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度卢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被誉为“武侠小说大师”的作家——王度庐。他的代表作《卧虎藏龙》被中国台湾导演李安拍成电影后,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小说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影响深远。王度庐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民进沈阳市委会委员。
王度卢是民国时期武侠小说“北派五大家”之一,被誉为“现代侠情小说”的开山宗师。王度庐16岁便开始写作,各种题材的通俗小说他都尝试过,包括武侠小说、社会小说、侦探小说、哀情小说等。侦探武侠是他写作的真正起点,他模仿《福尔摩斯探案集》塑造了主角赛摩斯和他的助手,写了一系列侦探小说,其中《红绫枕》是王度庐1926年发表于《小小日报》上较为完整的中篇作品。王度卢一生作品非常多,可查的达六十余部(册),至今传世的以《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鹤铁五部曲”等最为著名。
王度庐1909年出生于北京一户贫困的旗人家庭,原名葆祥,字霄羽。“度庐”是其写武侠小说时用的笔名。1924年开始一面自学,一面当小学教员和家庭教师维持生活,同时向报刊投稿。到了1931年,受聘担任《小小日报》报编辑,开始发表系列侦探小说。1934年王度庐去西安谋生,先后任陕西省教育厅编审室校对员、《民意报》编辑等职。
1937年末王度庐投奔妻子的伯父来到青岛,1938年在青岛一间小房(今市北区宁波路4号)定居下来,一住就是十多年。青岛时期的王度庐,生活相对安定,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青岛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给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在这个时期,他完成了多部重要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他所有的武侠小说。从1938年6月1日至11月15日,《青岛新民报》就连载了在青岛创作的第一部署名王度庐的长篇武侠小说《河岳游侠传》。在连载结束的次日(1938年11月16日),王度庐又先后推出了48万字的《宝剑金钗》、40万字的《剑气珠光》和前面提到的《卧虎藏龙》《鹤惊昆仑》《铁骑银瓶》五部悲剧侠情代表作“鹤铁五部曲”,以及武侠悲情小说《紫电青霜录》《金刀玉佩记》《锦绣豪雄传》等。与此同时,又发表《落絮飘香》《古城新月》等多部中长篇社会言情小说。其作品独具一格,大多写的是让人叹惋、同情的悲剧,如《落絮飘香》,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不幸遭遇及缠绵凄楚情节,写得细腻诱人,有声有色,催人泪下,让人发自内心的同情。据他的妻子李丹荃回忆说:“有个女学生很同情《落絮飘香》中的女主角范菊英的不幸遭遇,就来找王度庐‘说情’,求他不要把菊英的下场写得太惨了!”又如他以青岛为背景的《海上虹霞》,更是写得引人入胜。自从在《青岛新民报》连载后,竟然有不少青春少女跑到四方路市场,去寻找男主人公高林的袜摊儿。当时他的小说风靡岛上,胶济沿线以及京、津、东北各地的一些读者也订阅《新民报》,全为的是看他写的小说。王度庐的小说充满了烟火气,书中的侠客们生活的细节很真实,装飞镖要有镖囊,开锁要有百宝囊,一山山贼,会几下刀法的已经算高手,有好武功的人,未必能找到好工作,侠客侠女们,也经常会陷入对人生的迷茫。他笔下的江湖,是武侠小说中最接近现实的。他的武侠小说不只是写江湖格斗、刀光剑影,而且侠骨柔情,兼而有之。
王度庐非常喜欢青岛这座有山有海,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在散文《海滨忆写》中说:“我要身体沐浴在青岛凉爽的空气里,优游自适,不愿受世态一般的炎凉无常的气候。我要像王尔德所说‘快活着!快活着!’”。从他这篇散文和后来创作的《古城新月》《海上虹霞》等小说中可以看出他对青岛的喜爱。同时,王度庐在青岛对日本的侵略深感悲愤,并曾计划着去往延安,他的弟弟王葆瑞,在“七七”事变前夕,从北京来青岛与哥嫂商量去延安投身革命的事,得到了王度庐的积极支持,临别时王度庐还将自己的怀表送给了弟弟。后来,他们又送他的妻妹和从北京来的弟弟的老师徐老师及其两名学生去了延安。当时王度庐夫妇已准备好与徐老师同行,但因胃病在身,体质太差,没能成行,失去了赴延安参加革命的机会。
王度庐的小说大多是悲剧。比如大家熟悉的,他在1941至1942年间青岛写下的《卧虎藏龙》,在原著小说中,李慕白与俞秀莲的柏拉图式感情,李慕白与玉娇龙的隐约的感情,玉娇龙与罗小虎的爱恨无常,充分体现小说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和爱恨矛盾。李慕白与俞秀莲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玉娇龙与罗小虎爱而不得。王度庐式的悲剧并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牺牲,反而有点像是命运的作弄和世俗的无奈,似乎在向读者诉说着人间的现实与无情。
1949年,王度庐离开青岛,其间辗转于大连、沈阳,1977年2月因病在铁岭去世。在这28年间,他再未写过小说。即便如此,王度庐在武侠小说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古龙曾说过,我一生中最喜爱的武侠小说作家是王度庐。金庸也对王度卢的武侠小说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从王度卢开始,开创了中国武侠的新风格,是中国武侠小说“承上启下”的人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作为创作巅峰时期在青岛的王度庐,十多年写出了誉满全球的《卧虎藏龙》《宝剑金钗》等几十部名篇佳作,给青岛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和文化遗产。
(作者系民进青岛市委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民进青岛市市南区基层委员会主委、青岛市市南区政协人文历史研究会理事、青岛赞一文化机构负责人)