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是书香能致远

著名书法家林阳的诗书情怀

发布时间:2016-12-05  来源:神州杂志

放大

缩小

秉承传统有根基,创新个性成大器

  林阳认为,书法创作,必须在传统中奠定根基,加上个性探索,寻找自己的风格。他说,目前的书法教育,在审美情趣上存在两大趋势:师范类院校的书法专业多以传授传统书艺为主,强调对前人书法的研究和继承,讲究方正大气,要求符合大众审美;而美术院校的书法专业则更强调创新理念,更强调书法的个性。同样是临习《兰亭序》,美术院校有的老师要求临习者写出自己的风格。林阳指出,我们必须强调书法的传承,保持对书法经典的敬畏;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创新,写出对经典不一样的理解和自己的个性。但是,一味地强调传承可能导致对创新动力的减弱,而抛开传承的“创新”则必然导致狂怪个性的张扬。所以,我们必须把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林阳说,清代画家石涛喊出了“笔墨当随时代”这个振聋发聩的口号,时代在发展,审美当然也在发展。书法审美也当随时代,书法审美应该多元化,书法作品一定会反映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其审美一定也要反映时代精神。它是书家人格魅力的自然显现,也是时代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的反映。它间接地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时尚和审美情趣。我们应该支持在秉承传统书艺基础上的创新。从秦汉的古朴,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再到今天以碑入字、以画入书、流行书风等各领潮流,书法艺术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审美趋势。我们不应当以某个一成不变的规则去评价书法艺术,因为艺术是发展的,不确定的。被大家承认的艺术,是经典,但也是昨日黄花。今天的艺术是什么样的,需要今天的艺术家们的创新,需要更多的创新作品出现。明天的经典正是今天的创新。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书法艺术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在继承优秀文化积淀的同时,开拓书法艺术的新视野。今天,中国书法处在时代的巨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文化背景的变迁,书法艺术创新思潮特征在新时代不断显现。承继传统,并加以创新,已成为今天书法家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何为创新?林阳说:“王羲之是创新,苏黄米蔡也是创新;以碑入书是创新,以画入书也是创新,以反传统为理念的流行书风还是创新。大浪淘沙,喧嚣的、曾经时尚的不一定留得住,让时间大浪卷走的,是浮躁,是浅薄。借用那说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好的创作,总会被时代承认,哪怕这个时代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被人们所喜爱。不论是传统古典型、现代审美型,还是前卫探索型,我认为,都可以鼓励。传统古典型有着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它的存在可以使更多的群众喜爱书法,参与到学习和创作中来。现代审美型偏重创造,他们创作的活跃和多样性是明天书法发展的基石。前卫探索型更值得我们尊重,也许在今天,他们并不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承认,甚至将来也可能失败,但他们的积极探索,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今天,我们已经成为现代化的社会。现代化社会标准之一是对社会各种艺术现象的宽容度,现代审美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审美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这是时代的进步,是艺术创作包括书法创作的福音。我们要倡导承继传统,鼓励书法创新,尊重艺术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发扬光大!”

  但是,林阳同时指出,书法艺术终究是有标准的。所谓书法,“书”即书写,“法”是规矩,合乎一定艺术规律的书写,方可称为“书法”,相反,不合规矩的书写不能称之为书法。书法的个性是每个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者所追求的。没有个性,也就没有了艺术价值,但有个性也不一定是最美、最好的。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社会浮躁现象也渗透到文化艺术领域,那些无心继承传统却急于求成的人,打着“以画入书”的借口,企图“辟蹊径而捷登”,是非常不足取的。现在有些年轻人,在看了书法展之后,急于求成,盲目跟风,谁能得奖就学谁,完全不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是泯灭自我的表现,更是学习书法的大忌。

  林阳说,书法审美,在于收放之间。所谓“收”,是指向古人学习,向生活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所谓“放”,是心灵自由地放飞。只有知道自由是有限的,才能够飞得更高!只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创作出气韵生动的作品来,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我们看到,林阳的书法,正是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他的书法,不求奇崛,而从平和中见性情趣味。他擅长行草,也涉猎楷、隶、篆诸书体。他很注重笔墨之美,行笔较慢,喜欢宿墨色彩的变化。他的作品强调构思和布白,这种笔墨之功是令作品妙趣横生的源泉所在。那一幅幅作品,无论是字多还是字少,无论是横幅还是竖幅,笔墨点画,结字造型,章法布局,都是独具匠心,美不胜收。特别是他书写的诗词草书,笔墨浑厚酣畅,结体平中藏奇,或避让,或俯仰,左右映带,上下顾盼,通篇气贯神完,给人以“画图难足”的美学联想及感受。他的书法既有传统书体的严谨,又有黄道周的开张和随性;既有魏碑的平直,也有汉简的灵动。他的书法不过多强调笔的提摁,在行笔时讲究藏锋,有八大山人的圆润,学者书家的内敛。他以碑入草,追求字的不同结体和布局谋篇的新意,创造自己的独特韵味,写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

作者:邵妙苗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