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堂堂开明人 俯仰两无愧

  前不久,我从一位作家朋友手中征集到一册有十七位学人签名的《我与开明》,令我激动万分。
  《我与开明》一书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为纪念开明书店成立六十周年于1985年8月编辑出版的一本纪念文集。这本纪念文集由叶圣陶先生题写书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我与开明》一书虽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但印刷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印刷厂完成。根据版权页的说明,这本书第一版第一次共印了6200本。据我了解,这本书只印了一次,以后再未再版,也再未重印。
  关于这本书,《我与开明》书后的《编者的话》是这样写的:“开明是文化人办的书店,不少前辈编辑本身就是作家,与作家广结文字因缘;作家们也曾经用版税入股,支援开明,成了开明的主人。我们收到的文章中,有追忆自己与开明的深厚情谊,有缅怀已经作古的开明人物,也有总结本人在开明工作的实际经验的……”
  得到这本书后我曾认真拜读了书中的文章,深感许多老前辈对开明书店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且还特别深。
  丁玲先生在《感谢与祝贺》一文中写道:“开明书店一直是一个严肃的书店,负责编辑的先生们是有思想的,对读者是负责任的。他们不趋时,不务利,只是要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他们团结了很大一部分进步的、革命的作家,出版了一系列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好书。我的第一本小说集能在开明岀版,我引以为荣。对开明书店的编辑先生们,我一直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师长。几十年后,现在回想他们那时的工作、作风,仍使我感动。我们应该学习前辈们的那种认真、无私、坚韧、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
  萧乾先生在《向叶老致敬》一文中写道:“叶老是开明书店的灵魂。开明书店之所以受到青年(包括当时的我)爱戴,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朴实赤诚的献身精神。纪念开明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种崇高可贵的献身,在20世纪80年代中得到发扬光大。”
  吴觉农先生在《我和开明书店的关系》一文中写道:“开明书店能够在读者中赢得良好信誉,主要是靠主持工作的同志们一贯认真不苟,稳健踏实,老老实实地为教育和出版事业工作的作风。当时负责编辑和出版工作的主要是章锡琛、夏丏尊、叶圣陶,他们都对开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负责业务的章锡珊、范洗人、朱达君等几位,克勤克俭,艰苦经营,全店同事都勤奋从公,团结一致,形成了一种‘开明风’。”
  冰心、陈原、陈学昭、胡愈之、胡绳、吴祖光、黄裳、戴文葆、施蛰存、周振甫、臧克家、赵景深、吕叔湘、章克标、欧阳文彬、丰一吟等先生也都满怀深情地撰写了回忆和纪念文章。
  关于这本书的名家签名,原收藏者、著名作家邹士方先生曾给我讲述了签名情况。
  1985年10月19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在北京召开了开明书店创建六十周年纪念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胡愈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夏衍出席了纪念会。参加纪念会的还有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王子野、许力以、王仿子、赵家璧,以及一些著名作家学者萨空了、臧克家、唐弢、吕叔湘、吴祖光、周振甫、张志公、唐锡光、李庚等。叶圣陶先生因身体原因未能到会,由叶至善先生宣读了书面讲话。会上,开明书店的许多老朋友、老读者和老作者也先后发了言。
  应邀参加会议的邹士方先生时任《人民政协报》副刊编辑。他在会议结束后特请十七位老前辈在《我与开明》上签名留念,他们是胡愈之、张志公、吕叔湘、吴祖光、傅学文、唐弢、叶至善、赵家璧、臧克家、吴觉农、夏衍、王子野、唐锡亮、朱光潜、新凤霞、萨空了、邵宇。
  当时参加会议的人很多,为什么只请这十七位签名?我就这个问题曾请教过邹士方先生。士方先生来信相告,这十七位老先生都是与开明有关的老作家、老学人、老编辑,所以请他们一一签名留念。
  我得到这本书后还对书中的文章及作者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这本书中的六十多位作者除了还有两位健在,其余都已作古。我手捧着这本《我与开明》,感慨万端!
