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参政议政平台 邮箱登陆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访谈

张志勇:我想跟高中生和家长推心置腹谈一谈……

发布时间:2020-08-1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上周,《人民政协报·民意周刊》刊发了《北京新高考改革下的困惑》一文,引起社会极大关注。而江苏考生白湘菱因选测科目历史B+被拒之清华北大校门之外、南京一中因素质教育高考成绩不佳致公开信等也成为近期的热点话题。为此,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对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张志勇进行了连线视频采访,请他就相关热点问题进行回应,为公众解惑答疑。

  回应江苏“文科状元”白湘菱一事

  要充分尊重高校招生自主权

  主持人:张教授,您一定关注到江苏高考文科状元白湘菱的新闻了,她没有被清华北大名校录取,转而被香港大学录取了。您对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

  张志勇:这件事我关注到了,我有两个观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不要误解江苏省的高考成绩表达方式。我首先想纠正一下,我们不能说白湘菱是“文科状元”,因为江苏的高考成绩表达方案说得很清楚,江苏高考生都要考语文、数学、外语,这是统考科目。如果将来参加人文方向高校招生的话,要考历史,如果要报考理工科方向,要考物理。语文、数学、外语成绩用原始分表达,而物理和历史用等级表达。所以,在江苏这样一个高考模式下,准确意义上讲不存在所谓“文科”“理科”状元。而白湘菱恰恰就是因为历史科目只考了B+的成绩,成了她不能进入清华北大校园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二,清华北大拒绝录取历史成绩B+的学生是对招生自主权的捍卫。根据江苏的高考模式,清华北大等学校在江苏的指标投放有其录取标准,像清华北大在文科方向的学生报考人文类专业的话,除了高考成绩也就是语数外成绩排序外,对于历史考试的等级提出了准入的基本要求。比方说历史必须是A+,这是他们的自主权。所以,白湘菱尽管语数外三科考了430分,所谓的在三科成绩上她是第一名,但是历史的等级成绩,不符合清华北大的录取标准。清华北大拒绝录取她,是无可厚非的。

  江苏的高考制度对江苏的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公正的,是统一的。那么,对于大学来讲,根据江苏的高考制度设置录取标准,按照他们的公开的录取标准录取学生,这应该给予充分尊重。

  回应南京一中公开信事件

  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主持人:南京一中因鼓励素质教育导致高考成绩不佳引起家长不满,最近学校在网上发布公开信,这件事您怎么看?

  张志勇:我们必须理性地、冷静地对这件事情进行反思,进行总结。首先,政府必须为素质教育保驾护航。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全面发展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今天讲就是要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分数和素质并不矛盾。如果说,升学率是一个好东西,但追求升学率要尊重规则,要尊重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要贯彻国家课程方案,要执行国家的学制,要尊重教育规律,要依靠教育科学。如果这一切都不去尊重,一味地去考试训练,追求升学率,与国家的根本利益、老百姓的长远利益和学生健康成长是相背离的。其次,要系统、辩证、综合地看待高考升学率。搞素质教育的人从来不回避升学率的问题。按照南京一中的说法,今年400分以上的学生超过2019年,一本上线率95.34%,是历史最好成绩。而且就一本率来讲,人们拿来比较的南京一中和二十九中,二者相差一个点,没有本质区别。从这两个角度看,南京一中今年的高考成绩是不错的,是值得肯定的。看数据,想证明谁的高中办得好,除了要看出口升学率,还必须看当年招生时高分段学生谁招的更多。如果不系统地看完整的数据,只看高考高分学生谁多的话,可能会把很多关键问题掩盖掉。就目前透露的信息,我们还不好下判断南京一中考得就一定比二十九中差。

  最近,中央深改委初步审议通过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改进结果评价,重视过程评价,强调增值评价,做好综合评价,要求改进教育评价观,全面地辩证地综合地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主持人:南京一中在公开信中说,从8月9日就开始上晚自习,也说到了开始加强尖子生的培育,分层教学,您觉得他提到的这一系列做法是在向应试教育低头吗?

