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何丽萍 陈丽萍:冬奥会背景下,应统一规范城市英语标识

2021-11-01 来源:

  城市标识是城市的语言景观,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属城市的形象代言。城市英语标识的规范与否体现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对外形象和国际化程度。2017年以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发布,为3500余条公共服务信息提供了规范英文译文。冬奥会的召开推动了北京市英语标识的规范化管理,2020年《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正式公布。为迎接2022年亚运会的召开,今年10月29日,《杭州市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导则(试行)》(2021修订版)正式发布,对杭州市英、日、韩语标识提供了规范译文。然而,据调查,城市英语标识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英语标识语言层面问题:主要体现在标识语英文翻译表达不地道、译法不统一、滥用拼音、语法错误等。如某城市有些地图中“您的位置”用“your position”代替了更加地道的“you are here”,“温馨提示”用“warmtips”代替了更加地道的“tips”;某城市有的垃圾桶上的“有害垃圾”用“hazardous waste”,而有的则用“harmful waste”,某城市道路指示牌中“望诸榭”有的地方英译为“Wangzhu Pavilion”,有的则英译成“Wang Zhu pavilion”;某市公园指示牌中“牡丹园”英译为“Peony Garden”,“梅园”英译成了“Mei Garden”;某市指示牌中的“请勿随地丢弃烟蒂、纸屑等杂物”错译成“Do not spitting discarded cigarette butts, paper and other debris”、“请勿在墙上、地面乱刻乱画”错译成“Not on the wall, the ground of graffiti”、“文明旅游、和谐相处”错译成“tourism harmonious civilization”;第二,英语标识文化层面问题:如某城市“节孝亭”的英译文“chastity and piety pavilion”与“节孝”的文化内涵并不吻合,某城市指示牌中的“历史长卷”和“诗词廊”的英译文分别是“Long painting of the History”和“Poems Corridor”,肯定会让外国人费解。

  “问题”城市英语标识频频出现,有多方原因,主要如下:第一,英语标识的社会知晓度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国民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全民学英语的热情不断高涨,国民的英语水平不断提升,但受教育体制和环境影响,民众的英语语言能力尚有待提高;第二,规范使用英语标识的意识比较薄弱。据调查,目前鲜有城市将城市英语标识制作和规范纳入政府统一管理,普遍认为英语标识主要为外国人设置,英语标识的需求并非必要。即使国家在对景点级别评定时有对应外文要求,受成本等因素制约,标识制作方和政府部门对英译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并不会重点审核,这种现象在中小城市尤其突出。殊不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的不断扩大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小城市也成了很多外国人理想的工作和生活之地。

  规范的城市英语标识能为外国人提供工作和生活便利,体现对外国人的尊重、城市的包容性和软实力,展现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展示城市的对外形象。为解决城市英语标识存在的问题,特建议:

  第一,政府引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的推广和宣传,严格系列标准的贯彻实施,将各级各类公共服务领域和景点的英文译写规范和英语标识管理统一纳入考核和监督,推动企业、行业、政府等增强规范使用英语标识的意识;

  第二,专家支持。加大与标识生产和翻译服务行业的对接,制定城市英语标识审核制,成立城市英语标识专家委员会,聘请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知名专家对城市英语标识进行统一翻译和审核,确保英文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第三,统一规范。据调查,目前北京市和杭州市为服务冬奥会和亚运会出台了英语标识相关管理办法和英译导则,少有城市出台相关措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国际化活动在中国城市的开展。为提高中国城市整体对外形象,建议国家层面统一出台城市标识英文译写指南,为公共领域英语标识提供统一规范的英文译文,同时为地方和城市特有标识提供英文译文规范指导。

  (何丽萍:博士,教授,民进湖南科技学院支部主委,永州市政协委员,湖南科技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陈丽萍:民进永州市委会主委,湖南省政协委员,永州市政协常委,零陵区副区长)

作者:何丽萍 陈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