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校的治理结构在实操过程中存在教师在学校地位没有得到足够彰显的问题,导致教师团队对学校事务缺乏积极性,学校很多工作难以产生实质性效果。通过组织架构的优化和制度设计的科学化,使治理主体多样化、多元化,让教师不仅有更多发言权,而且能了解、参与并影响学校决策,有效激发教师团队活力,这需要学校管理思路从单纯的行政命令向民主管理、科学治理转变。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在办学实践中,坚持共治共享的核心理念,坚持把激活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校区发展的内涵核心,以民主赋能学校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新路径。
第一,明确民主治校的管理理念。自建校起校区就明确“民主治校、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倡换位思考构建平等氛围,努力推动教师参与校区治理、实现共治。校长要从“放权”过渡到“无权”,专注做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引领者,做校区创新发展的开拓实践者。校区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简单和谐”的内部团队氛围,明确对教师管理基于“信任和尊重”的清晰定位,尊重教师意愿和权益,减少各类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不搞听推门课、不搞各种教学检查和评比、不组织大范围的集中业务培训、不干涉教师教学风格,减少各类事务的摊派,取消各类流于形式的总结计划,取消各类没有必要性的会议,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校区的发展目标内化为教师个人的工作目标和成长目标,凝心聚力,共促发展。
第二,推动民主治校的机制建设。校区取消传统的多层级管理,实行“校长、年级主任、任课教师”的简单扁平化管理模式,以追求教育教学的结果为导向,以年级为管理单位,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空间。
年级主任作为核心管理力量,日常和教师学生在一起,是离学生最近的人,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团队事由年级主任主导,实现年级各项事务由年级教师共商共研共治共定,有效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校区工作的积极性,也充分避免了信息在层级传递过程中的衰减、变形,使得各项工作更接地气、更简单高效,响应速度和执行力大大增强。
校区把传统的行政管理定位于“为一线工作提供专业引领和服务”,具体来讲就是尊重年级师生的意见,聚焦一线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引领,在业务上提供支持力量,“帮忙而不添乱”。例如,为提升初中年级课后服务品质,校区计划引入校外兴趣课程和社团活动。由课程活动中心通过策划组织,尽可能多地请校外机构到校竞选,由年级领导、老师和学生共同民主商议决定引入哪些课程。此举既帮助年级解除后顾之忧,又尊重年级组个性化选择,可谓“帮忙帮到了实处”。
校区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沟通,搭建多个平台和渠道,充分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表达权、决策权。例如,年级日常的事务管理和决策主要通过年级全体教师例会,而关系校区发展和师生利益的重大问题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决策,校区还规定凡涉及校区整体发展和学生利益的重大问题,都需要邀请家长、学生和教师代表充分参与,监督校区的民主决策。民主共治的理念和行动让校区的很多决策得到教职工的拥护,执行起来更坚决。
第三,完善民主治校的制度保障。透明公开既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各种猜忌,也有效增强了团队的信任度、凝聚力,是民主治理在校区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充分实现校区事务的公开透明,既是保障群众知情权的重要表现,也是推进民主监督的必然要求。
校区坚持把关乎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敏感事项,以及家长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等主动、及时公开,努力做到校区事务“无秘密”。形成主动公布涉及财务、招生、人事、职评等重要敏感事项的制度,通过内网、微信、意见箱、公示栏、书记校长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主动公开,真正做到依法依规治校,公开透明管理,全面接受来自师生和社会的监督。例如,校区每年年终公布年度财务收支明细数据,教职工可以知道校区每一分钱花在哪、谁花的、怎么花的等情况。
校区制度规定定期组织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走进餐厅后厨,全方位了解餐厅食品制作和材料采购,随时听取意见和建议。这种公开透明的勇气赢得了师生的信任,收获了家长、社会的支持和尊重。
第四,实践民主治校的教育细节。紧密联系群众,对基层校区而言,就是管理从师生实际需求出发,尊重教职工和学生客观差异和真实意愿,听取他们心声,给予他们更多自主选择,帮助师生更好实现自我发展。
校区在多年的摸索中,取消了很多形式化的要求,比如用服务式自愿成长的引领代替学科统一式的集中培训,教师根据工作需要自主安排个人时间管理,校区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教师走出校外向一切个人认可的先进学习,校区强化备课组职能代替原来的教研组,教师按备课组集中办公便于教师随时常态化地交流研讨、强化年级对教学工作的实际引领等等,去繁就简避免了流于形式,协作统一有助于共同进步。
校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努力践行“助力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在课程、活动、校园生活等不同维度力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比如在校区的“助力课程”体系中开发设计的“自由活动课”,每周安排一小时的课时,学生完全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同伴,自主选择课程提供的包括桌游、跳舞毯、歌唱亭、VR体验等20多个自主体验项目,这样的课程方式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释放压力、健康身心,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校区从2016年5月开始全面落实“课后服务”举措,每天利用午间晚间专门的沟通时间窗口为学生提供全面个性化的答疑辅导和沟通谈心,开展精细化、差异化指导,有力保障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让因材施教理念能真正进一步落地。
第五,探索民主治校的办学成效。校区在办学八年多的历程中克服重重困难,“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不仅中高考成绩始终位居通州区前列,教职工每年对校领导及干部队伍的无记名评价得分也在通州区领先,得到辖区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在民主治校、共治共享思路的指引下,校区始终坚持从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一种蓬勃的姿态不断向上生长,依靠体制机制创新,追求让教师学生家长都有最大的实际获得感。校区的办学实践有效验证了基层学校坚持民主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转变传统行政管理思路,提升基层学校的实际治理能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教师团队的内生动力,不断释放办学活力,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长期趋势。
[作者系民进会员、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执行校长]
(202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