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会刊撷英

奔走江湖话名楼

2021-06-23 来源:《杭州民进》2020年第2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这区区二十字,以千钧健毫,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故山西运城的鹳雀楼在盛唐时期及以后可以说称雄一方。至于山东烟台名扬天下的蓬莱阁,其实概念上它不是一个单体,而是一组临海建筑群的代名词。若要说到江南著名的楼阁,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三大名楼,即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和岳阳的岳阳楼。

  武汉,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经过疫情的洗礼,更加令人瞩目了。在这座富有文化,尤其是楚文化深厚底蕴的城市的蛇山之巅坐落着高耸挺拔的黄鹤楼。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让我在念初中时就对黄鹤楼有所了解,而处女游要追溯到三十年前的单身仓促登临。真正实质性游历要算三年前与我的一班大学和中学的老同学结伴造访。

  那是从重庆山城沿着三峡打道回府路经江城,尽管当时天公不作美,我们还是打着伞,兴趣不减地对黄鹤楼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作了一番参观游览。我们登上顶楼,极目远眺,一带长江水连天,江对岸高楼若即若离,虚无缥缈。江面上是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使得天堑变为通途。回首黄鹤楼,雕梁画栋,绘栏玉砌,色彩艳丽,富丽堂皇。如此诗情画意的境地,也让我从心底里流出一首小诗:

  “蛇山巅顶阁楼立, 出世横空霸楚天。雕栋画龙多富丽, 栉风沐雨少安闲。

  登高凭栅闻钟鼓, 望远临窗赏舸帆。六老畅谈黄鹤事, 江城怀古唱新篇。”

  说到滕王阁,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王勃的“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鸾罢歌舞”的《滕王阁诗》。与黄鹤楼一样,我与滕王阁也打过两次交道。1987年的暑假,我带着刚读小学的爱女从庐山旅游返回途径南昌,那时的滕王阁正在重建,密密层层的脚手架挡住了她那行将破茧而出的芳容。时隔21年后的春天,我以教育督学的身份再次来到南昌,考察滕王阁便成为我们行程中的主要内容。

  滕王阁坐西朝东,位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这里无疑是观景绝佳处。从东门进入,眼前是一座开阔的阁前广场。广场的尽头便是建在犹如城墙的高台上的滕王阁,临江雄伟屹立。阁前正中89级石级直通楼阁,象征1989年竣工。石级两翼,有碧瓦长廊通往南北两端的压江亭和挹翠亭。滕王阁外观四层,而里面却有七层。底楼大门两侧是毛泽东手书的一副王勃诗句的楹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行云流水,刚劲洒脱。步入大厅,但见一幅汉白玉浮雕,那是唐朝大诗人王勃,穿着长袍,系着披风,抬头仰望远方,精神抖擞,豪情满怀,仿佛要从那壁上走了下来。

  在我们团队里,有许多书法粉丝,而滕王阁上上下下悬挂着大大小小十五块匾额,正中他们研究之下怀。主阁一楼朝东阁檐下,是一块镶有九龙的横匾,上书“瑰伟绝特”,出自唐代和尚书法家怀素手笔。环阁一周,南西北方向各有启功的“襟江”、吴作人的“带湖”和苏轼的“下临无地”的匾额,内容均取自《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五楼是回廊环绕最高的一个明层,是登高览胜,披襟抒怀的最佳位置,四周也都少不了题词金匾。当然最醒目的要数九重天顶层东西重檐之间苏东坡书写的“滕王阁”巨匾,蓝底黄字,同样的是活灵活现的九龙环绕,豪光四射。在五楼凭栏俯瞰,滔滔北流的赣江尽收眼底,江面上小船点点,白鸥飞翔。此时夕阳渐渐西沉,天边出现了绚丽的晚霞,倦鸟归去,此情此景,难道不就是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意吗?

