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一种单集时长在几十秒到十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主线和较为连续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影视剧作品应势而生,这就是不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和身份而被社会大众竞相追逐的网络短视频。
作为一种互联网产品和新的传播业态,网络短视频以小体量、快节奏、强情节等特点迅速赢得网民青睐,成为网络视听领域新的“流量高地”。
《中国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2024)》(短视频蓝皮书)统计显示,近年来,短视频用户规模和使用率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从2018年12月至2023年12月的五年间,短视频用户规模从6.48亿增长至10.53亿,使用率也从78.2%增长至96.40%,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均达到峰值。短视频的迅猛发展态势由此可见一斑。
无论在商超市场、公交地铁,还是在大学校园,抑或是走在大街上,各种旅游场所,甚至居家休闲时,打开手机刷短视频俨然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老一小”正成为短视频用户的新增主力。
然而,在这种传播业态快速增长的同时,网络短视频出现了内容低俗、题材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播出不规范等问题,受到了业界诟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现象在其他各类播出平台也普遍存在。
至于每遇重大突发新闻或热点事件,各种相关短视频节目便全天候“狂轰滥炸”,刺激大众的敏感神经,制造和贩卖焦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正毫无悬念地成为短视频的忠实拥趸和重要的用户及消费群体。而短视频传播的内容、塑造的世界、渗透的价值观念又给正在成长中、“三观”尚在形成巩固中的青少年带来重要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一些短视频平台传播的负能量内容正在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鸦片”,亟需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
为此,建议从供给端发力加强监管优化内容,规范、引导短视频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提高政治站位,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对短视频领域各种乱象的治理整顿摆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战略高度,胸怀“国之大者”,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层面予以对待,并务须一以贯之,治理的各项政策举措务须确保真正落实落地落细,久久为功。
第二,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政策体系。建议以分级分类管理模式为指引,进一步提升对网络短视频领域综合治理效能。首先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细化分类,可按照题材内容、投资预算、单集时长、盈利模式等维度进行细化分类;其次是开展分级分类管理,按照题材、投资预算、单集时长、盈利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划分,对应总局、省局、平台三级管理。特殊题材且投资预算较高的项目建议由总局直接审核把关;一般题材和付费项目建议由省局把关;投资预算较低、单集时长较短且免费观看的项目建议由平台直接把关,主管部门开展抽查和专项检查。
第三,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官方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目前的网络短视频领域,部分主流媒体运营平台推送的短视频就以高水平的舆论引导“四力”独树一帜。建议今后党媒等主流媒体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融合转型和系统性变革,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和行业示范引领作用,全力进军视频领域主战场,以高质量的短视频作品宣传政策、引导舆论、传播知识、陶冶情操、针砭时弊、成风化人。
第四,以健全内容审核机制为依托,进一步压实各平台的主体责任。各级监管部门应强化指导,督导各大播出平台建立科学规范的内容审核系统,所有短视频均须入库审核,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并实行终身责任追究。首先要把好内容关,严格落实总编辑负责制、“先审后播”制、内容审核员培训等各项制度。其次要把好资质审核关,平台要加强对创作机构特别是小程序主体的资质审核,确保相关机构达到国家规定的资质要求。此外要把好算法关,平台要优化算法推荐机制,让优秀作品得到更多流量赋能,形成“头雁效应”。最后要把好精品关,平台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推出更多网络短视频精品,持续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第五,在对网络短视频传播业态科学研判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强短视频领域人才队伍建设,驱动短视频行业发展转型升级。既不可因网络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而无限放大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功能,也不能因为当前这种传播业态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乱象而对其彻底否定。建议从导向引领和专业培训两个方面,加强对网络短视频人才的系统培训和前置管理。鼓励平台方制定开展网络短视频人才扶持计划,引导更多优秀导演、编剧、制片人加入,共同促进短视频传播业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