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倪闽景:做科学“播种者”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委员通道”上表示,“手是人的第二大脑,当我紧握双拳的时候,像不像大脑的两个范畴。我想对孩子们说少打游戏,多探究,自然世界远比虚拟世界要好玩”。
  倪闽景表示,“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万物皆可研究,农村地区更是充满了科普资源,每一块泥土,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夜空,都是我们科学探索的好机会”。
  倪闽景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校内的学科学习是一种基于符号的学习。这种学习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学科思想、学科思维,是锻造孩子思维的基础。而博物馆的教育属于实物教育或者实物学习范畴。自然博物馆的馆藏化石和标本,都是实物学习的基础。
  倪闽景表示,如果我们想象未来学习样态究竟是怎样的面貌,博物馆提供了可供感知、借鉴的范式。博物馆同构了未来学习的样态——做科学“播种者”。
  “当孩子们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孩子看见的是实物,感受到的是情感,他们可能会再发现新现象,甚至自己产生新的知识。再多的图片和视频,也无法替代实物学习的作用。”倪闽景表示,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对培养未来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有一天拆了家里的电器,那家长应该笑得合不拢嘴,因为孩子将好奇心转化为探索精神,这在于家长的鼓励。”倪闽景认为,未成年人是未来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广大基石。
  “我在调研过程中就希望为中小学校提供更丰富的科创教育资源。一方面科技馆自身拥有十分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科技馆更是一个科学教育大平台,有大量的科学家和高科技企业和我们有关联。学校有这样的需求——希望企业家、科学家走进学校。科学家、企业家们也有这样的愿望——走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倪闽景向记者表示。
  着眼未来,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发展、科技进步所必需,各教育主体又当何为?倪闽景表示,“培养创新人才是有方法的:可以带领孩子看一些真正与科技发展相关的书籍、视频;经常性地参观科技馆,参与科技活动;建立家庭创新实验室,玩结构性玩具;培养实证和尊重知识的态度,引导孩子相信科学中的‘证据’;保护兴趣,培养持久的学习能力等”。
  “所以我建议,科技馆开发一些最新的科技课程,能够让科学家到科技馆来开展科教科普活动,把这些课程和实验的设施设备送到学校里,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来理解我国科技高质量发展自立自强,来了解科学,这背后所包含的奇思妙想来源于我们每个孩子的能力。”倪闽景说,“我对中国少年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

  (2024年3期) 


      作者:□张冰清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