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会刊撷英

古村里的“义渡”“义庄”“义藏”与“义行”

2021-09-24 来源:《宁波民进》2020年第3期

  半浦也称鹳浦,位于姚江北岸,旧属慈溪县西屿乡。这是一个流淌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鱗次栉比、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与烟波浩渺的姚江、广袤无垠的田野构成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这也是一个有着义薄云天、乐善好助的故事的所在,碑文和赋记就能见证这个古村里的“义渡”“义庄”“义藏”与“义行”。

  义渡

  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畔分布着众多古渡,如丈亭渡、河姆渡、城山渡、邵家渡。宁波江北慈城半浦渡口古称“鹳浦古渡”,古时,它占据交通要冲,姚江上游的货物和客商在此上岸经营和转运。古人曾留下“蝉声忙古渡,日影落西山。半月风尘客,扁舟此际还”的吟咏,把旅途的辛劳,归家的急切,刻画得淋漓尽致。

  半浦渡旧为义渡,是道光年间的举人郑芬、郑一夔兄弟俩捐资建渡口,行人免费渡船过江,故称义渡。渡亭中的《义渡碑示》记载了当时的情形:

  義渡碑示(题额)

  特授寧波府慈谿縣正堂加三級紀録六次又記大功十次唐爲給示曉諭事據十二都五圖試用訓導鄭爾毅、監生鄭淦、廪貢生鄭元祁、生員鄭養元教諭鄭顕煜、廪生鄭顯泰呈稱:伊等世居南 鄉灌浦地方,濱臨大江,南首有渡,爲鄞、慈往來要津。前經族人鄭君選、鄭名臣等先後捐資田畝,興造渡船,因經費不足,屢至廢弛。 復經舉人鄭芬、鄭一夔陸續捐助多田,方冀增設船隻,廣渡行人,而芬與一夔均於上年逝世。今一夔之子鄭顯煜、芬之子鄭泰 仰體先志,復各捐己資,會集紳耆,備造渡船三隻,僱工分撑,晝夜輪流、以濟往來行商。併重築南北埠頭以及船夫住屋、各埠天燈, 議立各項規絛,永遠保守。事已告竣,船將放渡,恐有不守本分之徒藉滋事端,呈請給示曉諭,仍俟行有成效,再將議定章程另請給示勒石,以垂久遠等情,具呈到縣。據此,查設立義渡,廣濟行人,最爲地方善舉。今該職等捐造渡船,晝夜僱工輪駛,具見關心行旅,好義可風。除呈批示外,合亟出示曉諭。爲此仰該處居民及地保船夫人等知悉,爾等務各安分守法,毋在灌浦渡口藉滋事端。倘敢故違,阻滞行人,許該職等扭交地保,指名禀縣,以憑究懲,決不寬貸。各宜凛遵毋違,特示。

  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宁波市江北区文物管理所编,慈溪碑碣墓志汇编 清代民国卷,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06,第306页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郑氏家族陆续捐田造渡。咸丰元年(1851),郑氏打造了三艘渡船,雇工分撑,昼夜轮流以利行商往来,并重筑南北两岸埠头、船夫住屋和夜航引渡的天灯。当时曾有渡船三艘,雇工分撑,船夫居住于渡屋,使义渡可以昼夜运行,轮流往返以利行商往来。

  如今,岁月变迁,渡口逐渐淡出人类的生活,往返于两岸的渡船,越来越少。风云岁月,古渡口只有存留的古时灯塔供追忆。

  义庄

  半浦世居郑、周、孙三大姓,其中郑姓最多。郑姓是旧时慈溪西、南乡一带“冯、郑、杨、罗”四大望族之一。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鄞县书生董澜的《郑氏义庄记》提到半浦郑氏,乃慈溪望族也。然后说自始祖安仁公卜宅以来,历元至今,数百家聚族而居。这期间有富者,有富而贵者;有贫者,有贫而鳏寡孤独者,有贫而不能嫁娶、无以葬者。于是安仁公之十五世孙晚圃翁,拟仿宋范氏义田为敦睦其族之举,而有志未逮。临殁以命其四子曰:“苟有余,毋相忘也”其四子识之,购义田千余亩以遵遗命。由是贫者得以养,贫而鳏寡孤独者不至无告。赡嫁娶,助葬资,而且延塾师以教族之无力读书者。又营造义庄,设为条例,以永其传。

  董澜的这篇文章记载了半浦郑晚圃建郑氏义庄始末,亦涉及宁波地区其他家族设义田、义庄情形。后被收录在光绪《慈溪县志》第五卷中。

  划拨义田,设立义庄,对于当时聚族而居,一邑而治,郑氏的所为为全城开辟了一个良好的风气。以私田而供养全族的孤寡鳏独,量其岁之所入给济茕独,又以其余为膏火之资,让穷民有养也;孩童可以上学,得以教导,普惠族人,遗泽后世。怪不得董澜曰:如此以往,乐康和亲,将垂不朽。

  义藏

  村内原先建有可与“天一阁”比肩的“二老阁”藏书楼,由清朝浙东学派著名人物郑氏家族创建,鼎盛时期该楼曾藏书五万余册。原为一座二层楼歇山式建筑,但已倒塌,现在残址仅留有一碑。

