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理论研究

中国参政党理论研究:学术史考察及体系构建

发布时间:2018-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统一战线学研究

放大

缩小

  四、构建参政党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两种设想

  构建参政党理论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了很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且首先要解决和明确的是该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任何一门学科、一项理论,都有其理论框架,而理论框架从总体上反映了这门学科或这项理论的发展水平、成熟程度和研究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参政党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问题是中国参政党理论体系构建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课题,也是难点问题。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解决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学术史的角度,国内学界自觉提出参政党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问题,主要是2005年5号文件颁布以来的事情。现有主要成果和观点可大致梳理如下。武鸿麟认为[31],参政党理论大体可包括三个部分:(1)参政党建设的一般原理,主要研究我国各民主党派从阶级联盟演变为政治联盟、从特定的党派演变为参政党的条件和规律;阐明各民主党派演变为参政党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趋势,以及作为参政党的基本特征、行为方式;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体制中,参政党与执政党的政党关系特点和优点,各参政党之间的关系特点,多党合作机制和参政党建设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特殊性;(2)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原理,主要研究参政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和规律;(3)参政党功能的运行原理,着重回答和研究参政党怎样发挥作用的问题,即参政党的地位、功能、作用、职能,应通过什么方式、按照什么途径、遵循什么原则和规律来体现的问题。郑宪等认为[32],参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部分:(1)参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2)参政党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基本原理,即参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3)参政党的运行机制原理和增强参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包括加强参政能力的机制和体制建设。卢晓华、孙瑞华提出了“一基七论”的参政党理论基本框架[33]:“一基”就是参政的基本原理,主要回答参政党理论的基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与理论基础、参政历史与现状、参政性质与地位、参政目的与任务、参政方针与原则等;“七论”涉及参政的全部实践性内容,具体包括参政主体论、参政职能论、参政机制论、参政条件论、参政方法论、参政实效论、参政比较论。王小鸿认为[34],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容包括:(1)参政党基本理论,具体包含参政党的概念、性质、地位、作用研究,参政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功能研究,参政党的基本职能研究,参政党运行机制研究等内容;(2)参政党自身建设理论,具体包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等内容;(3)参政党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包含多党合作史、中国近现代政党史、民主党派史等内容。总的来看,中国参政党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学者关注,并已有初步研究成果,但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具体来说:一是借鉴中共的痕迹过于明显和生硬,缺乏自身特色;二是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内在逻辑不明显;三是政治性话语与学术性话语交织,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待提升。笔者希望能在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上述问题上有所改进和创新,进而能对中国参政党理论体系的“顶层设计”有所贡献。

  所谓体系,可以有多种含义,比较常见的是两种:一种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的基础理论、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方法论;另一种是指编写理论著作的逻辑结构和章节安排。人们通常所说的体系多数是指后者。然而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前者是后者的指导思想,后者是前者的丰富和具体化,因此,这两方面往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35]。设计参政党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应坚持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系统性与逻辑性,不能囿于政策的界定,不能停留于实践层面,要对实践和政策的发展作出理性回应和逻辑归纳,进而建构较为完备的理论形态[36],在形式上、逻辑上能自成体系、自圆其说;二是实践性与针对性,要强调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现实,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根据不同时期参政党所面临的不同课题及不同工作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增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性。

  考察现有研究成果,各种参政党理论研究著作[20]在体系框架设计上大致可以有分论体系、分类体系这两种。(1)分论体系是把参政党理论研究的问题按一定顺序排列,分别加以论述。如陈述涛主编的《中国特色参政党理论概论》分别论述了政党和政党制度、中国特色参政党的理论渊源和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基本内涵、参政党的形成与发展、参政党建设、参政党与和谐政党关系、参政党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参政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21];民革中央编写的《中国的参政党》分别论述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参政党的性质与政治地位、参政党的政治主张与政治优势、参政党的基本职能、参政党的作用、建设适应新世纪新阶段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等问题[22];屠鹤云主编的《中国民主党派通论》分别论述了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新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新时期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等问题[23];赵晓呼撰著的《中国参政党——理论、实践、自身建设》分别论述了中国参政党的形成及历史发展、中国参政党的性质和社会基础、中国参政党的本质特征、中国参政党参政议政的形式与内容、中国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作用、中国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关系、中国参政党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国参政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参政党自身建设、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原则及目标、中国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内容等问题[24]。(2)分类体系是根据不同的内部结构来安排顺序,把全书分为若干部分,然后着重在不同的对象构成中说明和研究参政党现象。例如,郑宪撰著的《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民主党派建设的一般理论”,下篇是“民主党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然后再分别展开论述[25]。上述这两种体系框架的设计思路各有优点,只要在体系内部进行合理安排,科学地阐明参政党现象的各种范畴,就都能取得较好效果。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还应陈述该理论的目的、意义、任务,介绍理论发展历史和脉络,说明该理论与相关学科和理论的关系等。一般而论,体系应是对象构成的扩展和延伸,将对象构成放在历史的、理论的和逻辑的结构中加以分析和考察。为了说明和展开对象构成,体系应展现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广阔的背景,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积极的思维。当然,体系原则上受对象构成的制约,不能超越对象,游离对象。体系的任务在于使对象的构成清晰明白地呈现出来,并展示对象构成的固有规律[37]。

