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万缕千丝绣出五彩中国梦

  姚建萍,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苏绣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多年来,姚建萍始终不遗余力地奋斗在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她带领团队以及“姚建萍刺绣艺术”与“姚绣”品牌,为民族文化艺术弘扬与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培育“新生代” 助力行业永续繁荣
  2023年2月22日,距离全国两会召开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姚建萍在自己家乡的苏绣小镇,召集刺绣协会的十多位骨干会员举行座谈会,倾听业内观点及建议,了解行业现状与发展瓶颈,并逐一进行梳理、记录。她要将苏绣传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汇总到议案中,带到全国两会。
  姚建萍在调研中发现,目前,苏绣产业的从业者年龄“断层”现象严重。据了解,当地绣娘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各大绣庄里35周岁以下的绣娘非常少。随着老一代绣娘步入退休年龄,年轻绣娘的培育工作刻不容缓,如果不能为行业培育“源头活水”,从业者年龄的“断层”势必导致行业发展出现“断层”。
  对此,姚建萍明确提出:“苏绣的未来不能再以作坊形式存在了,要从人才引进和培育、产业建设、资金投入、品牌输出等多方面形成一条全产业链。建议应像扶持科技产业一样扶持传统手工艺产业,从国家层面对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培育工艺美术龙头企业,推动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再创辉煌。”
  姚建萍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她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无私传授苏绣技艺,培养出近千名学生与近百位传承人、设计师,为我国刺绣行业的发展持续输送人才,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
  采访中,姚建萍感慨地说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始终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带领和推动整个行业共同进步,促进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拥抱“新时代”加速产业数字化发展
  近年来,苏绣多次走向海外,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姚建萍在为苏绣产业闯出一片天地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在科技进步和互联网数字化背景下,传统工艺在新时代面临着新的危机。面对这种情况,姚建萍让两个女儿姚兰、姚卓加入到传承苏绣的事业中来,共同创建“姚绣”品牌,同时,又吸引了一批热爱苏绣,做设计、做传播、做手艺的年轻人,致力于用现代设计赋能传统苏绣,将苏绣融入现代生活化场景,服务美好当代生活。
  当今,品牌跨界合作成为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助力,涉及影视、游戏等相关互联网合作,让苏绣受众群体年轻化、社会化,走进更多年轻人的心里。“姚绣”的青年团队,通过文化传播、产品研发、线上线下、跨界融合等方式推动苏绣的传承与弘扬。
  对苏绣和“姚绣”未来的发展,姚建萍希望“姚绣”的年轻团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民族文化品牌建设,致力于把“姚绣”建设成国际一线品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传统手工艺,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探索“新路径”打造传统手工艺传承样板基地
  位于太湖之滨的苏州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1998年,当地政府规划建设绣品街,镇湖逐渐成为全国著名大型刺绣集散地,为促进苏绣普及传播走向全国,为广大工艺美术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绣品街苏绣小镇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一批地方百姓就业致富,也培育起了一批苏绣名家大师。
  面对蓬勃发展的刺绣市场,姚建萍既感到惊喜,也陷入了深思。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既能继承苏绣的精髓,又能守正创新,成为姚建萍对苏绣行业未来发展的研究课题。最终,姚建萍下定决心成立了镇湖刺绣研究所,立志要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做一名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首创的“时代绣娘”。她率先提出了“绣随时代”的理念,将新时代的美好图景,用情、用力,用精湛的苏绣技艺“描绘”出来。
  “‘绣随时代’不仅仅是针法、技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内容要与时代接轨,只有让苏绣作品从‘小众’走向‘大众’,才能为苏绣产业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姚建萍说道。
  为解决发展瓶颈,姚建萍在创作中重点挖掘反映新时代主旋律的题材,组织专家、学者一起共同研究策划设计,围绕苏绣的主题性创作开启探索实践之旅。在她的带领下,苏绣产业改变了以往“单人单绷”的绣制方式,设计师和上百位绣娘能够共同绣制巨幅作品,突破性地完成了一系列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巨型苏绣作品。让苏绣从“小而美”的“闺阁女红”成为歌颂时代发展的“鸿篇巨制”。
  姚建萍以苏绣为载体,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为擦亮“江南文化”品牌不遗余力地奋斗。她提出的“绣随时代”的创作理念与独创的“融针绣”技法,深深影响了全国的刺绣从业者,也为全国各地的“姐妹绣种”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姚建萍希望,苏绣小镇能够在新时代再创辉煌,为其他传统手工艺产业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在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中,打造出一个全国样板,使我们的优秀文化更好地为新时代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2023年3期)

      作者:□贾淘文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