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民进首页 | 加入收藏
民主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征订 |投稿须知 |编读往来 |广告业务 |历年目录

关于规范词典涉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目释义的建议

  字典词典是少数可以陪伴个人成长及终身学习的工具书,是规范社会上通用语言文字的标准,因此字典词典的准确性非常重要。由于语言文字是生动的、变化的,伴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字典词典与之相适应的修订也是重要的。字典词典的修订要与社会实践的变化相适应,要与法律法规的规范相适应。
  民进中央自2011年起在北京筹办新疆少数民族校长班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是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教学。“汉语”在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等民族语言中都翻译成“汉族语言”,在民族地区提倡学好汉语就会造成要学习另一个民族语言的曲解,不利于民族团结。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混淆了涉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中文”、“普通话”、“汉语”等词义概念,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学术研究、论文发表、媒体报道、对外宣传等方面的普遍混用造成了长时间的负面影响。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词典类工具书,涉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条目释义也普遍存在上述混用现象。
  《现代汉语词典》依据国务院1956年2月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编,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波折,于197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一版。经过不断修订,至今已修订至《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该书第513页“汉语”的释义是:“汉族的语言,是我国的主要语言。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第514页“汉字”的释义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第1018页“普通话”的释义是:“我国国家通用语言,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第1697页“中文”的释义是:“中国的语言文字,特指汉族的语言文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版)》1993年9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第2版出版,2021年7月第3版出版,2023年第3版的网络版已经开始线上运行。该书第2版第9-217页“汉语”的释义是:“汉语 Chinese language 世界上地位显著的语言之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第9-239页“汉字”的释义是:“汉字 Chinese characters 汉族人民自古以来一直用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第17-437页“普通话”的释义是:“普通话 common spoken Chinese 中国汉民族共同语。”第31-32页中文索引部分没有“中文”条目。第31-395页英文索引部分“Chinese Language” 对应“汉语”,对应“《中国语文》”,没有对应“中文”。第3版(网络版)增加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条目,其释义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汉语”的释义是:“世界上地位显著的语言之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中国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称为华语。”“汉字”的释义是:“汉语的书写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第3版(网络版)没有单独的“普通话”条目,也没有单独的“中文”条目。
  分析两部词典所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目释义的混用现象,几个条目的逻辑关系是存在的,都以“汉语”为主导地位。《现代汉语词典》的逻辑是:中文是中国的语言文字,特指汉族的语言文字。汉语是汉族的语言,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逻辑是:汉语是世界上地位显著的语言之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普通话是中国汉民族共同语。汉字是汉族人民自古以来一直用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中国大百科全书》已经没有“中文”的条目,“汉语”已经取代了“中文”的地位。
  民进的系列研究表明:
  1. 北京地理位置处于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交流、交锋、交融的地带,有870多年的建都史。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元朝称大都话,明朝称中原官话,清朝称官话,民国称国语,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推广普通话。上述朝代以北京方言为主的通用语言都没有民族标签,普通话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1955年时任教育部长的张奚若发表了《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指出“应当广泛地有系统地推广这种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2016年以前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字概况》载有“汉语是汉族的语言”。把普通话打上汉族的标签,定义为汉民族的共同语言,不符合普通话的发展史实,不符合宪法赋予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不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需要消除混用“中文”、“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汉语”等概念的负面影响。
  2.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等人建议把“国语”、“国文”合并,统一为“语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简称“通用语文”、“语文”。
  3.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其文字结构与现行文字相差甚远。秦后期到汉朝,随着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的演变,汉朝已经风行“隶书”。自“汉隶”至今文字结构基本相同,可以读懂相通。“汉字”如果泛指汉以来的文字是可行的。而教育部颁布的《中国语言文字概况》载有“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汉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有些民族也已经完全使用汉字”。这样把“汉字”定义为汉族的文字是不合适的。
  在总结全国推广普通话二十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五款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有了宪法规定的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深刻地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2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地阐明了对于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两个全面”是重要部署、是关键抓手、是战略举措,是推动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建议:
  词典的修订工作,要以宪法赋予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为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以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为判断标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表述,修改涉及“中文”、“普通话”、“汉语”、“汉字”等相关条目的不当表述。
  修订上述词典涉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目的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中文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汉语可以表述为汉族人口为主地区的各种方言的集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0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 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M]. 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DB/OL].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3.
  [5]郑福田.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普通话圆梦大中华[J].民主, 2018,(12):24-25.
  [6]罗富和,孔清霓.关于“汉语”的词义辨析[J].民主,2021,(12):6-8.
  [7]罗富和.依照宪法全国推广普通话——纪念一九八二年宪法颁布实施四十年[J].民主, 2022,(8):6-7.
  [8]罗富和.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J].民主, 2024,(4):6-7.
  (2025年2期) 

      作者:民进中央原第一副主席 罗富和

Copyright ©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霄云里7号 邮编:100125
电话:010-64604967 传真:010-64627064 E-mail:minzhuz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