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会刊撷英

笔画里的中国

2021-08-12 来源:浙江民进《开明》2021年第1期

  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中国字,也就是汉字更中国的了。它不仅早在数千年前就孕育于中华大地,更在笔划之间,书写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承载了延绵不绝的中华文化。它超越了不同地域的方言阻隔,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维系文化认同感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所有的中国字,都是正宗的中国制造,每一个中国字或独立或组合,共同承载了中华文明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无疑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它们也都打上了鲜明的中华烙印。这些信息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容易被全人类其他民族、其他文化或使用其他文字的人所理解、解读的,但也有一些带有更独特的中华文明特征,并不容易被非中华文化圈的人们所理解或解读,所以,即便都是纯粹中国制造的中国字,其内涵上的中国性也有程度上的差异。我将从内涵上或者其字义对中华社会的贡献上来选取具有较强的中华特征的一些汉字,尽量从该字的起源和本义开始,挖掘出每个字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来了解汉字的奥妙和由它们所承载着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字:只有汉语里才有的概念

  聊汉字,当然就要先聊聊“字”。

  “字”这个字很有意思,它其实是只有汉语里才有的概念。我们喜欢把汉字叫做“中国字”,言下之意还有“外国字”,平常我们也的确是这么说的,但事实上,除了“中国字”,这世界上就再也没有别的字了。因为别的语言文字都是通过若干个字母拼成一个词才有意义的,只有“中国字”,每一个单独的字都有自己的意思,若干个字拼合为词以后又会产生新的意思。所以,每个汉字既是一个字,也是一个词,而在别的语言文字里只有“词”,没有“字”的概念。在英语中,把“字”译作character,这其实是符号的意思。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理解“字”的涵义。

  “字”的写法,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变过,就是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子”字,但意思却变得很多。最早的时候,“宀”的意思为房屋,“子”是指孩子,所以“字”的会意是在家中抚养孩子。《说文解字·宀部》解释说,“字,乳也。”所以“字”的本义是养育孩子。

  “字”的涵义演化为文字,据说是因为“宀”可引申为覆盖、囊括、包容的意思,而“子”是十二地支之首,经常被用来做标记符,所以“子”可以视为符号的代称。文字的本质就是符号,这种符号承载了丰富的信息,把符号的信息囊括、覆盖起来,当然就是文字了。这样来理解这个“字”的来历的确说得通。神奇的是,从古至今,我们中国的“字”有数万之众,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独特信息,这是其他任何文化难以想象和理解的。

  从这个“字”的本义出发,“字”也可以引申为学识。因为每个字都含有文化信息,识字的多寡就决定了学识的高低,民间揶揄学识不多的人往往会说“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又因为“字”的存在方式是书写在具体材料上,可以把文化信息固定留存下来的,所以“字”也可以代指凭据、书信等,比如“立字为证”“见字如面”。还因为每个字都有它的读音,所以“字”也可以指字的读音,比如“字正腔圆”。中国字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因它的书写而催生了独一无二的艺术——书法,所以“字”也可以指称书法,比如书画作品可统称为“字画”,颜真卿的书法叫“颜字”,苏东坡的书法叫“苏字”,等等。

  “字”的另一个独特用法是“名字”,这是对每个人的个性称谓。但在中国古代,“名”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也是中国所独有的。现在我们姓名中的名,在古代其实是小名,或者叫乳名,而长大以后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的,实际上是“字”,也就是正式名。所以,我们现在的姓名,在古代其实是“姓”与“字”的组合。

  再也没有什么比中国“字”更具中国文化特征了。

  卜:不是一个简化字

  “卜”字的用法很少,我们第一眼看到这个字,一般都会想到,这是萝卜的“卜”。这当然是没错的,但实际上,“萝卜”这两个字的写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简化字方案以后才正式开始使用的,在此之前,“萝卜”两字是写成这样的:蘿蔔。所以,萝卜的“卜”是“蔔”字的简化,而不是“卜”字的本义,是简化字方案把“蔔”与“卜”的写法合并了。还有,“卜”字的本来读音也不是读轻声的萝卜的bo,而是bǔ。

  由此可见,这个“卜”字虽然只有一竖一点两笔,但绝不是简化字,而是自古以来就这样写的。看看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就一目了然了。《说文解字·卜部》解释说,“卜,灼剥龟也,像炙龟之形。一曰:像龟兆之从横也。”照此说法,卜,是用火灼裂龟甲,像火烧龟甲的样子。另一种说法是这个字形像龟甲上裂纹纵横的样子。无论哪一种说法,显然,这是个象形字,都与龟甲有关。它的写法,几千年来也几乎没什么变化。

  古人自知在大自然面前很渺小,总是对自己的未来抱着忐忑之心,所以,先民们想方设法要预知未来,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预测之法,外国有占星术和灵数学之类的办法,而在中华文明早期的殷商时期,最流行的就是用甲骨占卜,几乎是每事必卜。所以,“卜”字的本义是通过烧灼龟甲来预测吉凶祸福。由此,“卜”字引申出“预料”之意,比如“生死未卜”就是指生死无法预料。由此可以再引申出“选择”之意,因为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设,比如“卜居”“卜邻”就是指选择居住地、选择邻居的意思。

  我们现在之所以知道老祖宗当年占卜的各种事迹,是因为他们会把占卜的时间、事由、结果都刻在龟甲和动物骨头上,就相当于现在的档案,我们称之为“卜辞”。承载这些卜辞内容的文字,大多都已经被近现代学者所解读,这就是我们所称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说起甲骨文的发现,其过程颇为传奇。1899年,金石书法家王懿荣在北京的中药铺购买一种叫作“龙骨”的中药材时,无意中发现在很多龙骨上刻有类似文字的符号,打听以后,他得知这些龙骨都出土于河南安阳,学识渊博的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种古文字,便大量购买收藏,后经孙诒让、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的研究,破译了大部分甲骨文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成熟文字的源头前移了近千年,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一个简单的“卜”字,可以直抵中华文化的源头。

  (作者系民进浙江省委会特约撰稿人)

作者:吴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