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会已经开幕,前几天,国际政要和外国代表团陆续抵达杭州。
在机场,除了能看到仪式感拉满的欢迎队伍之外,还能听到一段熟悉的旋律——《采茶舞曲》。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它的创作者就是我们民进先辈周大风。
半个多世纪以来,《采茶舞曲》被制作成100多种音像制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杭州亚运会举办之际,它再度被唱响,吸引了海内外的目光。这一曲茶歌与浙江有着怎样不解的渊源?它何以经久不衰,总在重要时刻代表浙江“单曲循环”?
今天的“会史故事我来说”,一起听民进浙江省委会参政党理论研究会主任、杭州图书馆编辑与出版部主任吴一舟讲述《周大风与<采茶舞曲>》。
周大风与《采茶舞曲》(节选,略有改编)
大风先生原名周之辉,1923年7月生于上海,1948年启用笔名“大风”。“大风”之名,一是取“大风扫落叶”,暗示当时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即将被人民的铁帚扫去;二是借汉高祖刘邦《大风歌》的含义,“大风起兮云飞扬”,希望能翱翔四海。
《采茶舞曲》是大风先生35岁时创作出的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音乐教材”,这是中国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说起《采茶舞曲》的创作,还跟周恩来总理有一段故事呢。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曾多次来过杭州,他说,杭州的山好、水好、茶好、风景好,就是缺少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来赞美。1958年,这个创作任务就落在了时任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室副主任大风先生身上。半年后,《采茶舞曲》作为《雨前曲》的序幕插曲进京汇报演出,一亮相即大获成功。
演出结束,周总理握着大风先生的手说:“这个《采茶舞曲》曲调还不错,有越剧味,也有时代特点。只是歌调中有两句需要修改。‘插秧插到大天亮,’这不符合党的劳逸结合的政策;‘采茶采到月儿上’也不好,露水茶是不香的。说明你缺少生活,还应补课,我希望你到梅家坞去生活一个时期,把这两句歌词改好它,我是要来检查的。”
然而,到底要怎么改,大风先生始终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词句。几年后,大风先生在梅家坞偶遇周总理。总理得知他歌词还没找到适当的词句,就说:“要写心情,不要写现象。我建议改为‘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为什么这样写?‘喜洋洋’、‘心花放’让唱的人听的人自己去想。说得太直了就不是文艺作品,你看如何?供你参考。”此后,这首歌在口口相传后,逐渐风靡。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同样也是民进会员的王旭烽感叹:“浙江大地,凡有井水处,皆闻大风先生采茶声。”
至今,《采茶舞曲》都被视为是歌咏“诗画江南”的首选曲目。2016年9月,出席G20杭州峰会的G20成员和嘉宾国领导人受邀观看《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其中第二个节目就是《采茶舞曲》。300名身穿江南传统服饰的“采茶女”们手持草帽,在湖面上轻盈舞动,令无数观众深深陶醉。此次杭州亚运会前夕,这首经典曲目再度出场,传递出浓浓的“浙江味”。曲有尽而意无穷,在动听的旋律中,关于浙江、关于江南的形象,变得立体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