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终将发现:自己身后立着的,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
英语课堂,孩子们正在台前演讲,教室的廊道里挤满了听课的老师,从容、阳光、自信,写在一个个孩子的脸上。这是一场学生与老师的美好遇见,这是一个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教育工作者的由衷感言。学校承办了一场以人工智能助力教学方法变革提升课堂效率的研讨会,主屏幕上大大写着:未来已来!这一个上午,我从多方看到了孩子们,一会儿在英语课堂上演说,一会儿在信息技术课堂与机器人斗智、一会儿又在平板上进行着人生规划……这是高一的孩子,引我和他们一起听皇后乐队,跟我探讨该怎样论述中西方文明的差异,他们也会在忙碌之余慨叹:学习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啊……我当然会欣慰,然后告诉他们:是啊,因为你们生在了一个可以享受快乐学习与生活的时代,可以拥抱更多自主和自由的时代!但是,要知道:不是谁都拥有你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你能想象80年代初宁夏农村教育的景象吗?两间破砖房兼办公室和教室,三个年级“共享”一个课堂,十来个大小参差的学生坐成三排。一名18岁领着80多元钱工资的老师手执一支粉笔,立足一方讲台,喉咙一张就是课堂。一个铃铛敲响四季,一根榆木撑起掉色的红旗。这里有你没有听过的“复式教学”,有你稀奇的“民办教师”,开设着一门叫“劳动”的课程:扎栅栏、翻土地、撒花种、种西瓜……我们也会在院子里滚着铁环打着沙包吃着油饼过六一,你要问我们那个时候快乐吗?每个时代都有属于他们的快乐,但是对于学习,我们更清晰的是为了改变命运。至于我的老师,她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生存,我不知道我们是否会给她带来成就感。但是无疑,那个骑着自行车的麻花辫三年的风雨坚守是我关于老师最美的记忆。
你能想到更远的时代曾经出现过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吗?当偌大的华北不能安放一张平静的课桌,从北平到湖南,由长沙到昆明,中国教育在一次颠沛流徙中完成了一项壮举。在最为简陋的校舍里读书听雨;在敌机轰炸时守着器具;在硝烟弥漫的土壕中听大师寄语:愿诸君在国外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在新奇的社会里,不要忘掉自己!“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这是他们的歌唱。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00多位人文大师是那个时代创下的辉煌。我们如果要问他们快乐吗,时代告诉你:在责任和担当面前,快乐有时是一个轻浮的词语。
我们还可以继续回首再回首,也可以继续向前又向前,时间是一条长长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线。一个人,必然属于一个时代,可以投影一个时代。可以见证时代,助推时代,续写新的时代。要记住:那些不曾辜负过时代的人们,才能真正拥抱这个时代。
(作者系民进静安区委逸夫职校支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