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是中国文化的“心魂”。孔子的思想已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治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论、活动中。
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总会有一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迷茫,《孔子游春》的故事给了生命与理想很好的诠释。
阳春三月,风景如画,孔子师生坐在绿草如茵的泗水河畔,对站立在身边的颜渊、子路说:“学生们,你们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子路性子急,便抢先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和我的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接着说:“我不愿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大家都说完了,子路就问孔子:“老师,您的志向是什么呢?”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知识改变命运的第一人,他的教育思想饱含着浓浓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强调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和谐人文。他那时的“公务员”考试有6大科目: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是当时政府选拔人才的条件:内外兼备,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必须全面发展!有一次,孔子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对一个射箭技术很差、丧失信心的学生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他的潜台词就是:只要肯学习,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绝对的重过程不重结果。
孔子不仅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他的教学不是单一的说教,他非常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教学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礼记·学记》中记载: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思是说:孩子们,我们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妙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亲自尝试是最好的学习。天天关在鸟笼里,怎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不去用舌头尝试,怎能知道盐的咸糖的甜?单纯地告诉学生怎样怎样,孩子只会成为读书的机器,而永远不会成为创新的人才!《论语》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可以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师生间自我体验、不断进步的书籍。
如果阅读《论语》时,能够不断地回味文中那些让人读后感觉如沐春风、沁人心脾的文字,慢慢品味,静心阅读,对处于浮躁时代的人们绝对是一副清醒剂,对教育者的困惑也一定能够有所解答。
(202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