  张志勇:与其说是向应试教育低头,不如说是家长无原则地干预学校教育的结果。家长重视教育,关心教育,关心高考升学率,关心自己孩子所在高中的高考情况是天经地义的,提出意见和建议是值得尊重的,但是,采取上街集会的方式绑架学校教育,直接干预学校的办学方向,甚至课程安排,这是不允许的。南京一中用公开信的方式回应这件事情,甚至做什么道歉,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至于培养尖子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本来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实施全面而有个性的素质教育的通常做法。

  回应北京新高考改革

  选择性越强的方案越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主持人:今年是北京市新高考第一年,从最初的选科到最后填志愿,很多学生和家长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您觉得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讲,从高一下学期就让他来选择未来要从事的专业方向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商榷?据说选科等级赋分制可能会有不少学生不选物理,这对于国家科技发展会不会有一定影响?

  张志勇:北京新高考问题,我有3个基本观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高校分专业选科制度是国家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高考综合改革,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做出了战略规划,总体要求是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制度。2014年,国务院出台专门意见部署这场改革,浙江、上海率先进行了第一批试点,今年是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第二批改革试点省份的落地之年。

  高校分专业选科制度是这次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一批试点时,这个制度设计是不完善的。到了北京、天津等第二批试点的时候,根据第一批试点省份的经验和教训,教育部出台了高校分专业选科制度。什么是分专业选科?你要考理工类专业,必选物理;考人文类专业,可能必选历史等。这实质上是把高中学习和大学专业学习打通的一个制度。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为高校准备合格新生的重要阶段。合格新生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分数达到了就可以了,还需要和他的专业学习基础对接。基础在哪里?你要想报理工类专业,不学物理,对不起这个专业对你关门,因为你不具备更好的物理专业学习的基础;你要报中国人民大学的公安专业就必须学政治,不学好政治,不能到这里学这个专业。这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学习的基础。

  第二,全面加强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程。

  高一学期末要让学生选择性学习,也就是选科的“6选3”,要选哪些科目?为什么这个时候要选课了?

  因为高一基本上学的是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为学生全面打基础的内容,到了高二,除了打基础的学科语数外继续学之外,要为参加高考做准备了。大家对这个问题有困惑,孩子这时候有选择能力吗?我告诉大家,孩子们是有能力的,只要给孩子们选择的机会,他们比我们成人更能知道自己的长和短,这一点有大数据做研究。当然,我们对今天的孩子不信任不放手,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外,为适应高校分专业选科制度,国家要求帮助孩子们做好选择。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中教育改革转变育人方式的意见,讲得很清楚,要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帮助孩子们做好选择,这是必修课。所以,高中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必须按国家规定,开设好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以山东省为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包括4个部分,一是学生的自我认知,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二是帮助孩子选课,指导孩子“6选3”;三是帮助孩子认识大学专业对高中学习的要求;四是职业行业体验。总之,对于学生的发展指导、生涯规划,国家是有配套的制度设计的,不是说让孩子盲目地去选择。

  第三,为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权的高考综合改革礼赞。

  从上海、浙江开始试点,浙江当时是“7选3”,技术也是选考科目。上海采取“6选3”,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坚持了“6选3”,后边的8个省份采取了“3+1+2”。“1”是什么?是要选学物理或是历史。无论哪种改革方案,都是在国家的总体改革框架下采取的具体改革路径,从原则上讲都符合中央的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从具体上讲符合当地的改革的实际。

  我想给全社会传递的是,原则上讲,孩子们的选择性越强的方案,越符合孩子的个性发展需要。也就是说,“3+1+2”与“3+3”相比,选择性是受限的,这个方案否定了不选历史或物理的权利,同时否定了同选物理和历史的权利。这样的方案是不是限制了孩子的选择性?

  至于高校分专业选科制度会不会影响国家科学人才培养?从第二批试点省份的情况来看,孩子们选物理的状况是令人欣慰的,没有出现前边有些地方出现的选物理的学生大幅下降的情况,而且从今年落地的第二批试点省份的实际情况来讲,孩子们选物理不但不吃亏,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是沾光的。为什么?你选了物理,理工科是向你大门敞开的;不选物理,这个方向就给你关门了。我们国家整个高考录取计划里,大约60%以上的招生计划都给了理工科专业。

  所以,我特别想推心置腹地告诉各位家长朋友和高中生们:自己的兴趣所在就是你的方向,不要功利,不要短视!

  (访谈嘉宾简介:  张志勇,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曾任山东省教育科学硏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山东教育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第七、八、九届国家督学,第七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围绕教育督导、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考试招生,深度参与了国家决策和地方实践。 )

作者:     责任编辑:谷然
Copyright 1996 - 2020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