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弃旧图新、与时俱进、锐意变革的精神,不乏勇于自新、变法图强的仁人志士。《礼记·大学》记载,商汤王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箴言自勉,《诗经·大雅·文王》赞颂周文王的诗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也被赋予革故鼎新的意义。《淮南子·氾论训》认为“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王安石则坚信“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大力革除弊政,推行新法。直至近代,倡导维新变法的梁启超更是大声疾呼:“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如此等等,渊源有自,自成传统。在这个传统中,率先集中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先进思想的《吕氏春秋·察今》一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时至今日,依然对我们有着借鉴和启发意义。
《察今》是一篇观点鲜明、带有政论色彩的议论文。题目“察今”的意思是制订法令制度必须考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即“察今变法”,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紧扣中心,采用反面为主、正面为辅的论证方法,深入分析说理;又借助丰富贴切的比喻、趣味横生的寓言,反复强化,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深入人心。文章语言凝炼活泼,笔锋犀利,见解透辟,论说雄辩。既有严谨的说理,又有充沛的感情;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可谓气盛言宜。这样好读好懂的文章,在先秦散文中也不多见。
为什么要察今变法呢?作者对此并没有直接展开论述,而是劈头一问:“上胡不法先王之法?”然后自答其问,指出先王之法虽好,但它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制订的,只适合先王之世,时至今日,不但法令条文有增补删减,更重要的是客观的现实形势已发生变化,因此后世立法治国,不能沿袭先王成法,唯一值得效法的是先王立法的精神、依据,即“法其所以为法”,只有这一点是古今一致的。应该说作者认识很深刻,一下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与本质。既然不能墨守成规,那当然就要因时变法了。这是一种反面论证的方法,是“破”,但破中有立,察今立法的主旨呼之欲出了。“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作者接着再设一问,强调先王立法的依据是“人”,是从人出发而不是古代的成法,因此,当今之人亦应从自己的当今实际出发,以此作为立法的根据。经过前面的论述推导,至此作者正面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点明“察今”的题意;然后再连用三个比喻来论证这个道理:“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三个比喻通俗形象,深入浅出,很有说服力。
接下来先讲述了楚人袭宋而循表夜涉遭到惨败的故事,指出水情已变而标记不变,是楚国人失败的原因。显然这是一个反例,说明了拘泥古法的悖谬,从而从反面论证了察今的必要。其中的“表”暗喻“法”,做事需依法,但“法”需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基础上,文章转入正面论证。“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这句话首先强调了“以法治国”的重要性,治国的前提是“有法”——这是先秦法家治国思想的体现,与儒家以礼治国的思想迥然不同——但要“持国”,光有法还不行,如果“守法而弗变”也是行不通的,必须因时而变,察今立法。论述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是一篇之警策,也是全文的文眼。下文再用良医对症下药等比喻和七十一圣之法皆不同的事例从正面有力地证明了这个道理,进一步阐明了“察今”的意义。
最后,作者意犹未尽,再一连讲了刻舟求剑和引婴投江两个荒唐可笑的寓言故事,辅以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辛辣嘲讽了治国者不知审时度势、固守旧法的迂腐愚昧,反复从反面论证了顺应时势、法与时变的道理,突出了察今变法的重要,令人警醒。
文章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变化发展的观点,其用意是明显的,即提醒秦国统治者,要富国强兵,统一天下,就不能拘泥古法,陈陈相因,必须明察当今形势,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不断革新先朝的法令制度。这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革新与保守总是如同一对如影相随的冤家,每当有改革创新,就必然有保守势力的掣肘、阻挠、破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中有权力、利益等的较量,更有思想观念的冲突。传统中国虽然很早就有开头所说的革新精神,但我们还应看到,国人在对待古已有之的传统惯制时,习惯抱着谨慎恪守,不敢轻易背弃的态度,素来普遍有着一种尊崇传统的心理定势,有着厚古薄今、因循守旧的思想惯性。人们总是习惯于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安于现状,总是习惯于向后看,而不习惯向前看。因而改革创新遇到的阻力尤其顽固而强悍,历史上革新与守旧的斗争异常激烈,“祖宗之法不可变”,往往就是守旧势力祭出的法宝。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更新。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时期以来,始于阵痛然而稳步推进的改革开放,敢于抛弃教条,打破僵化,解放思想,因时而变,实现了富有历史意义的大变革、大转折,使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生机勃勃,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五千年民族依然散发出无穷的活力,古老的中国正焕发着青春的气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古老的中国必将永远年轻矫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我们古老的民族必将永远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