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人】李峰,民进张家港市基层委员会主委
【共 读】民进张家港市基层委员会、民进常熟市委会、民进江阴市委会
民进张家港市基层委员会主委 李 峰
2025年是民进成立80周年,也是民进会史工作主题年,为传承民进优良传统,弘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精神,张家港民进“开明阅享”双月读书会第五期,以“正道回望”为主题,特邀常熟、江阴民进会员,通过会史研读、经验分享与资源共建,共叙民进发展历程,共谋会史工作新篇。
会员们参观了民进江南藏书社,它的发起人、张家港民进文化支部会员、苏州民进会史研究中心主任闫超健详细介绍了民进江南藏书社的藏书资源及会史馆建设情况,目前藏书社已收录民进历史文献、会员著作等达数千册,未来将进一步打造开放共享的会史学习平台,推动民进文化品牌建设,为开展“书香民进”阅读活动、传承民进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此次张家港、常熟、江阴民进联合开展三地会员读书交流,并共同启动了“正道回望——张家港、常熟、江阴民进会史阅读主题年”,标志着三地将深化合作,联合开展会史交流、会史研究等系列活动,构建跨区域会史资源共享机制。我们要围绕民进会史主题年,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享对民进会史学习的理解与感悟,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挖掘会史资源、创新会史宣传形式、提升会员对会史的认知与认同,旨在以史为镜、守正创新,激励会员从民进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奋斗史中汲取智慧,筑牢多党合作思想根基。
此次读书会不仅是民进会史精神的传承实践,更是三地会员深化共识、共谋发展的新起点。民进张家港市基层委员会下一步将以“正道回望”主题年为抓手,走访长三角地区民进组织,持续开展会史研究、教育基地共建等活动,推动会史学习与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为民进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共 读
2017年1月23日,民进张家港支部成立;2021年10月23日,民进张家港市基层委员会成立。现有会员54 人,包括主委李峰,副主委李晓华、蒋恒;委员1人,市人大代表2人,市政协委员10人。获民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民进全省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集体、民进全省组织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民进江南藏书社,立足江南文化腹地,以民进会史、会刊、主题出版、先贤著作及民进全国各级组织、地方会史会刊、基层案例、人物著作等为收藏方向,设有六大藏书区域、77个书架类别,主要收藏刊物、书籍、资料汇编、个人著作等,涵盖民国时期至今的诸多珍贵书籍,其中许多是签赠版、签名版。除藏书外,关于民进的信札、证件、书画等也是重点收藏之一。藏书社立足打造成“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可持续发展的民进会史馆,以藏书为核心,打造成会史阅读、会史教育与会史研究的成长型基地。
“开明阅享”双月读书会,是由民进张家港市基层委员会发起、民进江南藏书社承办的阅读品牌,以推动会员会史阅读与研究为目标,并积极与统战、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开展共读活动。
在本期“正道回望——张家港、常熟、江阴民进会史阅读主题年”读书会上,常熟、江阴民进分别向民进江南藏书社捐赠了两地的会史图书,在“会史感悟分享”环节,三地会员代表结合自身履职经历,畅谈了会史学习心得。
读书感悟
历史、文化与现实的交织
蒋 恒
翻开马叙伦的《我在六十岁以前》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不仅是一部个人生命史记录,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社会变革的鲜活档案。该书以平实的语言和第一人称视角,串联起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同时展现了作者作为学者、革命者、教育家的多重身份与精神追求。
历史褶皱里的在场记忆与细节重构。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马叙伦将个人记忆编织进了中国近代史的大经纬中。书中记录了马叙伦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前一年的经历,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是一部珍贵的个人历史见证,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马叙伦作为同盟会元老、民进创始人,其自传中关于北洋政府与国民党时期教育改革的记述,填补了教育史研究的空白。他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期间推行的政策,既反映了新旧文化碰撞中的教育现代化尝试,也暴露了官僚体制的局限性。这些一手资料,使本书成为研究近现代中国政治、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珍贵文献。
