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记全国优秀教师邹洪涛
人物简介:
邹洪涛,男,42岁,汉族,一级教师,兰州市城关区民主西路小学语文教师,民进会员。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以“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他和同事组建业余教研团队——“兰州教书匠”,关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第11期以《草根团队的梦想漂流——记兰州“教书匠茶坊”》对此做了详细报道。近年来,作为兰州晨报教培智囊团专家成员,他积极开展吟诵公益课堂传播传统文化,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人物事迹:
1994年7月,邹洪涛调入兰州市城关区民主西路小学,开始了长达20年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他始终以“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
“美不在于饰貌,而在于实质。”邹洪涛说,不懈地追求才是人生最亮的风景线。在2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潜心钻研、认真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写满了执着、勤奋、谦逊、求实……
精益求精,建构独特班级文化
——吟诵传统诗文,滋养童心
文化的传承,仅仅靠理性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入情入心。只有打动人心,融入生活,融入生命,人们才会自发地热爱它。
邹洪涛从吟诵古诗文做起,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带领学生吟诵古诗文。从《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等蒙学内容,到《诗经》《论语》《大学》等经典文化,孩子们一年来背诵积累了近20000字,从以前的逃避背诵,到现在每天缠着老师吟诵诗文。他相信,吟诵带给孩子们的是一份快乐,更是一份收获,中华传统文化将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班级作文周报,放飞童心
长期以来学生畏惧作文,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瞎编式”作文、“拼凑式”作文、“照搬式”作文比比皆是,即使有些学生作文虽然写的是真人真事,可是因为缺乏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以至于作文缺乏真情流露,平淡似水。
邹洪涛针对这种现状,申报课题《多元式作文评改》进行研究。抓契机引导孩子们对习作精雕细琢,通过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磨成佳作。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在一次次的评改中,在老师、同学、家长的鼓励中被推向高潮,写作文不再是令人头痛的任务,而是一项十分有趣的学习活动。孩子们开始尝试写不同体裁的作文,如小说、散文、儿童诗、议论文,更有一些同学尝试运用文言文写作。“我喜欢写作文”“写作文很有趣”……经常能在孩子们嘴里听到这样的话语。随着孩子们的精品作文越来越多,他又创办了《班级作文周报》,让孩子们的习作有了发表的平台,有了更多的阅读群体,这无疑更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写作兴趣。习作不再是禁锢童心的假大空,“我手写我心、我手表我情”,习作放飞着孩子们的心灵。
——班级每日一讲,开阔童心
语文的学习,应该是让孩子们掌握语言交际的能力。可是很多孩子越到高年级越不敢说话,究其原因,一是孩子们没有展示的自信,二是没有展示的舞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邹洪涛精心组织了班级每日一讲。他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相关资料、制作演示文稿,有问题可以求助家长和老师。然后根据孩子们传来资料的先后顺序安排演讲:从天文到地理,从自然到人文,从茶文化到建筑,从文学到军事……在一次次的演讲中,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知识面丰富了,自信心也增强了。
——开发家长资源,润泽童心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享受到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孩子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打开一扇了解社会、参与生活的窗口,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一个了解学校、了解学生的机会,邹洪涛有计划地组织了“家长进课堂”活动,请有特长的家长到学校为孩子们上课。
