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书店有个同人组织,叫明社。当然不是工会性质的,形式有点儿像大家庭。起劲的是一部分比较活跃的年轻人,逢到一些全社性的活动,连总经理范老太公也参加,像这个大家庭里的老长辈。明社是抗战期间办起来的。大约是彬然先生他们羡慕生活书店的业余生活,提出了这么个设想,加强团结和进步,范老太公和雪山先生都说可以。雪山师母弄勿清爽,说到“开明”则冠以“呃啊”(我们家的),说到“明社”则冠以“伊拉”(他们的),泾渭分明。说不定雪山先生在家里这样说惯了,他对明社似乎不怎么热心。到了上海,发动过一次全社讨论:明社到底是工会还是俱乐部?起劲发言的仍旧是少数年轻人,结论是按目前的情况看,只能说是“同人组织”,只有做到哪里是哪里了。大家推我父亲作一首《明社社歌》。他以出版界传颂的,也是开明同人引以自豪的《开明风》作题目,写了歌词,说开明“好处在稳重,所惜太从容;处常绰有余,应变有时穷”。回顾二十年来,在屡次关键时刻,或因决策失误,或因行动迟缓,遭到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今后怎么样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这一类现在听着耳熟的短语,那时尚未诞生。父亲用的是“加强阵容”、“增进事功”,后四个字在当时就见得有点儿生辣了。最后以“我们要创造新的开明风”作结尾。父亲把歌词寄给了小提琴家马思聪先生,请他谱曲子。没出十天,曲子谱得了。明社歌咏组练了两回,唱起来居然像个样子。父亲听了很得意。
开明创建二十周年纪念的庆祝活动,年前在重庆就开始筹备了。重头是出版一本文史方面的论文集。论文得请有名望的学者写,因而动手最早,应邀的学者共九位。我父亲为这本论文集写了序,说纪念创建十周年,开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十年》,作品都是特地邀请当代的作家写的,也为了纪念新文学运动成长,开明在这方面出过一些力。他接着说,这一回以学术论文集来纪念创建二十周年,却因为抗战以来,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学报和学术论文集刊很少见到了。想提个醒,大家来改变这个现象。还说明了这本论文集只限于文史,因为开明出版的书多数属于这两个方面。序文恐怕也只好这样写,我父亲不会不明白,大局不定,一切美好的愿望都是画饼。
开明是一九二六年八月间开的张,二十周年庆祝会却是十月十日开的,凑“国庆节”大家放假,是个技术上的理由。父亲在那天的日记开头说:“今日为国庆,实无可庆。和平谈判濒于破裂,内战之局扩及数省,国趋于殖民之地,民处于困绝之境,复何可庆者。唯我店以此日纪念二十周年,则不无欢慰之意。”对庆祝会却记得很略,如发言,只挨次记下了发言的有谁,没记他们说了些什么。我依稀记得先是范老太公和雪村先生,分别对开明这十年来,在内地和上海的经营做了简要的报告。来宾马叙伦、吴觉农、沈雁冰三位先生讲了话,“皆就开明之作风为言,颇不同于寻常的颂祷”。最使开明同人受到鼓舞的是沈雁冰先生的话,他说:“斗争需要一些人赤膊上阵,也需要一些人有点保护色,不要赤膊上阵。斗争不赤膊上阵也可以。”看来我父亲也同意,在三日夜作的《题开明二十周年纪念碑》中间那八句是:“开明夙有风,思不出其位;朴实而无华,求进勿欲锐。但愿文教敷,遑顾心力瘁?此风永发扬,厥绩宜炳蔚。”跟茅盾先生说的不是一致吗?那天在会上,我父亲代表全体同人致了答谢,又以“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请大家共勉。
第二天十一日,开明全体同人带着家眷去无锡旅游。这次一日豪华游,以明社的名义举行,规模空前,也是绝后的。我那时是社员推选出来的总干事,襄理卢芷芬兄代表经理室,两人于八日先去了一趟无锡,把游船和餐馆都定妥了,都是第一流的。父亲的日记上有篇流水账,我不再啰唆了。晚餐后从无锡回来,我父亲母亲在苏州下车,进城夜访母亲的表妹计圣南;第二天早上见到了相别九年有余的硕丈,就是母亲的三姑夫计硕民老先生,我的长胡子公公。父亲和母亲去青石弄看了看故居,又到葑门外看了看母亲的二姑母胡铮子先生墓,是她做主,成全了我父亲和母亲的婚姻。在这位月老的墓前,他们俩一定会想起亲逾骨肉的吴天然。她在一九四〇年春节中病逝了。我们在乐山被炸后,她赶织了一大包毛线衣托人带给我们,支持我们过冬。没想到毛线衣还在路上,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她了。父亲和母亲这一回过苏州只逗留了一天,日记也蜻蜓点水似的。因而我给好久没提到的母亲娘家的几位,作了这段小小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