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宫冠英:扶弱助残 不忘初心

发布时间:2018-11-26  来源:

放大

缩小

  我叫宫冠英,是一名14年会龄的老会员,专职身份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研究院院长、成创空间和成创基金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四川省残疾人服务外包就业创业基地”的创始人。

  26年职业生涯中,我先后在国有大型企业、国家一类研究所、政府部门、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和大学校园工作过,当过成都国家级高新区(西区)首任创业中心主任、也当过央企驻京办主任和上市公司高管,干过无数的工作岗位,也担任过很多专兼职职务。加入民进后,还参与了两个基层支部和一个企业家联谊会的组建成立工作。

  在众多的工作岗位之中,在众多专兼职职务之中,扶弱助残始终是我初心不改、密切关注的重要事业,我为能有机会倾心倾力于扶弱助残事业感到自豪,也为在这份事业中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创新扶弱助残新模式:从“授人以鱼”到“授之以渔”

  传统的助残方式多以捐款捐物为主,这种“授人以鱼”的方式,只能解决残疾人一时困难,而残疾人渴望的是能够像健全人一样具备自己谋生的手段,能够自强自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创建的“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正是扶残助残“授之以渔”的创新模式。

  在加入民进之前,我就关注着弱势群体,一直希望尽己所能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加入民进之后,通过参与民进的社会服务工作,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人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我参加过各种捐赠活动,亲眼目睹残疾人艰难艰辛的生活现状,感触颇深。为了引起大家对残疾人生活现状的关注,我利用11届省政协委员和民进成都市委常委身份,多次向省政协提交助残扶残提案,如《关于加大残疾人创业就业扶持力度的建议》、《关于推进我省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残疾人就业素质的建议》等,呼吁社会关注,也得到了省政协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但是,在长期的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服务工作中,我逐渐发现,单纯捐钱捐物式的传统助残活动,很难彻底改变残疾人生活现状。在我遇到的残疾人群体中,有不少人曾满怀对生活的希望,想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自食其力。可是,现实中容纳残疾人群体的工作岗位很少,他们的就业之路困难重重:一方面,一些职业需要健全的肢体,残疾人无法胜任;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岗位,残疾人可以胜任,但企业方根本不愿意招收残疾人。整体来看,接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和岗位大多规模较小、层次较低,难以保障他们的生活。

  对于一部分找到了工作的残疾人来说,也还面临着重重困难。传统的残疾人就业平台,多是不同类型的传统企业。企业招聘残疾人,多半是为了免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残疾人的技能没有什么要求,待遇也很低,有些企业甚至只需要残疾证,根本不需要残疾人到岗上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普通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健全人,最多容纳百分之二的残疾人,残疾人三三两两地分散在不同企业就业,很容易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就算没受到歧视,残疾人自己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同时,这些企业往往缺少适合残疾人的设施,给残疾人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社会实践不断催促我思考并探索扶弱助残的新模式,有效解决残疾人窘迫的就业状况,彻底改善他们的生活困境。立足自己多年来从事服务外包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优势,针对残疾人就业中的种种艰难现状,在反复考察与思索之后,我决定建立一所基地,专门为残疾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及技能培训,免去他们在社会上求职时遭遇的重重困难与歧视,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宽容的就职环境。

  要建立基地,首先要解决场地选址问题。选择场地时,有几大要求:一是面积要大一些,基地建成后,不仅要有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的培训及工作区域,还要有配套的住宿、餐饮等生活区域;二是房租价格要适和,要保证就业基地可以长期良性运营;三是地理位置要合适,要保证交通便利,免去残疾人往返奔波之苦。我们考察了成都市域范围内的几乎所有大型场地,终于在温江县金马镇附近找到一处合适的场地。

  2011年底,我在四川省残联和当时分管成都市残联工作的副市长、市委会主委傅勇林的大力支持下,联合电信和金融行业的大型企业,由企业提供呼叫中心就业岗位,整合高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残疾人开展岗前培训,建立起专门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实训基地——“四川省残疾人服务外包就业(实训)基地”(以下简称残疾人就业基地),同时也作为“民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支部助残基地”和“成都民进社会服务示范基地”。

  残疾人就业基地以“扶残助残,促进残疾人就业”为宗旨,以“扶助残友,授之以渔”为理念。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四条:一是为残疾人量身制定服务外包就业岗位,保证其就业安排;二是对残疾人进行专业的岗前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三是保证残疾人培训合格即可百分之百就业;四是保证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岗同酬。

  成立之初,就业基地尚未形成规模,加之许多残疾人还对基地是否真能提供就业保障抱有疑虑,为做好推广和招录工作,我们深入残疾人群体,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向他们详细介绍基地,同时也鼓励他们自立自强。现实中,有些残疾人想要自食其力,却因种种阻碍困于家中,欲求一份工作而不得,我们的出现为他们送上了及时雨,给了他们新的机会。但还有一部分残疾人或是因为在求职中屡屡碰壁而不愿走上社会、不想与人交流,或是因为已经享受了政府提供的低保收入或社会人士提供的捐助,可以勉强糊口,反而不愿意再学习技能、寻求工作了。为此,我们来往奔波,曾驾车数小时深入偏远村庄,走进残疾人家里,与他们面对面聊天交流,劝慰鼓励他们坚强勇敢、自食其力,以求得更幸福自信的生活。现在基地里有些学员就是经过我们数次到访,才渐渐放下心防、打消顾虑、前来工作。如今,他们在参加基地培训后工作如鱼得水,不仅补贴了家用,还变得更乐观开朗、勤奋好学,走出了正面积极的人生道路。

  就业基地的创新模式正好符合四川省残联针对全省残疾人实施的“量体裁衣式服务”的扶助计划,在省残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该实施方案纳入省残联“量体裁衣式服务”大计划,并得以顺利实施。在教学和运营管理方面,我们组织了一支既有高校教学经验,又具有企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和现代化管理团队,并使用由我担任主编的全国服务外包系列教材——《呼叫中心实训教程》作为就业基地的基本教材;在残疾人职业规划和培养方面,我们根据工作表现和能力、特长,大胆使用和提拔残疾人,目前已经有很多残疾人学员从一线的基层员工逐步走上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基地建立7年来,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生活保障,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技能,还一步步帮助他们建立起了开创新生活的勇气与自信。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