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美丽而传奇的苍梧山“蓬莱方丈有无间”(苏轼《次韵陈海州书怀》),于明代中期改名为云台山(明代《海州志》和清代《云台新志》),让人“欲弃妻孥守市阛”是因为“皆仙药的草木”中的云雾茶,是从云台深处云山雾海中飘出的茶香。
1980 年,江苏全省品茶会议上,连云港的云台山云雾茶同南京的雨花茶、苏州的碧螺春、无锡的二泉银毫,列为江苏四大名茶。
云台山叠石为峰, 喷流崖壁,蒸气飞腾,云雾飞洒, 云雾茶钟泉石之灵,凛清幽之气,味凉而色秀,液清而气香。云台山僧人要入定静坐,务于不寐,又不夕食,而“茶可止渴,令人不眠”。所以僧人就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僧人们发现崖茶后, 因为“种少应知造物悭,摘多莫使山灵痛”,便采种培植“叶叶都含瀑水湿,枝枝尽带岚霞重”的茶树,开始“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过着“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的生活。
唐代陆羽把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的《茶经》,认为好水沏好茶才能体现色味香,而水帘洞“玉帘铺水半天垂,未挈吾瓶可忍归”的水,秉承“烹则瀑下泉,焙则花下薪”理念,煮出“雪花滟滟浮金蕊,玉屑纷纷碎白芽”浓汤,喝上“破梦一杯非易得, 搜肠三椀不能赊”的香茶,加上玉女峰“终欲穷源登绝顶,带云和月弄清晖”的效果,体现了品云雾茶“胜处转多浑恐忘,出山惟见白云浓”的至高境界。在唐代中期以前,种茶、买卖云雾茶没有赋税,安史之乱以后开始征收云雾茶赋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定制。
到了宋朝,在“石隙玲珑碧崖旁”采摘“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的茶叶后,经过杀青、揉擦、烘干后拣出白叶细梗,制成具有“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高香持久、醇厚味甘”特点的云台山云雾茶。由于“辛苦山僧摘盈瓮,手皲足茧人间送”“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琵琶行》)是茶商真实写照,海州地区茶税和盐税成为地方的重要收入(《宋史·食货志》:海州榷茶之所,茶善而易售,故入钱之数厚于他州)。当时的云台山阳光和煦,云雾飘渺,雨水湿润(《宋史·地理志》)。每年寒露节藏种,次年清明节播种,来年立春后移植。云雾茶列为贡茶进贡朝廷,贡茶一般是质量较好, 而受到朝廷青睐的。《金史·食货志》就有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三月于海州(今连云港市)“置一坊造新茶”的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沈云沛、宋治基等在籍士绅,集资开发云台山,兴办“树艺公司”,栽培云雾茶,所产茶叶曾获南洋劝业会奖。2009 年7 月,连云港市新浦区茶叶产业协会正式成立,2010 年10 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正式核准“连云港云雾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
(202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