柴艺丹的姥爷是中华集邮协会的副会长,为了给孩子们讲解集邮知识,老人精心准备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邮票故事分享给大家,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李欣洲妈妈结合自己的德国见闻和孩子们畅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季羡林大师眼中的德国距离孩子们有些遥远,而身边人眼中的德国和孩子们却贴得很近。
——走入自然社会,解放童心
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教育观念,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在社会中学习才是生活化语文的真谛。因此邹洪涛总是利用闲暇时间和班级的家委会一起组织活动,带领孩子们去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
一次在官滩沟进行的活动中,全程分为了“亲近自然、攀登励志;野外聚餐、分享美食;吟诵诗文、汇报演出;精彩游戏、精诚合作;感恩父母、尊师重道”五个版块,孩子们一个个全身心投入,欢声笑语在旷野中久久回荡。活动的组织,不仅解放了童心,更让家长豁然开朗,他们继续计划着后面的游学活动,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收获。
学而不倦,关注青年教师成长
——组建“兰州教书匠团队”
老师和学生一样,有营养的知识储备往往来自教材之外的内容。邹洪涛跟学校的几位老师提出,要做点有意义的事。用他的话说就是:“说大了,为孩子们做点有意义的事,说小了,为自己找点好玩的事。”于是,他们的民间读书会在学校门口的一家小饭桌率先撑起了场面:《美学散步》的分享,让老师们感受到课堂之外的领域,美无处不在,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和善感的心灵;《细说汉字》的感悟,如符如画的汉字,让每日的识字教学多了人文气息,少了横撇竖捺的单调枯燥;王朔的《看上去很美》,方枪枪在学校里的孤独与无奈,院长和老师大灰狼一般的角色,曾引起作为教师的他们羞愧的自省;俞飞鸿的《爱有来生》,是大家喜欢的,前世今生多少有些浪漫了,然而,生活若没有诗意,该是多么灰白苍凉。一周一次的读书会,有交流读书的感悟,有探讨教学中的疑惑,有生活感悟的调侃,也有一场电影后,欲言又止的情绪……团队渐渐吸引了一批同道中人,队伍越来越大,他们和全国各地的老师通过网络交流,受到《小学语文教师》、《当代教育家》、亲近母语、中华吟诵社等专家团队的关注。通过网络学习、邀请专家来兰讲座、举办教研沙龙、开展游学交流等形式,促进了一大批青年老师的专业成长。
——帮助青年教师磨课
每日的傍晚,教学楼里熄了灯光,一盏灯亮在黑乎乎的楼道里。毋庸置疑,一定是邹洪涛还在工作。自从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事后,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更是常态。一次一位老师要参加公开课的评选,邹洪涛便利用下班后和周末的空闲,为其一点一点磨课,一个环节,一段过渡语,反复推敲,反复感受,最终这一节精品课堂在省级比赛中获了奖。渐渐地这成了一种惯例,但凡有人要做课,同事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说“找邹洪涛去”。他常常想,一个人存在于这个纷繁的世界上,被人需要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就像亲人般的温暖,友人间的关怀。雪中送炭的恰到好处,给予当是快乐!
公益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种子
如今的邹洪涛,对待工作,对待教学更是痴狂。大家常说的那种将工作视为事业的人,便是他这样的人。自从接触了吟诵,这种工作的劲头愈演愈烈。曾有人质疑过他,吟诵需要大量的古诗文积淀和音律技巧的训练,丢了课本多少年的他多少会有点望尘莫及,拾人牙慧之事大可不为。然而,几次公益课堂的讲座,大家都能感受到,讲台上侃侃而谈的他,为此在背后所付出的艰辛。
去年年关,春节赶在期末考试的尾巴上,刚刚放假的老师们,来不及修整。带着忙碌了一学期的疲惫,大家开始奔走于各种年货的采购。邹洪涛就在众人忙着喜气洋洋辞旧迎新的时候,自己准备了含量厚重的吟诵公益课堂,腊月二十九,还在为喜欢吟诵的孩子们做着一位一线教师微薄的奉献,愉悦着大家。吟诵是他的事业。一边紧跟着前辈们的学术研究,一边学习发达地区先行者们实践的道路,吟诵的事业如火如荼。
每一位内心怀揣着梦想的人,必定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岁月,这样的日子外人看来无趣,如苦行僧般有种自虐的意味,而这一时期正是个人储备和发展的上升期,积攒着一股内在的爆发力,有梦想的人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一批批毕业了孩子,一些受益于吟诵的陌生人,一个个被温暖的同事们……那些发自内心的温暖与感激,那种自我价值被认可的幸福,是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
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愫驱使着邹洪涛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