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全社会面临的一次大考”。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战疫,这次“大考”取得了决定性成果。新冠肺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与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有调查表明,除直接涉疫人群(病亡者家属、治愈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基层一线干部等)需要进行持续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康复外,三分之一普通公众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影响,需要进行社会心理干预或心理救助。
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社会建设新目标,2016年,中央政法委(综治委)牵头在全国12个地方设立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落实“平安中国”,2019年由国家卫健委和中央政法委牵头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试点工作推进“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建设,目前全国57个地区(包括2020年增加的武汉市)开展试点,积极探索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模式。疫后心理重建是全民社会心理建设的过程,不能够局限于精神卫生和心理治疗工作,应该从全民心理健康入手,针对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完善和加快疫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一、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是部分地方对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还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没有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把试点作为一般工作对待。
二是存在用发文件落实试点要求的情况,一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地区制定的文件内容大同小异,缺少试点地区的特点。
三是医学化倾向严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落实在精神卫生和心理疾病治疗,对普通民众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引导不够重视;
四是各地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不平衡,有的地区建设、有的地区建设缓慢。
五是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精神卫生和心理治疗的物资设备和空间硬件建设,重视心理热线平台硬件配置,忽视公众社会心理疏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六是重视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和队伍建设,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人员的支持指导作用,人民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薄弱环节。
七是对基层社区心理服务体系落实不够,基层在落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中存在盲区和误区,一些社区干部还不知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总体上,当前是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方向还不够明确,推进措施还不够扎实有力,人民群众享受社会心理服务的可及性不够,建设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各方力量需要更好协同。针对疫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我们建议要加快开展全民心理健康教育,以社区为单元,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在社区的学校、企业、医院、福利机构、机关事业单位等实体组织,社会心理救助和个人心理自助相结合,通过“社区朋友群”提高社会心理支持保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彰显和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理念。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是中央重大决策、国家急需和人民期盼。要提高政治站位,彰显“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构建疫后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育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实施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社会人群全覆盖。人人都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要惠及全体人民,创建人人可及的全民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要覆盖涉精神卫生人群、涉疫人群、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群、妇女、残疾人、回归社会人群、困难群众、公务员、企事业职工、基层干部等。
(三)建设好基层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要在基层社区加以落实,以社区为单位建设社区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教育培训室、文体活动室、民事调解室、图书室等均纳入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社区心理服务中心有社区党政领导,聘用专兼职人员(岗位)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服务。
(四)做好社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与康复工作。针对涉疫重点群体做好心理疏导与康复治疗工作,将心理康复治疗纳入医保。针对病亡者家属群体开展心理适应与重建;对于近8万名治愈患者群体要促进心理复原;对于医务工作者要重点防治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心理问题;对于一线干部与社区工作者要增强社会认可和进行心理减负。各地卫生健康部门应制定三年或更长期的心理康复服务计划,针对四类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状况普查评估,建立心理档案。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符合资质的非营利社区心理康复机构,充实心理服务力量。
(五)开展公众心理状态动态监测,落实和强化新闻媒体和教育部门的社会心态引导。由宣传文化部门委托社会心理专业机构定期对公众心理健康状况和社情民意进行监测和评估,依据民众思想心理动态,强化新闻舆论主导,及时针对社会公众心理进行宣传教育引导。
(六)创新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国家社会心理建设。首先要扩大心理学、应用心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为全民心理健康教育补充社会心理服务急需人才。其次适当增加心理学学科专业类别,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增设心理学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与心理咨询、社区心理服务等二级学科或方向。第三,加强和完善国民心理健康教育的在职教育培训,在各类职后培训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并保证课时。
(作者系民进湖北省委常委、华中师范大学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何静;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