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两件小事

  至善先生给我出点子
  2024年,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说明包括春节在内的中华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交响乐中的精彩乐章之一。这也引起我对20世纪80年代编写《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及得到至善先生鼓励的一段回忆。
  在中华文化漫长的传承史中,文字、艺术都是重要载体;在民间,传承的主要载体是风俗习惯。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在受到本地经济条件和信仰制约下,形成各自的风俗习惯传承下来。无论是节日,还是婚丧嫁娶及祭祀、建房、迁居、拜师等各种礼仪活动,拜神、祭祖、祈福是其主要内容。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抒发了情感,表达了愿望,同时也将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做人的传统观念灌输给下一代。而当时,很多熟悉民俗活动的老人已离世,存世的老人也越来越少。民风民俗有断代失传的可能。
  我那时在一家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有机会涉及民俗这一领域。我觉得,把中华各民族的民俗民风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保留中华文化的完整性,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而我是有可能完成这一重任的人。因为我有诸多作者朋友分布在全国各地,可以请他们依据我的调查提纲,在当地开展调查。这当然还不够,不足之处,我还可以向各地研究民俗学、民族学的学者求援,从而做到拾遗补缺。这样,就有可能将全国56个民族及其主要分支的民风民俗活动资料收集齐。而这些活动基本上都会涉及饮食,以饮食风俗作为切入点,结合各地名食名点的故事传说及饮食禁忌,更能充分体现此书的价值。
  我对困难也做了预估:遭受挫折避免不了,甚至很可能会失败。但对我而言,使命在肩,知难而上。我一生难得的机遇恐怕也只有这么一次,此时不搏,更待何时!能干成这件事,这辈子就算没有白活!
  从1985年开始,我把业余时间都花在联系作者、搜集民俗资料和编辑加工上。至1990年,我在近百位朋友的支持帮助下,终于完成《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70多万字的编写工作。这期间,与合作者的联络只能靠书信,有长途电话,我用不起。调查提纲也是用复写纸复写。求人合作十分艰难,曾多次遭白眼。我受的挫折甚至委屈实不忍向外人道也。
  中华民族的饮食风俗传承千年甚至数千年,自有它强大的凝聚力,这也正是它的价值魅力所在。诚然其中有迷信,有糟粕,需要批判、扬弃。我想,后辈人知道该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只要把这些资料尽可能地原汁原味留存下来就够了。
  1991年,世界知识出版社把《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校样交给我,要我尽快看完。正逢民进中央开会,我带着校样上会,想抽时间看看。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叶至善也住在同一层。他是著名的出版家、编辑家。我晚上就带着校样到叶老房间,请他指点。因为我兼着叶圣陶研究会的工作,与至善先生有过多次接触,登门请教,不算冒昧。至善先生将校样快速翻了一遍,说:“这是本好书,你做了一件好事!”书印出来,我送至善先生一本。至善先生又翻看一遍,对我说:“‘礼失而求诸野’啊!”(《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有此语)。我做的事就是要趁着民间老辈人还健在,把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抢救下来,为中华传统文化留下这条根!
  至善先生接着说:“你去找伟志(邓伟志,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社会学家),请他为你写篇评论。你再去《人民日报》海外版找××。”邓伟志副主席的评论文章后来就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至善先生不仅帮我出点子,还为我铺好路。这使我想起叶圣陶老人家,当年鼓励新凤霞写作的事。待人真诚,帮助弱小,提携后辈。这是叶家父子的风格,也是民进老一辈的风格!
  赵朴老讲君子律己
  我初到机关工作,是在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做秘书。当时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是赵朴初。他只在参议委员会开会时,才出席。委员们喜欢听他讲话。他的讲话我作了记录。因为都是老人,赵朴老讲话多引经据典。
  他说:“咱们都老了,走不动了,所以咱们要‘坐而论道’。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咱们参议委员,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还要管好自己的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们老了,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新形势。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娓娓道来,可谓语重心长。叶圣陶老人早在民进六大会上就勉励民进会员:“君子求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他们严于律己,讲慎独,讲表里如一,最看不起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他们品格高尚,进而希望民进会员也都做真君子。赵朴老无子女,笃信佛经,年轻时就一心扑在慈善事业上,救助遭受日本法西斯铁蹄践踏的苦难百姓。他一生茹素,一生都在修行。能像他这样一生无欲无求的人,真不多见。
  我大致记下了赵朴老的话,整理之后,刊登在参议委员会简报上。
  时任参议委员会副主任、工程院院士、中国内燃机之父潘承孝此时已经97岁,但老先生头脑清楚,记忆力惊人,在读了简报之后,特委托他的秘书给我打来电话:潘老说你做得很好,能把朴老的话都记录下来,不简单!他很欣赏!
  这位老前辈也称得上真君子。抗战时期,他随学校迁往汉中,在极其艰难环境下,坚持为民族培养技术人才。不少学生无经济来源,他让这些学生去他家吃饭。1992年,潘老在京开会,他当年的学生,有20多位相约来看望老师。他们年龄均在80岁以上,都是国家知识精英,其中至少有两位院士。他们告诉我,那些年,老师家里多年没有添置过衣服,他的工资都用来买粮食,接济贫困学生了!百岁老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
  反观那些贪污腐化的伪君子们,张口闭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真是莫大的讽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来说,字面上理解,即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自己没有错误,才能纠正别人的错误。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很难。

  (2025年9期) 


      作者:□鲁克才

Copyright © 2025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