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传统的家风,从未过时
——对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其实就是家庭不良风气的延续
解放周末:听说您刚主编了一套《中华家风》丛书,从传统古籍中选取恰当的故事,说给当代读者们听。卷帙浩繁中,您是如何取舍的?
张颐武:我不否认,古代的家风教育未必完全适合当代人。比如,二十四孝故事中,有的故事讲的是为了奉养母亲埋了自己的儿子,显然不近人情,不合适。
还比如,《赵氏孤儿》故事本身非常感人,但过于悲壮、惨烈。现代人可能不太认可和理解。故事中,主人公拿自己儿子的性命救下别人的儿子,只为了等他长大能够为父母报仇雪恨。这种极端情况,只有在残酷的社会斗争中才可能碰到。放在和平的当代社会,我们何曾面临过如此残酷血腥的抉择?读来令人不忍。类似这样的故事,可以看戏,但不适合用于少年儿童教育。
解放周末:不可否认,中国人对家庭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大家族生活在一起,四世同堂传为美谈。而现在基本都以三口之家为主,与老人住在一起,有时反而会收获同情的目光。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逐渐趋同。您觉得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今天还能不能真正打动人、感染人?
张颐武:社会已进入“小家庭时代”,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家庭教育失去空间。即使三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规矩,讲究长幼有序。小家庭的父母一样需要注重家庭教育,自己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做人做事,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虽然家庭变小了,但社会仍然非常大。现在,一些年轻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可能就是传统家教不够,缺少家风的传承,缺少待人接物的领悟和继承。
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传统礼仪是繁文缛节,太虚,太束缚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礼仪是长久积淀的社会基本规范。在法律管不到的一些小磨小擦中,如果不能以礼待人,那么,开车时偶遇轻微剐蹭,司机便大发雷霆;宿舍里为了一个脸盆摆放的位置,彼此就大吵大闹,这样的风气又何来秩序可言?
中国传统的家风特别注重情感,注重推己及人。父母经常叮嘱孩子,与大家好好相处,多体谅,多包容,多谦让。这一点和西方崇尚个人的胜利不太相同。你看我们中国人写的家书,大部分内容都在教导孩子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待人接物能力强的孩子,往往与他的家风有关。反之,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其实就是家庭不良风气的延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从古到今,人性却很少改变。在任何时代,人们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谦和有礼待人。这些基本的做人法则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而在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优秀的传统家风发挥作用。
中国的家庭,不是生物学的概念,它还包含着生命、文化、精神的传承
解放周末:我们曾经经历过集体主义的年代,那时候单位组织提供了归属感和凝聚力。而在市场经济下,当单位退出个人生活,个体开始独自面对大风大浪时,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归属和身份。这时候,家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的细胞,又回到人们的视线里。比如,现在我们经常听闻,有人正在重新书写家谱,为自己追根溯源。
张颐武:重新写家谱的人确实多了起来。我自己就遇到过一位温州张家的后人,他来找过我父亲很多次,就是为了梳理张家的家谱。后来他写了很厚的一本家谱书,大家一起筹钱帮他出版。家族的记忆和传统正是这样保留下来,由此凝聚起中国人的认同感。
上世纪中叶,我们提倡的是革命感情、阶级感情,以此超越血缘关系。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但现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中,人们开始重新寻找家族认同。
解放周末:家谱,既是家族认同的证明,也是家族认同的载体。
张颐武:是的。过去中国每个大家族都有宗祠,有家谱,那是对祖先的信仰、对家族的皈依。即使人走得很远,远在海外,他们依然不会忘记祖先、忘记老家。
我曾经在印尼的一位华人家里,看到过他们的家谱。家谱上记录着,大约19世纪中期,这家人离开中国出去经商。从哪里迁徙到哪里,这一支现在怎样,那一支现在怎样,渊源脉络记录得一清二楚。这位印尼华人特别宝贝地把家谱拿出来,为我一一讲解,那种情感流露,至今让我难忘。
中国人一直讲“开枝散叶”,其实它最根本的意思是指有很多子孙,这些子孙即使到了很多地方,仍然保持着对共同祖先的文化记忆,保持着对自己血缘来源的尊重。这种寻根溯源的文化,把历史一代代告诉孩子,以此承载文化记忆。所以,中国人的家庭,不是生物学的概念,它还包含着生命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
我有时候在想,世界上许多文明古国都中断了自己的文化,为什么中国五千年文化没有中断,依然延续下来了?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不仅有官修的正史、民间的野史,还有家修的家族史,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
解放周末:可惜的是,宗祠、家谱自古留存下来的越来越少。而您说的追根溯源的文化记忆,它终归需要一个承载的具体载体或仪式。对现在普通的小家庭来说,这种载体去哪里找呢?
张颐武: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对人的基本拷问,至今仍在。中国发展到了今天,很多家庭观念依然没有改变。
比如,现在中国家庭中,子女18岁以后,父母还是会负责到底。小家庭依然讲究父慈子孝的传统伦理,它在经济上也有合理性。当夫妇两人都是双职工时,老人愿意管到孙子那一代,依然希望阖家团圆,和小辈有紧密联系。这一点与西方不大一样。西方老人一般不会管孙子。他们觉得管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就够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国的老人不是这样的价值观。即使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中国老人剩下的人生也不太用来享受生活,反而会把精神加倍寄托在小辈身上。因为中国人相信,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我的生命是通过孩子来传承的,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续,所以一定要把小辈照顾好,即使死去我也为家庭,为这支血脉贡献了我的价值。这其实也为中国的年轻人努力在社会上贡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是为社会发展做的贡献。这说明中国人的家族责任感依然很强,几千年都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