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中的“战争与和平”
——陈维亚委员谈抗战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民族精神
文化周刊:可否结合您的创作经历,谈谈在当下一个和平的年代,文艺工作者与文艺作品应如何传承与弘扬这种抗战精神与民族品质?
陈维亚: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比如当发生大地震的时候,当发生水灾的时候,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最能够直接体现这种团结奋进、积极御敌的抗战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品质。在相对和平的年代,这种精神与品质同样很重要,这体现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节能节水,哪怕你用完水以后拧紧水龙头这一行为也是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这种品质与精神本来就是“积少成多”的。和平时期表达民族自尊、民族向上、民族团结的精神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和平时期具有这种精神,关键时期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我觉得,虽然在特殊年代与和平年代,抗战精神与民族品质的体现方式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
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正值全民抗战如火如荼之时,毛泽东同志的讲话鼓励文艺工作者要与工农兵相结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感召下,当时产生了一大批既弘扬民族精神,又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觉得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文艺作品及文艺工作者,你的生存价值与生存资本在哪里?对社会、对人类有哪些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其实解答了这个难题。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文艺工作者通过提炼生活,创作出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做什么用?是为谁?是为自己过瘾吗?不是。是为极少数人去欣赏吗?恐怕也不是。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民大众而创作。知道为谁而创作后,文艺工作者的根基才能站稳,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就涉及更高层次的问题,即,在你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后想要创作文艺作品,应该用怎样的水准来要求自己,于是就有了“高原”与“高峰”之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当今文艺“有高原无高峰”,我觉得我们文艺战线的同志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在“高原”上徘徊,还要做出更大的成就,要勇于攀登文艺的“高峰”,创作出能够振奋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