  游览岳阳楼是最近的事了。玩转黄鹤楼和滕王阁后多年而未游岳阳楼,总觉得有点遗憾,因此我就一直想圆一圆走遍江南三大名楼的梦。岳阳毕竟是小城市,无数次我都是从京广线上经过,失去了登岳阳楼的机会。去年年底,岭南返浙,想想时间和线路条件都具备,不妨中途在岳阳停靠一站,于是打定主意,说走就走。到达岳阳时,正赶上了下小雪,这对于家居南国的我来说,既惊喜又担忧。刚刚经历了单衫短裤的华南天气,一下子就要忍受楚地的寒冷,但最终还是意志战胜了天意。

  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雄文《岳阳楼记》使岳阳楼享誉中外。这篇368字的散文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今岳阳)太守滕子京之邀,为重修岳阳楼所作。文章虽写岳阳楼的景色,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阁的狭境,将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人们为了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在岳阳楼景区内靠东面围墙边建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双公祠,祠堂不大,却颇为别致。高悬大门上方是一块黑底黄字的门额,上书“双公祠”三字,系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后人范敬宜题写。大门两旁是原书协主席沈鹏书丹在白墙上的一副对联:“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双公双绩双德,联珠壁、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祠内正中坐着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的铜像,祠堂的两侧是陈列室,北侧为“岳阳天下楼”,展示岳阳楼的历史变迁,主要还是文人墨客咏叹岳阳楼的诗文。南侧是“双公忧乐情”,展示了双公的生平以及其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

  岳阳楼位于双公祠的西北面一段城墙上,一座坐西朝东三层三檐构造古朴独特的楼阁。它始建于公元220年,相传三国初期孙吴大将鲁肃用它阅兵操练。它有与众不同的几个特征:首先它的建筑原汁原味,尽管历经战火风雨,但重建后的楼貌保持原样。其次,整座楼阁有四根核心楠木支柱,从基座直通三楼顶。其余的柱子都是四的倍数,如12根廊柱,32根檐柱。这些木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既坚固又美观。再者,岳阳楼的楼顶是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也是别具匠心。据说,岳阳楼是中国盔顶结构古建筑唯一的幸存者。

  举头仰望,顶层檐下的巨匾上的“岳阳楼”三字,系郭沫若手笔。和高度51米的黄鹤楼和57米的滕王阁比较,岳阳楼要排在黄鹤楼和滕王阁的后头了,如不含城墙基座,它仅20来米高。登上顶层,向西俯视,眼前便是波澜壮阔的八百里洞庭。因天气之故,只能见到近处滩涂边几只搁浅的小木船和湖面上两只捞沙铁壳轮,远处白茫茫的什么也看不见,更不用说蕴涵美丽民间传说的5A景区君山。楼下左右两翼各有一亭。左侧仙梅亭是一座六边形,二层二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是座玲珑雅致的小亭。右侧方形的亭子,因传说中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得名为三醉亭,二层二檐歇山顶,红柱碧瓦,雕门镂窗,精细至极。这两座小亭,南北相望,颇像哼哈二将,守卫着这千古名楼。

  江南三大名楼似乎已成定局,至于后续第四名楼,南京的阅江楼、镇江的芙蓉楼、九江的浔阳楼、宣城的谢朓楼等等,均在候选名单中,它们的优劣,各有千秋。然而依我看来,杭州城隍阁可以说是脱颖而出后来居上,甚至大有问鼎中华,甲冠群雄之势。倒不是出于我是浙江人对杭州的偏爱,无论在规模气势、配套设施,还是文化底蕴、历史渊源,城隍阁都是当之无愧的第四楼。

  两朝古都的杭州,拥有众多人文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吴山一带青山连绵,古木参天,洞泉叮咚,摩崖皆是。为了挖掘文脉,充实历史内涵,上世纪末在吴山寻根溯源,探索文脉的基础上,开建核心建筑城隍阁。两年后,一座七层高达42米宽近30米的宋元风格炫煌富丽的庞然大物屹立在南宋皇都的吴山之巅,成为杭州的一处地标,也增添了吴山景区的凝聚力。城隍阁恢宏壮丽,一楼高挂沈鹏书写的“城隍阁”横匾,两旁一副楹联,据说是明代风流才子徐渭所撰:“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出楼台”。人们不仅可以在阁内各楼层里访古探幽,追忆先贤,欣赏书画精品,休闲文化生活,观看戏曲音乐表演,还能登临楼阁最高层,饱揽天造地设的西子湖、波涛滚滚的钱江潮以及欣欣向荣的市井城郭。

  毕竟中国地大物博,名楼自然不分伯仲。至于普通的亭台楼阁更不知其数,正如杜牧所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楼阁似撒在中华大地上的颗颗珍珠,既是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的缩影,也为造福百姓充盈生活发射出无比辉煌灿烂的光芒。

  (作者为民进杭州下城区会员)

作者:陈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