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梅雨季节,第一次探访高邮,在蒙蒙细雨里,高邮给我的印象就是厚重古朴的青灰色,连高邮湖,大运河都是浊浪翻滚,灰沉沉的阴云下,再搭配上秦少游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真是满眼望去烟霭纷纷的小伤感,高邮成了记忆里青灰色的古盂城。
2020年的金秋时节,在民进江苏省委的组织下,乡村振兴笔会的特约宣传员们走进千年古城高邮,我重新认识印象里这个忧伤的青灰色的古盂城,感受千年古城的魅力与精彩。短短三天的走访调研,掀去她的朦胧面纱,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她的五彩绚丽。
金色古盂城
走进高邮的第一印象,高邮是金色的,高邮市的市容整洁,两条主干道交错车水马龙,路两旁的高楼林立,以波司登命名的大型商业体金色的招牌在太阳下闪闪发光。不远处的高邮湖也是金色的,阳光如碎金子洒在高邮湖面上,浮光跃金,波光粼粼。河堤上成排的银杏摇曳着金黄色叶片在秋风里飒飒作响。若是春天,则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盛开在田野里,空气里油菜花独有的馥郁让呼吸都能感染成明媚的金黄。提到高邮湖,不能不说高邮的鸭蛋,高邮的鸭蛋驰名中外,汪曾祺笔下《端午的鸭蛋》,让多少食客心驰神往。许多高规格的宴会也会用高邮的鸭蛋为食材。高邮的鸭子多数是麻鸭,而且高邮有着丰富的鸭食资源,特别是在高邮湖里散养的麻鸭吃着鲜美的小鱼、小虾、螺丝等水生动植物,鸭子膘壮肉嫩,鸭蛋壳硬黄实,鸭蛋呈椭圆形,大小匀称,蛋壳呈乳白色、青色或乳白泛青,堆叠在一起,远看像一颗颗色泽分明的珍珠。双黄鸭蛋则是高邮鸭蛋中的精品,煮熟后对半切开,两瓣黄灿灿的蛋黄就镶在白色蛋白里,像一双金色的眼睛,又像夕阳落山时的云翳,又像盛开的向日葵,艳丽夺目。
绿色古盂城
古盂城是绿色的。2018年,高邮城市实际完成成片造林面积10379.3亩,完成市政府成片造林任务的129.7%,其中珍贵彩色树种造林8100亩;植树182万株,其中珍贵彩色树种155万株;完成杨树结构调整1200亩;乡镇村庄绿化工程已实施完成,4个省级 “三化”示范村和4个省级绿化示范村均已通过省林业部门检查验收;修复湿地面积4056亩。
满眼苍翠是什么感觉?来到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高邮市,就能找到准确的答案。在这片美丽富庶的土地上,优良生态环境既是百姓最引以为傲的资源禀赋。“十二五”以来,高邮市不仅探索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还将致力于打造美丽中国的“高邮样板”。正如诗词所述:“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倘佯。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苔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岗,正莺儿啼,燕儿舞,蜂儿忙。”
红色古盂城
古盂城又是红色的。1939年10月,日军侵占盂城后,把这片盂城城内风景最漂亮的地方拉上了铁丝网,建成了日军司令部驻地——“洪部”。1945年12月26日新四军攻克盂城后,在这里举行了受降仪式。粟裕将军穿着新四军的军装,挤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受降仪式,面带胜利的微笑。屋子中央,一张长条形方桌,一侧是日军指挥官,正把一本本的日军名册交到新四军指挥官的手中,表示无条件投降。
盂城战役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曾经《解放日报》对盂城战役的报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底,在苏皖边区政府南面还有一座县城没有解放,仍然被日伪军占据着,这就是盂城。1945年12月19—26日,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华中野战军第七、八纵队和地方武装,新四军华中军区坚决执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派部队受降,对拒绝投降之日伪武装坚决予以消灭。在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亲自部署和指挥下发起盂城战役,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在盂城对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发起进攻,并一举收复盂城,这也是抗日战争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并且是全国范围内歼敌最多的县市之一。
时间已经过去了75年,和平的曙光一直照耀着这个古老的县城。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曾经被日军占领的盂城,不仅恢复了和平,而且比当时更繁华。净土寺塔本来是在盂城古城的城门外,如今,城墙已拆除,这座古塔的位置早已成为闹市区,而塔门口也修起了市民广场。白天,老人们带着孩子来这里嬉戏玩耍;晚上,华灯流彩,附近的居民来到这里,和着欢快的曲子,跳上一曲广场舞。而举行受降仪式的“洪部”礼堂,也已建成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向世人讲述着当年的沧桑和荣光。
七彩古盂城
古盂城还是白色的,雪后的高邮安宁静谧;古盂城还是粉色的,春天的桃花杏花李花深深浅浅;古盂城还是蓝色的,高邮的天空晴明湛蓝……所以,古盂城是彩色的,七彩的古盂城从遥远的历史走到璀璨的今天;而今七彩的古盂城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