  郑溱,(1612-1697),字子平,号兰皋。其生而颗慧,弱冠游庠,穷研六经,手披口诵,著作等身。中崇祯十三年(1640)副榜,后贡入监。明毅宗朱由检拟以优异破格录用。明亡后,终身不仕。著有《诗经萃华》、《正统萃华》、《书带草堂诗选》、《书带草堂文集》等。其子郑梁(1637-1713)字禹梅,号寒村,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官至会试同考官、广东高州知府。郑梁少时力学不倦,长从黄宗羲学,工书,善画山水,为清初浙东史学派学者之一,受黄宗羲赞赏。当时他从老家慈溪半浦到证人书院就学。在老师的眼里,众多的弟子中只有他出色地继承了自己的文章辞藻。后郑梁因父卒,悲伤过度而致半身瘫痪,晚年左笔书画苍劲别致,著有《寒村诗文集》等。郑梁之子郑性(1665--1743),字义门,号南溪,于康熙六十年(1721)建二老阁藏书楼将本家和黄宗羲两家著作、藏书汇于一处。当年黄宗羲余姚竹浦的老宅着火,把黄宗羲的大量藏书烧毁了大半,郑性把剩下的书籍收集整理装箱,就是通过这半浦渡口,把一只只书箱,计三万多册书本存放于家中。加上郑氏家族家传的2万多册,一度使藏书量远超过了天一阁。为纪念先祖郑溱和黄宗羲两位老人,郑性把藏书楼命名为“二老阁”,有人评价郑氏“收拾南雷书,门墙幸有托”,这便成就一方佳话。

  郑性一生不仅建阁藏书,还以二老阁藏书为底本,刻印有黄宗羲《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南溪偶刊》四卷和《寒村集》三十六卷。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修《四库全书》时从二老阁调走《警时新录》、《岭海舆图》、《西洋国志》等九十四种罕见珍籍的记载,可见当时二老阁藏书在全国藏书界中的地位。郑性一生推崇黄宗羲的学问,能够继承黄氏之学在当时凡是探求梨洲学说的人,从四方汇集到慈溪半浦,进二老阁受教。

  二老阁始建于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雍正元年癸卯(1723)竣工。后几经火厄,所剩无几。郑溱七世孙郑观海于咸丰十一年(1861)重修二老阁,渐复旧观,仅余藏书万卷及所刻书版片。郑观海有《辛酉重修二老阁感赋》:“巍巍杰阁临江浒,数百年来蔽风雨。藏书万卷半虫蚀,遗集镂板尚不窳。上有先世木主存,祖孙三代相步武。岁岁春秋释奠诚,一瓣书香阅今古。崇朝盲风怪雨来,栋折榱崩难修补。此事原非独木支,创业当思绳厥祖。鸠工庀树几周章,子弟奔走力宜努。藉藉人言嗟废兴,家乏藏镪被人侮。幸也祖泽尚未泯,竭蹶张罗撑门户。虽无翚飞鸟革观,依旧规模拭目睹。岿然咸仰鲁灵光,万丈光芒中夜吐。”

  民国初年,二老阁阁毁后,藏书大部分转入浙江图书馆,一部分转入天一阁和余姚梨洲文献馆。(《宁波名贤》P130.)

  义行

  半浦也多商界奇才,尤以近代的孙衡甫(18751944)为最。孙衡甫(1875——1944),又名遵法,慈溪半浦(今属江北区)人。宣统二年(1910)任浙江银行上海分行营业主任。翌年4月任四明银行总经理,后兼任四明保险公司董事长。在半浦小学旧址里的《孙君义行碑》记录了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兴办半浦小学,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捐款兴建宁波灵桥及修桥、铺路等义举,使得行者、居者、耕作者都得到其便利。

  孙君义行碑

  冯开

  孙君遵法,字衡甫,其先鄞籍。二十世祖味莼公徙居慈溪南乡鹳浦村,遂为慈溪人。经商著远略,中岁躇踔,累致兼瀛。既起其家,飲不自有,每念著籍新食其土之宜而匪本之报,是为吾惭德。尝语其徒:“吾冯依兹土已二世矣。徼天之幸从容作业,得比于素封,缮治居室,亦既有年。而川渠之阻塞,与夫杠梁征途之妨于步武者,顾阙焉,不为之所,夫非与吾同乡井者乎?人皆集于枯,我独集于菀,父老纵不我责,我其奚所诿而不戚戚焉?”询谋于众众议悉协。首治路。鹳之村纵横五里许,北抵县域十里,东讫小西坝五里,敷土甓石皆坦坦成道。次设港浦。支流凡六都一千三百七十丈,居户饮若溉取给焉,岁久填淤,至是一一宣渫之,余力所暨,靡废不举。固圮岸,抉颓梁,修津步,益造屋步次为行人候渡之所。凡以资利济者毕完毕复,于是行者、居者、耕作者幸其往反之便,而饮汲灌输之备以饶也。无小无大,莫不归其馈孙君,舆诵洋洋载道矣。军兴以来,供亿烦费,吾乡人民咸疾首蹙额于救死之不赡。衢途倾陔,葑茭充沟洫,几无有过而问者。君以济民居多,初非有疆土之责,赵义旧勇,独能举其乡之路政、水利以一身,负之而趋,非为名高也。殖利于一家,而环吾家者举萧然,不获蒙其利,此宜仁人长者之所不忍,而亟图有以自靖者矣。乡之耆老感君风义,谋立石道周,属余为文刊之,以永乡人无之思,式是石焉可也。卜八年已巳二月,县人冯开记,衡阳曾熙书,半浦同志公益会同人立碑立于半浦小学旧址。

  半浦古村虽只是一个江南小村,但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古村历史底蕴已经非常丰厚。村落大族历世聚居,乡风淳朴,行文重教。这历来被世人推崇的“义渡”“义庄”“义藏”与“义行”,一桩桩的义举善行都如颗颗珍珠,点缀着这个村落,使得这个古村是如此的光明而又闪亮。

作者:曹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