传统文脉间的价值坚守与现代交融。马叙伦不仅是政治家,更是金石学、文字学领域的泰斗。书中渗透着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不仅记录了个人经历,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例如《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石鼓文疏记》等学术著作的创作背景,展现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以考据求真理”的治学精神。他在自传中多次提及与章太炎、蔡元培等学者的交游,凸显了新旧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传承。
更为难得的是,书中对“国粹”的辩证态度。马叙伦早年参与编辑《国粹学报》,主张以传统文化激发民族意识,但反对盲目复古。这种“批判性继承”的文化立场,与同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张形成互补,为当代文化自信的构建提供了历史镜鉴。此外,书中对民国文人群体生活状态的记录,如清华、北大的教学实践,亦为研究近代高等教育与学术共同体提供了生动素材。
忠诚品格下的终身践行与典范彰显。马叙伦一生践行忠诚与实事求是的精神,他在书中写道“忠诚于人民”的核心是“老实”,即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这一观点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的“要把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作为人生信条,这样才能真正立得稳、行得远”的论述遥相呼应,对当前干部作风建设仍有启示。
《我在六十岁以前》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文化传承与社会变革熔于一炉。作为历史见证者,马叙伦以细节还原时代;作为文化传承者,他以学术守护文脉;作为实践者,他以行动诠释责任。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盏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生命价值,在于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深耕,以及对理想的坚守。
作为民进会员,我将接过民进老一辈的接力棒,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在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用所学所能回馈社会。
风雨同舟 携手前进
张 瑜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史》一书系统梳理了民进自1945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以严谨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民进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携手前进的光荣传统。
书中重点呈现了民进在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在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领域的重要作为。
全书贯穿“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民进初心,特别突出了马叙伦、王绍鏊等先贤的家国情怀,对理解民进“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爱国、民主、团结、求实,坚持立会为公”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价值。
该书语言平实、脉络清晰,既有历史纵深感,又蕴含现实启示,是民进会员学习会史、传承政治薪火的优秀读本。
正道回望 永贻芬芳
夏莉莉
《永远的吴贻芳》这本书诠释了吴贻芳伟大而传奇的一生:一片爱国心,一心向着党,全心育英才。
在双重身份中寻找精神坐标。作为执掌金陵女子大学23年的校长,吴贻芳提出“厚生”校训并诠释其内涵:“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为丰满。”这一理念不仅是她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她一生的行动准则。后来吴贻芳又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等重要职务。她将“润泽生命”的育人哲学与“兼济天下”的报国情怀熔铸为一体,在教育救国的实践中展现了民主党派成员与教育工作者的双重使命自觉。
解码民进教育者的基因密码。其一,教育家的远见。吴贻芳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知识本领,同时需要德智体美并举。她在金陵女子大学课程设置上作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她规定文科生要选择一些理科课程,她重视外语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炼,还经常组织球类比赛、歌咏团、音乐会、辩论会等。同时她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多接触实际。在抗战中和抗战后她带领学生开展乡村服务,以及针对行为异常儿童开展服务等,这种超前视野,恰与当下“五育融合”、“实践育人”的改革探索形成历史回响。其二,民进人的担当。吴贻芳既在校园深耕育人事业,培养大批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英才,更以参政者的视角聚焦教育民生,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多次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提案。她曾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幼儿教育,特别要重视独生子女教育,她还提出要调整中学的教育结构,增设中专、创办勤工俭学学校等。这种“讲台育人”与“议政建言”的双重自觉,正是当代民进教育人需传承的基因密码。
