,建立家园沟通机制。有效的沟通能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表现,家长知晓孩子在园情况,双方共同把握孩子发展动态。通过定期交流,可针对幼小衔接问题商讨策略,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孩子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例如,在幼儿园,教师通过开展游戏和简单任务,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在家,家长每天安排半小时亲子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孩子专注看书、认真倾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孩子有了明显变化。在幼儿园,他们上课注意力更集中。在家,他们能主动整理自己的物品。
  第二,凝聚双方智慧,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幼儿园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两大重要环境,双方各有优势。教师具备专业教育知识,家长了解孩子个性特点。通过共同制定计划,能整合双方资源,针对孩子个体差异,制定出更科学、全面的幼小衔接教育方案,助力孩子顺利过渡。
  例如,在幼儿园,教师开展时间管理主题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让孩子了解时间的概念。在家,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计划,和孩子一起制订家庭作息时间表,明确起床、吃饭、学习、睡觉等时间。通过家园共育,携手实施教育计划,孩子逐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第三,携手悉心引导,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幼儿园和家庭是孩子习惯养成的主要场所,双方紧密合作能形成强大教育合力。教师凭借专业方法引导孩子,家长以日常陪伴强化习惯。通过家园携手,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悉心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为其适应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例如,在幼儿园,教师开展增强自理能力主题活动。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教孩子如何正确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等。在家,早上起床后,家长提醒孩子自己穿衣叠被,让孩子在实践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家园共育,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
  幼小衔接对孩子后续学习发展影响深远,应加强家园共育、携手同行,整合家庭与幼儿园资源,让孩子在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2025年6期) 

      作者:□王红霞

Copyright © 2025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