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武汉、给中国按下了“暂停键”,一切都慢下来。就像一列飞驰的列车突然减速,上面的人都太不适应了。但现在,列车出现了故障,它必须停下。停下,不是我们的初衷,但停下,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那我们不妨就安安静静地停一停,也安安静静地想一想。
停下,重新体验“慢的生活”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这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所有深处其中的人都被不由自主地裹挟着、步履不停地高速运转。人们一边马不停蹄辗转于工作、生活的若干个节点,一边怀念着什么时候能慢下来,回到“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从前慢”。但是,身体的快节律却始终变本加厉。交通的高度发达让人们可以快速地穿越地球两端,足迹遍布“地球村”的任何一个角落。为了追求经济的数字,为了追求所谓的“生活品质”,为了蓝图中更加美好的愿景恨不得脚踩“风火轮”。然而,这是不是最好的生活样子?为什么非要这么快?这样的“快”什么时候是个尽头?读过《失落的一角》的读者可能都有印象,当残缺的圆找到那个正正好“失落的一角”的时候,也是它享受不到真正生活的开始——太完美的圆滚得太快了,快到它停不下来,这不是它想要的生活——于是它选择了“放下”,从容地放下了千辛万苦找到的“失落的一角”而重新上路。缺损的圆可以慢慢地“滚”,可以停下来闻闻花香,听听鸟语,和小虫子说话,也可以看看云、发发呆,想自己的心事。
当下的我们,被迫回到了“慢的生活”——就算是一次难得的“慢生活演习”吧。航班、高铁、公交,减少的减少,停运的停运,我们就不要外出吧。暂时忘了一日千里朝发夕至的出游,暂时告别朝7 晚5 的节奏。宅家的日子不用开闹钟,可以做紧张忙碌的生活里一直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可以慢悠悠地看太阳升起又落下,可以看一朵花从含苞到绽放,看沙漏里的沙漏了又积满。一日三餐可以从从容容,想吃什么做什么。汽车似乎也不是必须,没有5G 貌似也不是活不下去。唯一让我们牵肠挂肚的就是疫情的数据。比起一线医护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的英勇奋战,我们这样的慢生活简直奢侈到了极点。
停下,重新温习“自然法则”
万物皆有因果。这场疫情是天灾是人祸历史自然会有定论。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灵长人类,如果在穷奢极欲的生活抗击疫情32里冒犯了动物,那么请记住这是自然给人类的警告,以后人类不要总以地球统治者的身份高高在上,要“众生平等”,每一个生命都有在地球上生活的权利,不管是动物还是其他生物。“互相尊重、和平共处”不仅是国家之间的相处法则,同样适用于人与其他生物的相处。钟南山说:“疾病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之一。因为它告诉了你,你的生活出现了问题。如果你听它的,然后改正,那它自然就会走掉。”这也告诉我们,疾病与每个身体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体同样是这样的统一体。我们要学会与疾病“讲和”。一般情况下,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会帮助我们维护肌体的健康,但人体不生病的表象下并不意味着身体内没有病菌,只是,我们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有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心态等控制着这些病菌的“发作”。因此,不惧怕,不恐慌,以科学的态度积极面对,就是最好的健康法则。还有一些自然法则,比如“乐极生悲”,比如“未雨绸缪”,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人们忘乎所以的时候往往是背离常识最远的时候,任何的遗忘和践踏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果没有,只是时间未到。
停下,重新思考生活意义
持续充值的“寒假”让我们在积极抗“疫”之余,有了整段整段的时间。哲人说“闲暇出智慧”,自由的时间确实促使人思考: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有人说,健康是“1”,其余的都是“0”,没有了健康,其他所有的一切——事业、财富、家庭都归零。其实,健康不是第一,而是“唯一”。年轻人或者一直很健康的人还体会不到。对年岁渐长,或去过医院、经历过生死的人来说,对这句话的体会就会深刻得多。而今,我们面对的是一场从未经历过的“浩劫”,一场由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大军向人类发起的致命挑战。人类赢了,还有下一个春节,反之,这是人类的最后一个春节。有人冒着生命危险聚餐聚会,有人隐瞒疫区旅居史,有人冒险复工,我们可以理解这些人彼情彼境的想法,但不能支持他们这一刻的行为,哪怕你彼时有比健康更迫切的需求,比如抗击疫情33友情,比如经济收入,都不该押上同胞的健康去冒这个险。这不仅是价值观问题,也关系到个人道德素养甚至关乎法律意识的问题。
当世界很健康我们很忙碌的时候,我们常常唱“常回家看看”,一场疫情让我们有了足够的时间待在家里,与家人朝夕相处。那就让我们好好地陪伴家人,不用每天“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就“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也是极好的。“单位人”都知道,你请假了马上会有别人来替代你的工作,但是对于你的家庭,你的家人,你是唯一的,无人替代的。那么,就请珍惜这次疫情带来的“意外的假期”和“沉重的闲暇”,好好陪伴家人,在保护好自己健康的同时,呵护亲情,保卫家庭。当然,生活不能仅仅安于小家。面对疫情,我们该有怎样的心态与立场,如何站在生命第一的高度,从人道主义的立场,看待世界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在纷杂的言说里辨识,“倾听不同的声音”,“生长自己的思想”,如何完善自身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在这次抗疫大战中实践作为个人的价值,也是我们应该要思考并积极践行的。
停下,重新学习“与自己相处”
看到朋友圈一个趣图:文字是“当钟南山宣布可以出门时”,动图是一大群母鸡公鸡从山坡上飞跃而下,呼啸着、嚎叫着狂奔,鸡飞狗跳之声夹杂着人类放肆的笑声。我无意讽刺作者的创作初衷——对疫情早日结束人们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渴望。但是笑过之后就有莫名的自嘲: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一直以为“出去狂欢”一定胜过“在家孤独”。
是的,社会人需要学会与人相处。我们的很多教育也不断在引导交往,指导建立关系,但是很少教人怎么学会独处。中国传统文化对君子有“慎独”的要求,“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强调的是返回自心,谨慎内省。周国平则说“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无聊属于生物性的人,寂寞属于社会性的人,孤独属于形而上的人。”蒋勋的《孤独六讲》也告诉我们:“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和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这段突然停下的时间,正好可以让我们与自己对话,谛听内心的声音,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习享受孤独。我是谁,身处何方,要去向哪里?什么是令我完成自我的最好方式?当下,文化娱乐业的迅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极尽声色犬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尚且不说,各种感官享受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人们害怕安静,不甘寂寞,不愿无聊,躲避孤独。于是我们常常看到一群人的孤独。疫情之下,我们只能回归到最素朴的生活,发现反而更健康更平安了。这难道不是对过去某种生活的讽刺吗?我担心的不是过去,而是当世界恢复健康的时候,人们会不会真如趣图中的那样变本加厉地狂欢?当世界停下的时候,正好是人类思考的时候。
(作者系民进常熟市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