  就在得到这本签名本后不久,我因事要去上海,想到了这本书中还健在的两位作者欧阳文彬先生和丰一吟先生目前都住在上海。于是,我把这本书从书柜里取岀来放在了行李箱中。
  上海办完事,我带着这本书拜访了老作家欧阳文彬先生。欧阳先生时年已95岁高龄。由于此前曾有通信来往,先生很高兴地接待了我。相谈中我拿出《我与开明》请先生看,先生说:“我的视力很差,已看不清楚了,但这本书我还记着。我的书都捐了,这本书也在里边。”我请先生在书中写几句话,先生说:“话是写不了啦,现在签名也是凭感觉,我就试着写个名字吧。”于是,在我的帮助下先生签了名并写下签名时间。
  签名后先生对我说:“在开明工作的人,与开明有关系的作者现在剩下的也没几个了。”我问先生:“据您了解到的,还有谁健在?”先生说:“上海还有一位叫王漱华的女同志,她在开明工作过。她是王伯祥先生的女儿,也90多岁了。都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偶尔我俩通通电话。”我说:“您能告诉我王老师的电话号码吗?我与她通个话。”先生说:“可以的。”于是,他把一个小本子递给我并说:“我看不清,你找吧。今天帮忙的阿姨不在,她知道王漱华同志的电话和地址。”我在本子上认真地寻找,终于找到了。先生知道我找到了很高兴地说:“你与她联系吧。”
  告别欧阳文彬先生后,我回到了驻地。一到驻地便拨通了王漱华先生的电话。当我说明来意,王先生同意见面并告诉了我住址及所在的位置。我带着《我与开明》这本书叫了辆出租车直奔王漱华先生家。20分钟后便见了面。王漱华先生说:“你是山西人,我姐姐王清华、姐夫章士扬生前都在山西工作。”我说:“我与两位老人过去常见面,也很熟,可惜都走了。”王漱华先生说:“自然规律,没办法。”当我拿出《我与开明》请先生看时,先生说:“我第一次见到这本书。”于是,王先生手捧着这本书给我讲起了那逝去的往事。王先生告诉我,她曾在开明书店工作,1950年开明书店迁往北京,她没去,留在了上海。后来她到学校工作,离休前在一所中学当校长。当我请王先生在《我与开明》一书中签名留言时,王先生提笔写下“我是开明人”五个字,然后又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签名时间。我接过先生递过来的《我与开明》一书,看着先生写下的“我是开明人”这五个字,心想,这五个字不但凝聚着先生对开明的那份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开明的怀念,让我非常感动。我今天真是来对了!我深深感谢欧阳文彬先生!我也深深感谢王漱华先生!
  这天下午,我还拜访了《我与开明》一书中的另一位健在的作者丰一吟先生。
  丰一吟先生时年也已86岁高龄,是丰子恺先生的女儿,也是著名作家、书画家、翻译家,现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我与丰一吟先生交往多年,也算是忘年之交了。到了丰府,丰一吟先生笑着说:“你又来了。”我说:“今天有一件重要的事求您办理。”丰先生问:“啥事?我能帮你办吗?”于是,我把《我与开明》一书从包里取出递给先生,并说:“这本书有您写的文章,在第116页,文章的题目是《丰子恺与开明书店》。”先生手捧着书微笑着说:“不记得了,我看看。”过了一会儿抬起头对我说:“年纪大了,记忆力也差了,看着文章便想起了,那是很多年很多年以前的事了。我已没有这本书,麻烦你把我的这篇文章复印一份行吗?”我说:“不用复印了,我想办法给您找一本。”先生笑着说:“那就谢谢你了。”临别时我请先生在书中写句话留念,先生坐下来想了想便拿起笔写了一段话:“堂堂开明人,俯仰两无愧。开明人,开明风,永远值得学习!丰一吟2015年12月6日。”丰先生写好后便把书交给我并笑着说:“怎么样?满意吗?”我说:“丰老师,这本书里的作者,只有欧阳文彬和您健在,您是继欧阳文彬先生签名后的最后一位作者签名者,您的签名意义重大!”丰先生笑着说:“有这么重要吗?”我说:“重要!”并向先生鞠躬致谢。
  后来,我又通过多方了解与曾在开明书店工作过的两位先生取得联系并请他们在这本书上或签名或留言。
  一位叫王久安。1929年出生,浙江绍兴人。
  拜访中,先生对我说,他是1946年17岁时参加开明书店工作的。1953年,开明书店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中国青年出版社,他就到了新机构,那时候也只有24岁。从那以后,他一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从事发行工作,1989年底退休。退休后,受出版社有关部门返聘,又继续做发行工作,直到2008年,总共在发行岗位上工作了63年。因此,他对发行工作深有感情,也十分感谢培育他成长的开明书店和中国青年出版社。“我爱开明,我爱中青”,这两句话是发自先生内心的肺腑之言。
