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天,我怀着忐忑与期待的心走进民进连云港市委会机关大楼时,对“民主党派机关工作”这一概念仅有粗浅理解。五年光阴流转,从初入机关的迷茫,到如今工作中的得心应手;从最初对“写材料”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较为从容处理各类文字材料……回首过往,我已深深融入这个大家庭,在文字与行动的交织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蜕变。
会史编纂工作是我政治启蒙的重要一课。接手整理1984年连云港民进成立初期的档案时,一页页泛黄的会议纪要、手写提案让我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特别是了解到,民进连云港市委会原主委甘黎明曾多次提交《关于解决石梁河水库污染问题的议案》,并用瓶子装满污水带进会场,力求“用事实说话、以行动谏言”,推动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时,我忽然理解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深刻内涵。在编纂《连云港民进志》“参政议政”章节时,我系统梳理了近二十年来被国家层面采用信息情况,发现其中关于民生关切、教育公平、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建议屡被采纳,这种历史的延续性生动诠释了民主党派“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政治品格。当《连云港民进志》这部承载着40年奋斗历程的志书在连云港民进成立40周年之际付梓时,我更加懂得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深厚意蕴。
信息宣传工作是我理解民进精神谱系的钥匙。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给了我认识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独特视角。记得第一次接触“信息报送”系统时的震撼——这些由我们收集整理的基层声音,经过筛选加工后可迅速送达决策层。五年来经手处理的近千条社情民意信息,就像细小的溪流汇入资政建言的大江大河,让我这个“信息搬运工”体会到“小信息也能促成大改变”的成就感。新媒体平台搭建了民进会员交流思想、服务社会的便捷桥梁,在不断深化宣传阵地建设时,我看到了民进会员在深化思想认识、凝聚政治共识的道路上信念更加坚定、行动更加自觉、履职更有成效。
文字工作是锤炼政治素养的熔炉。初入民进机关时,我深刻记得自己撰写的材料中时常出现表达口语化、格式不规范、表述不够精准等问题。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倾囊相授的领导和不吝指教的同事。记得第一次起草年度工作报告时,领导和同事帮助我逐字逐句修改,还耐心讲解调整的原因。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丰富的政治经验,为我树立了鲜活的学习标杆。正是这一次次的修改指导和业务讨论,让我逐渐意识到,机关文字工作不仅是一项业务技能,更是一份政治责任。
五年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被借调学习的近两年经历,让我获得了观察多党合作的“全景视角”。在市委统战部学习期间,与不同处室的沟通协调,我看到了民主党派以外机关单位的运作模式;在省委统战部锻炼时,我协助并参与办班、专项调研等筹备工作,看到了不同党派专家发挥各自界别优势的履职实践。这些经历让我跳出机关视角,从多党合作制度运作的宏观层面理解自己工作的价值。
五年多的成长之路,我逐渐认识到民主党派机关工作既需要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也需要党派成员的政治热情;既要会办文办会办事,也要懂统战、懂协商、懂参政。民主党派的工作成就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出来的,而是同舟共济的结果。不仅依赖于领导班子的统筹协调,更需要广大党派成员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党派成员既是政策的建言者,也是工作的践行者。他们始终践行双岗建功的使命担当,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优势,为参政议政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展现民主党派的社会担当。
值此民进成立80周年之际,回顾与连云港民进共同成长的五年,从记录协调到力行实践,从整理会史到参与创造历史,我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继续秉持初心,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在民进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我将夯实筑牢每一块砖瓦,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202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