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早已成为大众共识,从空调调高一度到聚餐少点一菜,我们不断摒弃着各领域奢侈浪费的陋习。但到了教材上却任其持续浪费,以致每逢毕业季废品站总成“教材山”,甚至本应成“古董”的教学磁带捆着教材卖这一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仍在上演。我国每年教材零售数量超过29亿册,最终绝大多数都作为废品被回收,仅算中小学教材,总计便高达260亿元。多年来不少学者和媒体一直在关注、探讨致力于解决我国教材循环使用的问题,近年来线上二手教材交易也已兴起,某旧书网负责人介绍,该网站二手教材交易额近3年年均增长超30%,今年销售总额已超1400万元。二手教材市场潜力巨大的背后,是大量教材未被有效利用。曾有相关人士推算出如果循环使用教材,一年可节约300万亩木材、52800万吨纯净水和633.5万吨煤,或者援建4万所希望小学等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每年讨论热度不减,教材浪费的问题多年来依旧未得改善。日前,在中部某省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3500平方米的车间内,一座近两层楼高、如山丘状的“教材山”异常醒目,几乎涵盖中小学所有科目教材,其中一些教材品相完好、干净整洁。工作人员称,这只是近三四天收来的,大概40多吨教材,全部变废纸,旺季时每月回收的教材数量更是现在的3倍。这些教材绝大部分被送到造纸厂,且大多用于生产再生纸,但是再生纸处理工序相当复杂,成本甚至高于原浆纸。
在西方国家,一本教材的平均使用寿命为4到5年,而在我国只有半年左右。从2008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免费教材循环使用已经展开,像音乐、美术、体育、健康、科学、信息技术等免费教材已陆续实现循环使用。可见教材循环使用潜力巨大。
造成教材循环利用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些旧教材破损严重,卫生条件难过关。出于消毒和卫生的需要,一些旧教材很难直接进入课堂,不少学生家长表示,“主要科目的教材学生天天都在用,蘸着口水翻来翻去,若消毒条件跟不上,我们家长根本不愿意让孩子使用旧课本。”这也确实是限制教材循环使用的现实因素。再加之循环教材不能随意做笔记,学生只能另买笔记本记录,因此会产生更多浪费。
二是“教材生意”获利大,商家不忍割弃。阻碍教材循环使用关键的“拦路虎”,是每年数百甚至上千亿的“教材生意”。出售每一本新书都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收入,循环每一页旧纸都意味着更高的管理成本,所以哪怕浪费再严重,旧书依然只能当废品卖,新生则必须持续购买新书。
三是循环利用产业链梗阻加大供需匹配成本。二手教材市场缺乏完善的平台和服务体系支撑,人工成本高、销售渠道少,且分拣、管理二手教材,将信息上传各电商平台,需要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一般的书商难以完成。造成供需两端匹配低效。
四是政策法规不完善,二手书销售平台及卖家或遭遇法律风险。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和《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通过互联网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应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从事出版物发行业务的单位、个人,必须从依法取得出版物批发、零售资质的出版发行单位进货等。
杜绝教材浪费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一环,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出版社以及教育部门的多方共同努力。在共享经济时代,建立全面系统且操作性强的覆盖中小学甚至高校的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需要企业、教育部门、个人多方努力,具体建议如下:
建立教材循环使用制度,提高教材循环使用的环保意识。学校建立教材回收机制,符合条件的教材折价回收;探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捐赠二手教材。
拓宽线下回收渠道,通过线上、线下回收利用相结合。二手书本身价格不高,但物流成本高,线下收书可打通校园内循环。可开发一款小程序,连接收书人与学生,打造简单高效的二手教材回收平台,在高校及周边推广上门收书业务,学生通过小程序报价,双方达成意向后,周边收书人上门收书。相关部门可修订完善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依法规范出版物发行活动的同时,区分商户和个人卖家、新书和旧书,因类施策,鼓励二手教材流通。
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二手教材流通。通过税收减免,提供融资便利,加大补贴等措施支持二手书销售平台及商家,保障二手教材流通。
(作者系湖南民进会员、长沙师范预科教育学院副院长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