  笔者认为,参政党理论是研究参政党及其产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参政党理论体系应按揭示和说明中国参政党的历史发展、政治活动、政治关系的要求来建立对象构成的逻辑结构。结合中国参政党的历史和现实,参政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参政党的组织结构、制度设施和运行机制,参政党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参政党在国家政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参政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走向等,构成了参政党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基于此,笔者初步设想了构建参政党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两种思路[26]:一种思路偏向于党建学,一种思路偏向于政治学。这两种思路的结构安排在总体上都近似于分类体系,但在各个部分中参考了分论体系。这样的设想能否成立,提出来和同行们一起讨论。

  (一)偏向党建学的参政党理论体系基本框架

  从党建学的视野看,参政党理论研究需要着力回答和解决四大根本性问题:一是参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二是怎样建设参政党,三是政党怎样在国家空间和社会空间开展活动、发挥功能,四是参政党发展的未来走向如何。基于此,参政党理论体系在内容上可大致分为四大板块:一是参政党定位。具体包括参政党历史、参政党性质、参政党地位、参政党职能、党际关系和参政机制等。二是参政党建设。政党的定位及与此相应的功能和作用,对政党的意识形态、组织结构、体制机制、能力素质等都提出了要求。因此,所谓参政党建设,就是建立和健全与参政党的定位、功能和作用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组织结构、体制机制、能力素质的过程。因此,在参政党建设这一板块中,具体可以细分为参政党建设的新形势和新目标、思想建设(意识形态)、理论建设(话语体系)、组织建设(组织结构)、制度建设(体制机制)、能力建设(能力素质)、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关系等内容。三是参政党履职。具体包括参政(合作治国)、议政(协商资政)、监督(平衡权力)、整合(团结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四是参政党发展。具体包括规范建党、开放办党(扩大参与)、特色立党、强化监督、扎根社会等内容。

  (二)偏向政治学的参政党理论体系基本框架

  从政治学的视野看,可以考虑将参政党理论体系的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图2 偏向政治学的参政党理论体系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是总论,其中包括对参政党理论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意义以及理论本身历史沿革的论述,包括马克思主义对统一战线、多党合作等问题的基本理论。

  第二部分是参政党本论,包括参政党的形成发展、参政党的性质和社会基础、参政党的地位和职能、参政党的功能和作用、参政党的结构和要素、参政党的自身建设等问题。

  第三部分是政治体制中的参政党,包括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关系、参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参政党与人民政协的关系等问题。

  第四部分是政治过程中的参政党,包括参政党与公共决策、参政党与政治监督、参政党与社会整合等问题。

  第五部分是比较视野中的参政党,包括中国参政党与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党的比较、中国参政党与西方联合政府中政党的比较、中国参政党与西方国家在野党的比较、中国参政党的本质特征以及与西方政党比较的启示等问题。

  第六部分是中国参政党的发展趋势,包括规范建党、开放办党(扩大参与)、特色立党、强化监督、扎根社会等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38]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今天世界各国政治生活中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39],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一面,但它并非“另类”和“例外”。它本身是世界政治文明尤其是政党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基于本国国情、以自己的方式对政党政治这一普遍性问题作出的回答。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项制度的有效性与适应性,我们有理由也有底气把这项制度背后的各种道理尤其是它的中国性与世界性或者说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说清楚、讲明白。参政党作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政党,它与西方国家一般理解的政党之间确实有较大不同,由此也往往不被人理解甚至是被误解。因此,要讲清楚中国的政党制度,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参政党研究透彻,这或许是中国学者能为政治学理论尤其是政党政治理论作出增量贡献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参政党理论,挑战较多,但空间也较大。

作者:黄天柱     责任编辑:吴桂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