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历史学科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作者:冷少军 郑琦人教网
   通过两年多的实验,我校初步形成了一套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简单地概括为“情景导入──自我感知──质疑探究──思维延伸──交流提高──课堂训练”。下面我们将分环节进行阐述。

 

一、情景导入

 

1.本环节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奇特、生动、新颖的情景,进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与探究欲望,进而为整个课堂教学创设一个和谐、平等、轻松的氛围。

 

2.本环节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情景设置,归纳为:

 

(1)历史图片导入法;

 

(2)历史情景剧导入法(包括学生模拟,表演等形式)

 

(3)历史故事导入法;

 

(4)音乐导入法;

 

(5)问题探究导入法;

 

(6)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式导入法;

 

3.本环节应注意以下问题:

 

(1)导入要根据教材具体内容选择导入方式,忌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样。

 

(2)导入时间不易过长,时间多在3分钟左右。

 

(此环节可参考我们撰写的《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课堂导入法的归类及撷萃》发表于

 

人教网初中历史栏目教学论文2007418日。网址如下:http://www.pep.com.cn/czls/jszx/czlsjxyj/jxlw/200704/t20070418_390424.htm)

 

二、自我感知

 

1.本环节主要在于充分发挥初中历史教材的可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自学,获取历史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在新课标中,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双主性”的原则。通过自学,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获取知识的快乐,因而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2.这一环节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归纳为: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学。

 

(2)学生带着问题独自自学。

 

3.注意的问题

 

(1)小组的划分不能太大,人数不能过多,多以4──6人为准,而且要分工细致,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把那些善于表达,综合归纳能力较强的学生定为组长;而把那些协调能力强,具有相应领导才能的学生定为副组长。这一过程要与其它学科结合,与班主任协调,在上课之前就分好,并且分工具体,职责明确。要长期培训,加强指导,多加帮助,才能使这种形式固定下来,也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协调配合能力,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也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2)学生自学要带有目的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带着问题自学。而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的原则:①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②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要有层次性,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合各类学生。③问题的回答要求上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不同,对学生不能一刀切。④问题的回答形式上要形式多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自学目标,只要通过自学,他能够完成自己定的任务,那就是一种突破,一种成功,一种快乐 !正如古人所说,学生“欲上下而求索”,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三、质疑探究

 

1.本环节只要是体现了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所提出的:“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体验了自学成就后,大胆质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阶段思维高度活跃,易于创新的时期,让学生敢于发表,表达自己的疑问,见解。这些疑问有的可以在小组内解决即“兵教兵”;还有一些疑问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以期教师解决。

 

2.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解决的方式。

 

3.注意的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来展开本环节,有些问题教师可以在学案中予先设计,学生通过自学确定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要小组讨论?哪些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这不仅学生心中有数,教师心中更要有数。

 

教师在第二、三环节中,角色变化非常重要与突出,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从“主”到“导”,同时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的动向,发现学生一些闪光的想法,提问,为下一环节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四、思维延伸

 

1.这一环节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方式: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

 

3.注意的问题:

 

①这一环节不是节节课都有,但尽量的多设计,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②问题的提出要注意逻辑性,不能出现偏差。

 

③教师注意引导,避免走入误区,远离实际。

 

五、交流提高

 

1.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所以本环节主要是指各小组回报自学成果,以组长为主,组员可以补充,以期各组所分的任务能圆满地完成。最后提交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方式:学生个人回报成果的方式进行。

 

3.注意的问题:

 

①这一环节尽量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多地询问多个学生。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补,学生总结,归纳历史知识。

 

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逐步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成为学生的秘书。

 

六、课堂训练

 

1.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训练来检验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促使学生记忆,力争达到所学知识节节清。

 

2.方式:学生独自做题或小组竞赛的形式。

 

3.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训练量,不能过大。

 

②题型设计要多样化。

 

③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入深。

 

下面附我们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撰写的课堂教学设计:发表于人教网初中历史栏目教学设计 20071112日九上第15课《血腥的殖民掠夺》。供大家参考!网址如下: http://www.pep.com.cn/czls/jszx/9s/jxsj/dwdy/200711/t20071112_422174.htm

 

 

 
(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