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建议加强对“盲盒”经济的有效监管

2021-05-10 来源:民进韶关市委会

  近年来,“盲盒经济”带动了新的消费风潮也引发市场持续关注,尤其是今年“五一”,机票盲盒传遍社交圈,更是将盲盒经济推向高潮。有调查显示,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预计2021年将突破百亿元。在高毛利率、高增长、创新的销售模式、新兴的年轻潮玩市场等因素吸引下,资本、上市公司纷纷抢滩盲盒市场,饥饿营销催热“盲盒经济”的热潮也由此而来,但随着盲盒经济兴起,竞争者增多,关于“盲盒产品质量、过度营销、涉嫌诈骗赌博”等问题也频频引发网友讨论冲上网络热搜。作为一种新型销售模式,“盲”盒不能“瞎”卖,更不能假借一个“盲”字来损害消费者权益,“盲盒”经济不应成为“盲区”经济,缺失对其的有效监管。

  一、存在问题

  (一)盲盒“瞎”卖情况严重。中消协指出,当下盲盒市场主要存在四类问题:一是商家过度营销,消费者易中套“上瘾”;二是商家涉嫌虚假宣传,到手货品与宣传不符;三是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假劣、过期、“三无”产品时有出现;四是消费纠纷难以解决,售后服务亟待改善。

  (二)盲盒经济滋生投机隐患。一是盲盒隐藏款的稀缺性可能诱发“投机陷阱”和“炒盒产业链”。通过“潮玩族”、“闲鱼”、“千岛”等平台搜寻发现,不乏一些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盲盒隐藏款。“黄牛”们大量购入盲盒,获得更多抽到隐藏款的机会,再以更高价卖出。更有甚者,有的盲盒企业直接参与二手市场买卖,属于为市场提供即时性和流动性的做市商行为。二是操作黑箱化,玩家和平台之间,小玩家和大玩家之间,易形成信息不对称。在缺少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的情形下,一些交易平台内的盲盒价格存在人为操纵现象。三是盲盒隐藏款炒作稀缺的行为,有些甚至催生了造假产业链。那些造假的盲盒流入市场,引发大量消费纠纷。

  (三)盲盒经济渗入未成年人群体。经调查发现,印上“惊喜盒”“神秘盒”等字眼的“文具盲盒”正在学校周边小卖部悄然兴起,俘获了一批中小学生的心,买家“低龄化”的特征愈发明显。因无法直接观察商品的外形、质量等属性,盲盒消费模式本就掺杂了“赌”的因素,同时会将消费者推向更不利的交易地位,对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那些藏在盲盒中的文具,质量是否达标,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盲盒经济涉嫌诈骗赌博。现阶段盲盒的玩法并不公平,其隐藏款的出品概率都在企业手中,本身缺乏透明性。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有部分盲盒还存在涉嫌诈骗等问题,有一些商家或个人借用“盲盒游戏”的名义,采用虚假、暗箱操作、以次充好等方法,骗取玩家的财物。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价值差距巨大的盲盒同价销售,这种行为本身就偏离了商品售卖的基本范畴,会涉及非法经营甚至构成赌博类犯罪。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盲盒销售法律法规。盲盒最大的魅力在不确定性,最大的问题也在不确定性上。它的游戏规则需要透明,需要告别不确定性,避免模糊操作。建议加快研究和推进盲盒市场规范的立法立规:一是盲盒销售必须明确对外公布获奖的概率和游戏规则,且概率不能偏离合理合法的范畴。二是尽管盲盒销售中关于产品的款式等存在一定的保密性,但关系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信息,如产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使用存储条件、安全警示、价格、“三包”等均应当充分告知,保证真实全面,不得作出虚假、夸大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让盲盒内在物品的商品价值、出现概率、分布方式等关键信息真实透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确保消费者知情选择。三是对于“盲盒经济”中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否涉嫌诈骗和赌博,必须给其划定明确的法律界线,只有这样才能有法可依,切实降低盲盒消费投机风险,促进盲盒市场健康发展。

  (二)禁止向未成年销售盲盒。文具类盲盒对于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来说,其盲盒属性已经远大于文具属性,重复购买不再是为了文具,而更多是被商家的营销噱头所驱使。由此,无论是诱发学生过度消费,还是加剧攀比心理乃至“赌博”心态,都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正确价值观养成不利。为此,必须明确禁止向未成年销售盲盒,在保护未成年人的议题上,社会神经“敏感”一点不是坏事。

  (三)强化盲盒消费监管。针对现有盲盒消费存在的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维权困难等问题,建议:一是建立和完善盲盒隐藏款投放量和抽取概率的第三方监督机制;二是加强盲盒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做市商行为、侵权盗版、假冒伪劣等。三是强化盲盒品质监督,适时开展比较试验、抽检调查、综合评价等项目,把好质量关。

  (四)引导理性盲盒消费。建议引导消费者:一是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充分认识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适度消费勿盲目跟风;二是要保留购物票据等相关凭证,权益受损可通过向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投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进行维权。

  (作者系韶关市浈江区政协常委、民进韶关市委会副秘书长雷检)

作者:雷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