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访谈

社会力量救灾要善于利用多方资源

——访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总干事张炳钩

发布时间:2017-04-19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建设联动协调平台,打造“链条的力量”

  ■记者:您眼中理想的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机制是什么样的?

  ■张炳钩:一个理想的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机制,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整合和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多方联动,实现广泛、有序、理性、有效的社会参与和互动,赢得灾害处置效果的最大化。

  ■记者:目前的现实情况如何?

  ■张炳钩:社会救灾主要还是无组织形式参与的比例较大,而且比较散乱和无序。针对这种现象,急需建立一种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的协调工作机制。目前在实际的救灾工作中我们已经开始了尝试和探索。

  ■记者:在实际的救灾工作中已经开始了哪些尝试和探索?

  ■张炳钩:近年来的地震、台风、龙卷风等灾害救援中,结合实际经验,不少大型的全国性基金会逐步建立“救灾大本营”的概念,开始协调救灾,这个作用很大。

  我国的救灾格局中已经为社会力量安排了空间。社会组织要改变各自为阵、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不足的现状,建设组织间的联动平台。同时与灾区政府的实际需要密切联系,这样做到环环相扣,紧密合作,以产生“链条的力量”。

  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成立后,如果有大型灾害发生,我们都会在灾害发生地建立“社会救灾协调服务平台”,每晚都会开协调会。这个协调会议各个救灾组织、当地政府部门都会派人参加。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请当地政府协调解决,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也知道各个救灾组织都在忙什么?如果有需求,也可以请专业的救灾组织对口帮忙。

  事实证明,这种协调中心和例会的模式,对于社会力量有序救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也会完善“社会救灾协调服务平台”的功能,在灾区所在地的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出口处等设社会救灾引导服务点,并与通讯企业、媒体、自媒体等合作进行微博、微信、短信引导,也就是让更多无组织形式参与救灾的民间力量,进行有序引导、合理安排,甚至劝返!

  属地救援值得大力提倡

  ■记者:目前我国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救援队伍,在自然灾害、山地搜寻等各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您对这些救援队在队伍建设和发展方向上有何建议?

  ■张炳钩:社会救灾力量一定要重视救援队伍的属地救援,从十年前我就一直提倡和探索这一点。

  民间机构进行属地救援,一是人力调配方便、运作机制灵活,二是对灾害发生地的地理、水文、道路情况比较熟悉,三是对当地的救援设施设备、应急场所等熟悉,四是熟悉灾害发生地的人文风俗,五是参与比较全面,无论是灾前预防、救灾救援和灾后重建,都可以积极参与。

  如果一支救援队,突然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实施救援,会在许多方面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社会救灾力量立足本地,参与不同突发灾害与事件的救援,在当地做好了,积累了救灾的专业经验,有了与政府部门协调合作的经验,一旦奔赴重大自然灾害灾区执行救援任务,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记者:属地救援做好了,对救援队伍自身的发展与提升应该也很有帮助?

  ■张炳钩:对。现在很多救援队伍都是纯公益性质,可车辆加油钱、过路费、救援队员的保险还有各种装备的费用怎么办?如果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民间救援队伍将难以为继。

  实际上,政府的很多部门,例如人防办、应急办、气象局、国土资源局、防汛办、林业局等诸多部门,每年都会有本部门领域内的防灾减灾宣教经费预算。如果一支民间灾害救援队伍,能积极参加属地救援、参与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让政府部门了解、信任你这个救援队伍,那么就会获得很多的政府购买服务的机会。

  以壹加壹救援中心为例,尝试与苍南县林业局联合组建了森林消防救援队。现在这支队伍已经成为了浙江省林业厅的直属救援队,由林业部门提供办公场所、装备库、各种打火装备,2016年拨付全队的经费达到每年45万元。

  民间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援,是纯“花钱”,但参与政府部门的防灾减灾,是“进账”,做好了完全能支撑救援队伍的发展与壮大。这一点是很多民间救援机构还没有意识到的。

  要善于利用多方资源

  ■记者:社会力量参与救灾,除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政府部门协调合作有序救灾外,还应该注意什么?

  ■张炳钩:社会力量救灾要善于利用多方资源。救灾委在成立时,也邀请了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加入,通过不同方式的合作,在救灾时发挥着较大作用。

  另外,我本人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会员,在多次救灾工作中,民进中央和各地民进都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帮助。

  例如在2014年海南超强台风“威马逊”的救灾工作中,我们一批民间救援力量当即赶赴灾区,一时间找不到可以对接的政府部门。于是我通过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联系到了海南的民进组织,海南的民进组织得知我们的到来非常高兴,直接安排我们进入当地民进组织对口救灾的地点展开及时救灾工作,并协调我们与当地政府进行对接。

  此后还有几次救灾,我都是通过民进中央和各地民进组织,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及时有效地在灾区展开了救灾工作。

  ■记者: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救灾力量开始奔赴国外开展国际救灾,有什么值得借鉴推广的经验?

  ■张炳钩:社会力量开展国际救灾,侨团的资源很重要。

  2016年4月,厄瓜多尔地震后,我们中慈联救灾委及时启动响应,第一时间通过温州侨联与当地华侨华人团体取得联系,建立了国际应急救灾行动通道和实时沟通机制,为中国慈善联合会会员机构和国内其他公益组织参与救灾提供灾情信息、翻译、车辆、对接政府及救灾机构等服务,还协助中国红十字会在灾区搭建救灾帐篷。

  此外,当地近十家侨团还联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厄瓜多尔的民众也对我们中国人更有亲切感,总统科雷亚后来还特意就中国民间力量和侨团在该国在地震后给予的援助表达了感谢。

  》拓展阅读

  人道救援网络成立三周年

  受灾群众近100万人次受益

  本报讯(记者舒迪)4月12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加多宝集团支持的2017人道救援网络大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打造行业影响、提升专业能力、推动共同发展”。

  人道救援网络成立于2014年4月7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加多宝集团支持并联合发起,国内外29家公益组织共同组建。截至2016年底,中国扶贫基金会·人道救援网络累积开展85次人道救援行动,救灾款物支出1.83亿元,惠及国内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缅甸、尼泊尔、厄瓜多尔、海地4个国家的受灾百姓共99.98万人次。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表示,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14年至2016年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四级以上救灾应急响应69次,直接经济损失达1.1万亿元。“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社会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关键时期。

  据了解,人道救援网络成立3年来开展的85次国内外灾害救援行动,已经从单一灾害援助发展到自然灾害、事故灾害、战争灾害多类型灾害援助;从单一属地灾害救援到同时多地救援联合开展;从国内灾害响应到国际灾害响应。“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人道救援网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个人道救援网络机构通过实际行动和努力付出诠释了人道救援的使命,为中国民间救援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刘文奎说。

  会议期间,中国扶贫基金会对优秀网络机构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并与首批通过核准的网络机构签署了《2017年人道救援网络灾害援助框架协议》。

作者:舒迪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