  先生说,自己爱开明,是因为在旧中国开明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书店,它是由一批爱国文化界人士集结起来的。这些人当中,有章锡琛、夏丏尊、叶圣陶、王伯祥、傅彬然、顾均正、丰子恺等,他们都是当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爱国进步人士,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民族气节。他们通过办书店,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家,如茅盾、巴金、郑振铎、丁玲、胡绳、冰心、朱自清等。28年中,出版了一千多种优秀读物,传播了爱国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它创办的《中学生》杂志,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对青少年起到过很大的帮助和教育作用,受到一些进步人士的好评。至今这份杂志仍在出版发行。解放前,开明书店虽是一家民营书店,但党中央领导人都很了解它的过去,并且十分重视它的作用。周总理还通过胡绳同志(开明作者),向开明的叶圣陶先生传递过指示,告诫他要注意保护这块阵地,不要发表过激言论,以免受到反动派的迫害。开明就一直遵照这个指示,不轻易“赤膊上阵”。不过在适当时机,开明还是巧妙地出版了几部有影响的进步读物,如《二千年间》、《苏联见闻录》、《闻一多全集》和《抗战八年木刻选集》等。
  先生在开明仅仅工作了八年,但这段短暂的经历,却为他以后参加革命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先生年幼时因父亲失业,兄弟姐妹众多,家境十分清贫,只念到小学毕业就到开明书店工作了。在开明众多文化人的影响下,他提高了文化水平,锻炼了工作能力,也懂得了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开明前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同业的诚实守信和对读者的热情服务,都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拜访中,先生还对我说,“很怀念在开明书店工作的那些日子。我写过一本书叫《我与开明,我与中青》,送你一本看看”,我表示感谢 。
  我请先生在《我与开明》一书题词时,先生很高兴地在书中写下一段话:
  向开明的老前辈、老编辑、老作家学习!
  您们都为党的出版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我要好好向您们学习!
  王久安
  2017.9.1
  另一位叫沈云瑞。1930年6月出生,江苏吴江人。
  见面时,沈先生对我说,他是1949年进入上海开明书店的。进入不久,开明书店便迁入北京,他也与书店一起到了北京。后来,开明书店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他也成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工作人员,直到退休。
  沈先生长期从事书籍装帧和插图工作,是著名的书籍装帧专家。先生的作品曾参加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及第一、二、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1985年,参加了首次“书籍艺术家十人作品联展”。先生的封面设计《桑青与桃红》获得了1980年全国书籍装帧优秀作品封面奖。其他代表作品还有《白求恩传略》、《十老诗选》、《艺海天涯》、《管桦文集》等,这些作品均被收入到《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装卷》中。先生还合著有《实用编辑学》,并参与了《出版词典》和《编辑实用百科全书》的编辑撰稿工作。
  当我请先生在《我与开明》一书上题词时,先生笑着说,我在开明是小青年,应向开明前辈学习。我就不题词了,签个名吧!先生如此谦虚,让我特别感动。
  如今,《我与开明》签名本已成为我收藏品里最为珍贵的一件藏品,我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让它伴随在我身边,学习它,研究它。
  开明书店已成为人们追念的一段历史,开明人、开明风、开明精神将永远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
  最后,我用叶圣陶先生在开明书店成立二十周年时作的一首诗来结束这篇小文:
  书林张一军,及今二十岁;
  欣兹初度辰,缕金联同辈。
  开明夙有风,思不出其位;
  朴实而无华,求进勿欲锐;
  唯愿文教敷,遑顾心力瘁?
  此风永发扬,厥绩宜炳蔚。
  以是交勉焉,各致功一篑。
  堂堂开明人,俯仰两无愧。
  (2025年9期) 

  


      作者:□赵柱家

Copyright © 2025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