在时代浪潮中续写传承。站在民进成立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吴贻芳“教育救国”的壮阔人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肩头的双重使命:作为教育者,要以智慧点亮生命;作为民进人,需以担当回应时代。我们既要扎根三尺讲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也要以民主党派成员的身份聆听时代脉搏。当我们在课堂上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调研报告中反映教育民生的痛点时,本质上都是在延续老一辈民进人“教育报国”的初心。
近年来,我持续参与民进常熟市委会组织的“名师之家”、“同心·彩虹行动”、“听障儿童帮扶行动”等社会服务活动,在躬身实践中愈发懂得:所谓传承,不是复述历史章节,而是将老一辈的精神密码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力。未来,我将继续以会史为镜,在教育改革前沿深挖真问题,在民生关切领域提炼金点子,尽自己所能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合上《永远的吴贻芳》,书中的一幕幕依然历历在目:她在金陵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谆谆教诲,她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建言献策,她在晚年仍心系教育的拳拳之心……这些场景串联起的,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民进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历史篇章。
阅读这本书,于我而言不仅是对会史正道的回望、对民进老一辈风骨的缅怀,更是接受了一场精神洗礼。吴贻芳以“厚生”为舟,在时代浪潮中开辟了民进人“教育报国”的正道航线,而她播撒的精神芬芳,正透过书页,在新一代民进人心中悄然生长。
虫鱼寄豪情
金雪松
读马叙伦先生的古体诗,曾经在夜晚寂静的书房,或者临睡前的床上,反复玩味其中的句子,总是让我感动,为那些诗歌所抒发的拳拳爱国之情,为那些拯救生民、改变时局的决心,也为面对山河破碎的痛苦而激发出的救亡图存的豪情。我们前后两书生,总是在纸页之上,悄然路过彼此,并坐下来喝一杯茶,借阅读冥想中的快意或忧伤而仔细聆听揣摩。
抗战期间,颠沛流离中的马叙伦,所携之物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书籍。
年年竹箧纵萧疏,所至还携一担书。
报国不堪骑大马,伤心烽火注虫鱼。
(《廿六年除夕》其六)
这里面有他为儒的自知,也有笔墨抱负的豪迈。不堪就不堪,自己不为不堪而耻,因为有更为重要的事业等待去完成。报国之路不唯一,或者在烽火中冲锋陷阵,也可以在书房里为古籍留下可以延续的注疏。学问,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可以理解为“为己”正是为人、为国,儒家从修身开始,端正了自己再去谈论世界,丰盈了自己再去继承衣钵。因此,马叙伦这颗心,为国难伤心,为死难的同胞悲痛,更为了虫鱼载道,花费半生心血。伤心两个字,牵动着时光,让人能触摸到这份拳拳之心。
1946年6月23日,马叙伦带领和平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政府呼吁和平、反对内战。下关车站,为民进人的悲伤之地,也为天下苍生的愤怒之地,惨遭国民党特务殴打的马叙伦,为民负伤,为公理遭劫,周恩来说:“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马叙伦回答:“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你们身上。”他写下《下关遇暴后翌日作》,表达对国民党专制暴力的鄙夷和憎恶:
十载无端异见闻,扶头病榻思纷纷。
眼前山色无穷好,高处憎他一抹云。
无端的见闻,匪夷所思、骇人听闻,一个人在寒凉的病榻思绪纷纷,就好像立在一段旅程的十字路口,该往哪边转是一个严肃的选择。浮云终究会散去,攀登到巅峰的人能够看得见山色有无,青碧无垠——疑问和反思之后这首诗表现了彻底的决绝、憎恨。诗言志,在此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在心为志,发之为诗的豪情。到后来,更有“独夫犹肆虐,举国欲同盟”。这类更为彻底和具有高瞻远瞩的预言式绝唱。正是如此,后人看前人总能看得清楚,因为有史料有见证者,而前人看后人并没那么简单,马叙伦这一句“举国欲同盟”说明志在虫鱼之间,但关心国家兴亡,这是读书人的通透和使命,从未更改。
我又想起马叙伦在民国时期三次出任教育次长,当时正逢新旧交替时期,中国百废待兴,民众民智未开,教育事业尤为重要。马叙伦更是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报以极高的期许,希望能够开启新的教育,制定更适合的教育制度,为教育改革和促进事业奔走,处处碰壁。书生热血,总是在高处跌落尘埃,于是杜门不出,和那些不关心国家只顾个人私囊的人划清界限,从此书生就是书生,在虫鱼中寄托,虫鱼里即是报国路,草木淡淡的书香就是通向民主公正的必经之道。笔墨也可报国,这正是书生的豪情,在我辈后来者这里应得到继承。
我愿意在一个冬夜或者春朝,拿起马叙伦的诗集,低声吟唱,仿佛置身他的写作现场,让那些词句活泼泼地跳动起来,再次激发更多的爱国之情。在那样的日子,我们需要一位老先生,需要他“伤心烽火注虫鱼”的悲伤与豪情。
(202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